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走牛如果是一場“不幸”,那么央企能夠在這個牛市中扮演主角,將是不幸中的大幸
京城廣渠路地王40.6億元落袋中化方興地產,讓房地產市場的走勢與國字號央企的推力成為話題。
放眼全國,攜資本與政府資源雙重優勢的國有企業此次來勢洶洶。中國電子高調出手北京土地市場;38.1億元,保利地產拿下重慶鴻恩寺地塊;19.6億元;成都中澤置業將奧運村鄉地塊收入囊中……
在這些頻頻出現的地王背后,一個頗值得玩味的現象已然顯現:國企正成為此輪搶地熱潮的主角。在這些企業中,既有以地產為主業的國企持續發力,也有一些主營業務非地產的大型國企高調現身。顯然,國企正逐步成為房地產市場的新主力。
“國資背景企業占多數”是此輪地王熱潮區別于2007年的最大標志,未來更多的擁有信貸和融資優勢的國有企業將逐步提升在地產行業的市場份額。國企之所以敢于天價拿地,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資金實力的雄厚。今年大規模放量銀行信貸資金更是讓它們“如虎添翼”。數據顯示,今年1~6月全國新增貸款接近7萬億元,全年新增信貸規模也將不斷突破預期。據我所知,在國內的商業銀行看來,“國企符合政策導向,又和國資捆綁在一塊兒,銀行放貸風險較小”。由于信貸資金流入導致的流動性充裕,讓這些國資企業在資金騰挪上就有了更大的空間。
央企大規模進軍房地產市場,特別是在剛剛經歷了結構性回調,樓市、地市一度低迷,各城市相應的控制供地的情況下,必然快速推高一些熱點中心城市的土地成交價格,進而傳導到樓市。地價房價再度高漲,對于還未得到滿足的城市住房剛性需求來說,誠然是一件“不幸”的事。但是,區別于2007年地王頻出,樓市火爆的情況,這一輪由地產央企扮演主角的樓市上漲有其不同之處。
自2006年之后,主營業務非地產的央企和大型國企進入房地產市場的限制就已經取消了。而自去年11月之后,有關方面對國資進入房地產業更是給予了肯定和支持。國家強調房地產業作為支柱產業的重要地位,是個非常明顯的信號。特別需要指出是,相較于其他類型的企業,國企也是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經營追求;而不同于其他企業的是,國企、央企的大股東是國資委,最大化的股東利益要體現在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房地產作為一個相對高利潤的產業,企業類型的房企獲得盈利之后上繳稅費,也就完成了對國家和社會的經濟義務,再有更多的貢獻要靠企業和企業家的公益性動作,要自發自愿。而國字頭的房企在同樣照章納稅之外,利潤要也屬于自己的大股東,也就是國家財政,再通過國家財政的安排實現二次或者三次的分配,這個分配的對象不會是企業的幾個股東或者上市公司的股票持有人,而是廣泛意義上的中國大眾。
在我看來,這也許才是真正意義上“讓全體中國人分享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成果”的現實途徑。
關于地王和房價上漲是否屬于“不幸”,已經有了太多的爭論,但是我相信,如果說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走牛真的是一場“不幸”,那么央企能夠在這個牛市中扮演主角,也將是不幸中的大幸。
編輯|陳海 chenhai@sem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