這幾年國企的日子確實好過了些。但還要看到,企業進一步發展的融資需求和進一步改革的成本費用需求,仍然十分巨大
金融危機陰霾之下,2008年中國國有企業依然堅挺。
2008年,全球最賺錢的銀行是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最賺錢的企業是中國石油,全球最賺錢的電信公司是中國移動。

高利潤之下,國企紅利上繳選擇了5%或10%的低比例,且從目前出臺的政策看,紅利支出的走向更多是企業發展需求的資本支出和改革成本所需的費用支出。在去年收取的紅利中,有一半用于給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重點央企新設出資和補充國有資本金,例如給電力企業和航空企業的注資。除此之外,這些資金還將用于中央企業境外礦產資源權益投資支出,開拓國外市場。國企分紅似乎仍是“取之于國企,用之于國企”。
“紅利繳納比例提高,照顧社會保障體系是國企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發展的趨勢,但是現在還處于試行試驗階段,必然要照顧到現實的國企狀況和國有經濟發展需求,從低征收,一步步來。” 專門從事國有資本預算研究的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國有經濟研究室主任文宗瑜對《國企》說。
國企融資成本
2003年全國國企利潤3000億元,到全球金融危機持續蔓延的2009年上半年,國企利潤仍較2003年全年差不多翻了一番。正是由于發展得快,企業對資金的要求也非常大,許多企業努力通過各種渠道進行融資。然而,目前我國的資本結構還存在很多問題,資本市場仍不發達。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實施的初期階段,利潤上繳比例如果過高,無疑會加重企業負擔,使急需擴大投資的企業面臨困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有企業財務人員告訴《國企》,過渡階段國有資本收益的上繳比例如果太高,將會使國有企業的內源融資額(由企業折舊基金以及留存收益構成)占企業總融資額的份額減少,同時迫使企業考慮外源融資(如銀行借款、債券、股票等),提高外源融資額占企業總融資額的份額。我國國有企業在外源融資額中股權融資額所占比重很有可能會加大,他解釋說:“因為債務融資定期支付本息,會使一部分現金流出公司,在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已經造成公司現金流壓力的情況下,債務融資會加劇現金流壓力,而股權融資沒有到期還本的壓力,股利分配也由公司自行決定,現金流出較少,因此公司可能會加大股權融資額,減少債務融資額,進一步加劇我國國有企業融資結構的不合理性?!?/p>
“根據對融資方式的分析,股權融資是一種高成本的融資方式,從成本角度考慮,這對已上市公司是一種劣勢選擇。我國上市公司卻對此偏好?!痹撠攧杖藛T說。
一般情況下,企業各種主要融資方式的融資成本由低到高排列順序為內源融資、銀行融資、債券融資、股票融資。
資本經營預算推行后的過渡階段,過多繳納國有資本收益,會造成國有企業內源融資減少,外源融資增加。對企業而言,內源融資基本上是無償的,外源融資的成本較高,國有企業融資成本會隨之上升,并波及國有企業的融資結構的改變再直接影響到融資成本。
對于融資成本較低的債券,目前我國債券市場總體規模偏小,企業債券市場發展嚴重滯后。國際清算銀行的資料表明,發達國家通過股票和債券市場等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比重多數在50%以上,且債券市場規模一般都遠大于股票市場規模。相對而言,我國債券市場融資占比嚴重偏低。2004年末,不到GDP的1%。而美國2004年的公司債券發行量為7112億美元,2004年末其公司債券余額達4.7萬億美元,是GDP的40%。
目前,我國的企業債券交易場所只有深滬兩地的交易所,缺乏場外交易市場。國外成熟企業債券市場有著發達完善的市場體系,一般來說是以場外交易市場為主、交易所市場為輔、其它交易市場為補充。在交易所債券市場上,我國企業債券的日均總成交額通常維持在幾百萬元,僅為國債成交量的百分之一。各券種日均成交仍只有幾手至幾十手,有的甚至全天沒有成交。企業債券市場交易品種也很單一,可供選擇的余地太小。我國債券二級市場流動性不足導致即便是國有企業,其通過債券市場融資途徑也相當受限。
我國股市發展雖然較快,但是從近十年的情況來看,穩定性較差,流通股大約占了總股本的不到四成,不能流通的國有股比例太大,股票的估值定價更無法真實反應其內在價值,更多地在于追逐股票的資金量大小。西方國家的股市能成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而中國股市還不具備這樣的職能,國有企業在股市上也并非如外界所說那樣能輕易獲得大量的資金。
高額的國企改革支付成本
這幾年,國企的日子好過了,尤其是關注點更高的央企。2009年上半年,218家央企(包括中央管理企業和部門所屬企業)的利潤就占了全國國企利潤的3/4,正是這種利潤分布的不均以及輿論關注的偏差,使得人們忽視了國企仍存在的改革需求以及由此產生的大量資金需求。
據悉,通過預算機制磋商、統籌支付國有企業改革成本,包括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國有企業改組,涉及企業和人員的退出與安置,產生了大量的資金開支和改革費用。與退出企業或退出部分生產經營能力(包括企業破產關閉、被兼并、主業分立和輔業改制等)有關的資產損失、所涉及的銀行貸款的核銷、有關人員安置費用(包括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對職工各項歷史債務,拖欠社會保障交費等)、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需補貼給地方政府的費用等各項涉及國有企業改革的總成本就高達數萬億元人民幣。
2008年,重慶大學對地方國有企業所作改制成本調查結果顯示,由于改制的付現成本高,現金支出缺口大,高昂的人員安置成本致使部分企業改制擱淺,每年需支出大筆資金維持企業的基本運轉。嚴重影響了國企改制的進程。
以德陽市為例,到2008年,德陽市級國有企業中待改制和已改制但不徹底的企業還有23戶。其中機械行業7戶,化工行業6戶,建材行業1戶,省下放企業2戶,原絲綢公司直屬企業1戶,軍工企業下放破產1戶,其他企業5戶。
目前只有金河、清平、天池等6戶企業在正常生產經營,其他企業基本上是因找不到改制的錢從哪里出而擱淺,導致維持企業穩定的成本高。近5年來,德陽市為推進市屬國企改制和維持困難企業的生存發展,共安排困難企業生產維持、公共設施改造、職工安置費、生活費、代繳的社會保險費、慰問金、撫恤金等資金共3.31億元。其中, 2002~2006年分別為5555萬元、5535萬元、8258萬元、6105萬元、17620萬元。
在沒有考慮企業資產變現收入的情況下,根據國家和德陽國企改制現行政策,2008年全部實施改制為時限,重慶大學以向企業發調查表反映的基本信息為依據進行測算,德陽市未改制的市屬10戶工業企業和1戶文化娛樂城有限責任公司共11戶企業共需要改制成本總金額達13.05億元。其中職工安置移交成本9.62億元。安置移交成本中,一次性經濟補償金4.19億元、離退休人員移交費用2.63億元(包含了緩期支付社保費9500萬元和離休人員的陽光津貼)、托管人員費用4541萬元、工傷人員一次性安置費2.17億元、死亡職工供養直系親屬補償費1093萬元。
而前述的支出賬單僅是其中改制企業人員安置所需成本。同時,企業職工工資、福利、醫藥費和集資款,企業社保和住房公積金等方面還有大量欠賬。
“比如德陽的市屬11戶企業改制就將清償支付企業欠職工的工資、福利、醫藥費和集資款等內部債務支出1.7億元。僅德陽耐火材料公司一家就欠2200萬元?!眳⒓又貞c大學此次調查的譚德明告訴《國企》記者,即便德陽的市屬11戶企業改制需要移交的設施維修改造工程費也至少需要2500萬元以上。
據悉,德陽市23家未改制國企共有資產總額18. 86億元,資產負債率已經高達104. 58%,涉及在職職工人數1.88萬人,離退休人員1. 17萬人。企業困難非常突出,大量資產滯留在無收益或低收益類資產上。資金沉淀大,資產配置結構不合理,自有主導產品少,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閑置浪費較嚴重,影響了市場的競爭力和企業的發展后勁。部分企業僅剩的“一點”是未計入資產價值的國有劃撥土地,但多數企業的土地遠離市區,甚至處在山區,處理價值不大。因此,用企業包括土地在內的自身資產來解決企業的體制轉軌,對絕大多數企業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實非易事。
對于國資委來說,眼下最困難的是,一方面,2009年能收到的紅利相較去年大幅減少。另一方面,需要支出的領域正在增加。2008年預算支出總額為547.8億元,其中,用于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重點央企新設出資和補充國有資本的預算支出270億元,約占49%;用于支持特大自然災害中損失較重的中央企業災后恢復重建的預算支出196.3億元,約占36%;用于推進中央企業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等方面的預算支出81.5億元,約占15%。支出領域主要在國企內部分配,用于國企與國企之間相互幫扶。
潛在巨額利潤之下的國企改革成本、資金需求缺口使得決策者現階段安排國企利潤上繳比例時不能不有所顧慮,以避免殺雞取卵局面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