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企產權管理制度體系設計來看,存在把非關鍵問題作為重要問題來管理的情況,也存在管理主體錯位帶來的錯誤制度設計
中國目前依然是國有經濟占主體的社會,國有企業依然在變革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國有企業已經成為13億中國人名義上的巨額財產,管理好壞不但關系到國有資產流失問題,而且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探索國有產權管理特別是混合所有制下國有產權的監管問題,成為國有企業改革和管理的關鍵議題。
縱覽關于國有產權改革的論述,不乏真知灼見,但是理論誤區也不少。
——強調國有產權特殊性,忽略國有產權一般性,按照“白馬非馬”方式來認識國有產權
春秋戰國時名家代表人之一的公孫龍有許多有趣的詭論,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白馬非馬論了。某日公孫龍騎一匹白馬要進城,守城官說,依照規定馬不可以進城。公孫龍說,我騎的不是馬,而是白馬,白馬是馬和白色的結合,不是馬。最后他說服了守城官,騎著他的(不是馬的)白馬進城去了。
這種認識上的錯誤導致了行為上的錯誤。國有產權是產權中的一種,也是物權的一種。國內外已經有許多成熟的管理產權的理論、方法,忽視已有成果的借鑒,力圖尋找一套新體系來管理國有產權,豈不是畫蛇添足,緣木求魚?中國有國企,外國也有國企。新加坡淡馬錫也是國有企業,淡馬錫在全球投資,國有產權管理的非常好。顯然國企產權管理不應該是一個特殊的課題。
二、國有產權監管理論體系建構不合理,錯誤引導了國有產權管理監管方向。
現在一談到國有企業產權管理,總是在強調以“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為原則來設計管理制度體系。
企業國有產權管理制度是完整的制度體系,至少應包括三方面內容:產權界定制度、產權流轉制度和產權保護制度。產權界定制度主要包括產權界定與糾紛調處、產權登記等制度;產權流轉制度包括產權交易、資產劃轉、上市公司國有股權轉讓等制度;產權保護制度主要是指資產評估管理制度。
從中國國企產權管理制度體系設計來看,存在把非關鍵問題作為重要問題來管理的情況,其次也存在管理主體錯位帶來的錯誤制度設計。
——強調國有企業產權界定,拿不是問題的問題來說事,把本來清晰的問題攪渾了
第一,產權具有排他性,本來不是我的即是他人的,中間根本不會存在模糊地帶。一家企業在工商管理局登記產權歸誰,那么產權當然歸誰。在中國沒有一家法人企業在工商管理局沒有登記,其次也不存在沒有人認領的資產,因此不存在產權不清的問題。在中國之所以有人說國企和集體企業中存在產權不清問題,是因為利益糾葛人為創造出很多概念,從而導致產權不清。
6月2日《法制日報》報道,一場戶外廣告“新政”之風正在全國刮起。在廣州、成都、武漢、佛山、揚州等地,政府正在全面回收戶外廣告經營權,并提出與廣告業主收益分成。各地政府參與分成給出的理由是:“戶外空間視覺權”屬于政府。“戶外空間視覺權”,這是一個聞所未聞的新概念,就是這樣一個新概念居然成為政府的收費理由。同樣在國企產權領域內,類似的創新也不少。
第二,界定國有產權,不僅是界定產權登記上屬于國資委的產權,還要界定產權登記中屬于國資委下屬公司的子公司、孫公司、重孫公司、曾孫公司中屬于國資委的股權。這一產權界定要求實際上已經超出了國有產權管理必要性,背離了國有產權管理的初衷。
首先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像有人自稱是古代岳飛后代或秦檜后代,沒有人追究怎么說都可以,如果有人追究,如何清晰界定某人現有多少比例岳飛血脈,這恐怕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即使能夠按照族譜把所有人都找出來,也不可能說清楚某人身上到底哪一塊屬于岳飛的。其次,在現有法律體系下,界定清楚這一問題沒有必要性。在現有產權體系保護下,國外大型企業規模超過央企的比比皆是,也沒有聽說因為產權界定不清楚而管理失控,造成資產流失。事實上,國外已經形成非常成熟的產權管理辦法,有的富豪家族資產遺傳了五六代,迄今仍是富豪家族。
產權背后是管理權,延伸產權實際上就是延伸管理權。國企為什么熱衷于追尋產權下落,實際上是要延伸管理權。現代企業公司法人治理機制是兩權分離的企業最有效的管理辦法,而且是實踐證明有效性的管理辦法,迄今還沒有找到比這一體系更合理的管理辦法。撇開這一管理辦法,另行創造一套管理體系,并不能實現國有產權管理的預期目的。
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對企業分層次管理,一級管理一級,管理權層層下放,才能實現有效管理。對于產權管理,必須依照一定規則來管理,就像家長對孩子的管理一樣。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成為社會的一員,有著社會依據其成長而賦予的一切權利。家長不能因為孩子是我的就任意胡來,家長必須按照法律、社會要求去撫養、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成長。對于企業擁有產權的子公司、孫公司,企業也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的規則去管理,隨意管理也會觸犯法律。
只有依法管理國有產權,才能保證國有產權不受侵犯。
第三,企業產權這一概念在中國出現是近15年左右的事,真正標志著中國產權確立是1993年的會計制度改革。
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認為價值是工人創造的資本家投入的資本已經通過折舊的形式拿回去了,資本家不應該再從企業創造的價值中分享價值。在這一理論指導下,中國當時的會計科目、會計報表上沒有資本這一項。1993年會計制度改革后,中國開始出現資產負債表,實收資本或股本成為報表上不變項,代表著資本家或股東依據投入的資本分享企業創造的剩余價值。這樣變化的指導思想是西方經濟學中的價值創造理論,認為勞動、資本、土地是創造價值的源泉,當然資本應該分享企業創造的價值。當時會計制度改革打的旗號是和國際接軌,認為當時中國對外開放,外國人看不懂中國報表而無法投資,但是這一變革的深層次原因至今無人提起。事實上,直到經濟理論變化才帶來會計制度變化,從而才有了實收資本或股本,才有了股東這些概念。隨后的經營管理的兩權分離情況下,才出現企業產權問題。
——把國有產權管理重點放到產權交易上來,實際上混淆了政府和企業之間的責任
雖然近幾年來,通過規范國有資產產權交易減少了國有資產流失,但并不表示國有產權管理抓住了問題的根本。產權交易是市場中普遍存在的交易中的一種。就市場交易雙方主體來說,低買高賣是不變的規則,只要是經濟人,都不會犯糊涂。當前國有產權交易中出現賤賣國有資產的現象,主要問題在于代表國有產權的交易主體不是經濟人或交易立場沒有站到國有產權這一方,交易目的不是為了國有產權增值保值,才會出現各種交易怪相。解決國有產權交易中賤賣國有資產問題,應該從解決產權代表立場著手,才能解決根本問題。規范交易程序只能解決部分問題,惡意交易者往往可以通過定向設定交易條件等方式規避管理,從而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為什么很多地方政府主導下的國有股權轉讓會出現人為低估問題,排除個人在其中做手腳等情況之外,從政府角度來說,低價轉讓國有產權在某些情況下還是有好處的。例如,對于一個政府長期無法管理好的國有企業,政府不但要分心管理企業,而且需要拿錢彌補企業虧損,否則工人鬧事政府無法承擔。企業產權轉讓后,企業經營如果能夠好轉,政府完全可以從經營效益提高的企業收稅來彌補產權轉讓的虧空。這一點對于為官只有一任的地方政府負責人來說,頗有吸引力。企業產權轉讓后,政府不再對企業承擔責任,職工也不能再到政府鬧事,政府減少負擔。如此一來,地方政府就會有賤賣國有產權的動機。
——產權評估制度作為產權保護的主要制度,更是偏離了國有產權管理目的
產權評估是產權交易不可缺少的環節,但絕不是為保護產權而存在。事實上產權評估根本不能保護產權,很多時候反而成為賤賣國有產權的工具,現實中大量虛假評估完全可以說明這一點。
三、國有產權管理體系設計忽視外部環境對國有經濟產權管理的支持,難以實現對國有經濟產權有效管理。
支持管理手段實現預期目標的根本是國家的法律體系,沒有國家法律的保障,任何管理手段都會失效。國有經濟非常龐大,存在層層的委托代理關系。在層層委托代理關系下,管理信息也逐層弱化。因此單獨依靠國有產權體系來監控國有產權流失,由于信息不對稱,很難實現國有產權管理目標。國有產權監管必須依靠政府、社會、法律特別是檢察院系統支持,才能有效實現國有產權管理目標。
作者為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合伙人
編輯|吳杰wujie@sem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