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企要想在未來的鐵礦石談判中取得主動權,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羅冰生7月31日表示,整頓國內市場進口鐵礦石貿易秩序,要嚴格實行進口鐵礦石的代理制。按照國際鐵礦石的談判慣例,由供需雙方談判確定的價格要作為全國的統一價格,鋼鐵企業、商貿企業都要積極執行,由代理商收取一定的代理費,避免人為炒作。
5月26日力拓和新日鐵達成32.95%的全球鐵礦石首發價以來,鐵礦石談判進入艱難的博弈過程。雖然中鋼協數次發表聲明堅持40%的降幅,但是隨著“力拓間諜案”的發生,鐵礦石談判進展撲朔迷離。
按照傳統慣例,6月30日是本年度鐵礦石談判的截止日期,但當日中鋼協和澳洲礦企并沒有達成任何協議。7月1日,力拓接受媒體采訪時稱,中鋼協和澳洲之間的談判還在進行中。然而截止到7月20日,最終的談判結果并未出來,談判再次生變。這就意味著傳統的鐵礦石談判機制被徹底顛覆。
“間諜門”事件曝光
在鐵礦石談判懸而未定的關鍵時刻,7月5日有消息稱,力拓上海公司四名員工被上海相關機構拘留。
7月7日,力拓回應媒體證實,該四名員工已被拘留,并接受問詢,但公司不清楚拘留原因。被帶走的四人中,包括力拓中國區哈默斯利鐵礦業務總經理、澳籍人士胡士泰。胡本人為力拓鐵礦石談判組成員。
7月9日,上海市國家安全局正式發布新聞,確認力拓公司駐上海辦事處胡士泰等四人因涉嫌竊取中國國家機密被捕。
據了解,此次涉嫌泄密的內容與正在進行的鐵礦石談判密切相關,包括“鐵礦石談判組內部會議紀要”、“鋼鐵企業生產資料和數據”等鋼鐵企業內部資料。這些資料一旦泄露給談判對手,也就等于將中方的談判底線和國內鋼企的實際狀況和盤托出,對中方造成的被動沖擊可想而知。
2003年中國參與鐵礦石談判以來,歷年均以失利告終,尤其以2005年和2008年為甚。2005年鐵礦石上漲幅度高達71.3%,同年下半年鋼材價格大幅下跌,給國內鋼企造成慘重損失;2008年鐵礦石漲幅更是離譜,最高漲幅高達96.5%,下半年金融危機爆發,鋼材價格跌幅超過40%,四季度鋼鐵全行業虧損476億元。
對于鋼鐵企業來說,原料庫存的周轉天數、噸鋼單位毛利、進口礦的平均成本、生鐵的單位消耗等財務數據,企業的生產安排、采購計劃、煉鋼配比等均屬于企業機密信息,一旦被對手獲得,對方很容易了解國內鋼企的成本承受能力、政策發展動向和對進口鐵礦石的依賴程度,對于中方的談判極為不利。
力拓得不償失
“間諜門”事件也給力拓公司帶來巨大損失。截至7月17日,力拓澳大利亞和英國公司的股價,分別從高點的77澳元/股和31.18英鎊/股,下跌到如今的52澳元/股和20.8英鎊/股,跌幅均超過30%。其中英國公司市值如果按配股前的總股本計算,比起峰值時的414億英鎊縮水了30%,商譽直接損失超過1000億元。
去年力拓公司從中國市場鐵礦石銷售中獲得超過600億元的收益,并巧妙地利用中鋁注資收購化解了一場債務危機,實現了超過3021億元的市值收益。力拓增資再次從中鋁獲得102億元的現金,力拓通過中國市場獲益已經近4000億元。然而,力拓依然不滿足于從中國獲取的收益,先過河拆橋,單方面撕毀與中鋁的合約,后大搞間諜活動,破壞中國鋼鐵企業的鐵礦石談判。
“間諜門”事件曝光后,國內多家鋼廠站出來澄清,鞍鋼、本鋼、寶鋼、濟鋼等,紛紛澄清自己公司的談判人員跟力拓沒有任何的瓜葛,以劃清界線。
然而事件的影響還在繼續。美國彭博新聞社援引《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的報道說,力拓間諜案發生后,中鋼協停止了同力拓的談判,轉而同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舉行價格談判。
另有消息稱,近來從澳大利亞運送鐵礦石至中國的船只數量驟減,而從另一個鐵礦石出口大國巴西的船運訂單則暴增,印度的現貨價格也大漲。但隨后,力拓和必和必拓駁斥了“力拓案導致鐵礦石輸往中國中斷”的說法。
藍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李釗表示,從巴西淡水河谷進口鐵礦石的價格要比從澳大利亞進口高一些,平均每噸高20美元,主要是路途遠、運費高。海運距離的差異,使巴西礦相對澳礦不占優勢,繼而增加我國鋼鐵的生產成本。盡管5月份我國鋼鐵全行業扭虧為盈,國內89家大中型鋼廠實現贏利12.62億元,但接受日韓與礦山已達成的降幅,下半年鋼鐵業很可能再次陷入全行業虧損。
下游代理商呈觀望態勢
近日出臺的粗鋼產量再次刷新了歷史紀錄。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生鐵、粗鋼和鋼材產量分別為25880萬噸、26658萬噸和31648萬噸,分別增長5.6%、1.2%和5.7%。以此推算,6月份全國粗鋼產量達4942.5萬噸,日均產量為164.8萬噸,環比5月份增加9.9%,同比增幅則為6%。無論是總量還是日均產量,均創下歷史新高。
粗鋼產量刷新歷史紀錄這件事情表明了一個問題,國家在金融危機中采取的一些刺激需求的政策,確實是非常有效果的。粗鋼產量的增加,導致鐵礦石的需求量上漲,鐵礦石價格很難降下來。
進入7月份,由于受寶鋼等鋼企不斷上調鋼材出廠價格的影響,國內鋼材價格仍然呈現集體上揚態勢,鐵礦石價格也在不斷上漲中。盡管如此,李釗認為,目前鋼材需求旺盛主要是由國家投資帶動的,如修橋、修路,還有四川災區重建等,全是大的工程,這些對鋼材的需求拉動很大。但社會投資對鋼材的需求要差一些。
目前流通市場的很多貿易商,包括中小鋼企都表示,現在的市場需求比較差。主要原因是社會資本投入少,房地產市場還不好,從房地產新開發面積來看,市場仍不容樂觀。
北京首鋼新鋼聯科貿易有限公司經理孫鵬飛表示,現在下游的代理商都在持觀望態度。他們不敢輕易增加庫存量,目前市場價格波動比較大,一些鋼材一天一個價格。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目前鐵礦石的價格還沒有下來,下游供應商也在觀望上游以及市場的需求情況。
從被動到主動
中國鋼企要想在未來的鐵礦石談判中取得主動權,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據了解,目前日本海外權益鐵礦占進口鐵礦57.20%,達7012.9萬噸,成為控制鐵礦價格走勢的重要力量,澳洲24個主要鐵礦商中,幾乎全部有日資參股,并在8大礦商中享有相當份額的股權。而中國目前的權益礦僅占進口鐵礦石的18%。不過,今年2月起,中國鋼鐵企業和貿易企業加大了對海外權益礦的投資力度,以目前的進展速度,到2010年中國海外權益礦資源量將由目前的8000萬噸提高到1億噸,但與日本等對上游資源的控制力度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有關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在海外鐵礦利用方面需要走多元化發展之路,要積極參與合資開礦、收購、控股、參股海外鐵礦石企業,逐步達到對上游資源的控制目的,為中國鋼鐵企業獲取穩定的原料來源,提供更多的保障,以打破國際鐵礦石巨頭對我國鐵礦石供應的壟斷局面。這樣才能提升中國在國際鐵礦石談判和貿易中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