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外貿的持續盈余和外匯儲備的快速增加,人民幣升值預期不斷增強,國際短期資本通過各種渠道大量流入我國,并通過多種途徑投機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以期獲得高額投機收益。本文試從國際收支平衡表(BOP)入手分析我國短期資本流動的現狀,以及流動的途徑與方式。在運用不同方法估算短期資本流動規模的同時,采用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對影響短期資本流動的幾個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利差是影響短期資本流動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國際短期資本;跨境流動;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9)10-0042-07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推進,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規模日益擴大,速度不斷加快,并對資本流入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國際短期資本流動是把雙刃劍,一方面為資本流入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資本流入國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國際短期資本大量而頻繁的流動,必然會對資本流入國的利率、匯率和貨幣政策等產生重大的影響,繼而導致一系列巨大的風險和問題,例如導致資本流入國經濟泡沫化、削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加劇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等等。20世紀90年代,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國際短期資本就扮演了重要角色。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大量國際資本競相流入我國境內。2006年2月,我國官方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達到8536億美元,居世界首位。截至2008年末,我國的外匯儲備達到19460億美元。近年來,我國國際收支規模不斷擴大,且持續保持“雙順差”格局,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局面日益加重,國際短期資本在人民幣升值和國內外利率水平倒掛的雙重刺激下,更有加速流入中國的沖動。而國際短期資本大量流入國內的現象也表明,我國現行的資本管制措施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對外開放的加快,當前嚴格的資本管制不可避免地面臨挑戰。因此,對短期資本的流入規模、途徑以及影響因素的研究顯得很有意義。
二、國際短期資本的概念界定
(一)傳統的概念
國際短期資本(International Short-term Capital),學術界有一個公認的劃分標準,即借貸或投資期限1年以下的為短期資本,1年以上的為長期資本。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這種劃分方法的缺陷開始顯現。現實中期限較長的投資工具也具有很高的流動性,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二級市場高度發達,金融產品極為豐富,使得一些長期投資工具同樣可以成為短期投資的良好替代品。
(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新標準
IMF在《國際收支手冊》(第五版)中特別強調,根據不足1年或1年以上的合同期限來劃分長短期資產和負債的傳統做法,對于許多國內和國際性交易而言已無實際意義。在最新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中,金融項目按照投資類型和功能分為四類: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其他投資和儲備資產。其中每一類又按信用工具細分為各亞類,各亞類又按投資主體進行更細的劃分。我國已于1997年開始執行這一標準。
(三)以投資者的意圖出發區分國際長短期資本
著名經濟史學家查爾斯#8226;P#8226;金德伯格首次提出,應當按照投資者的意圖區分國際長期資本與短期資本。所謂國際短期資本流動是指投資者的意圖旨在短時間內改變或扭轉其在國際流動的方向。即使這一時刻目前尚未確定,但在未來時機適宜時仍會如此。[1]
金德伯格根據投資者的相似動機,把短期資本定義為四種類型:一是平衡型短期資本流動,由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貿易、資本和其它項目的獨立變化所引起的短期資本流動,如進出口貿易引起的貿易融資;二是投機型短期資本流動,即由匯率變化或匯率預期的變化所引起的短期資本流動;三是收入型短期資本流動,是對利率變動做出的反應,投資者動機是追求更高的、國內貨幣市場無法企及的收益;四是自主型短期資本流動,目的在于保證本金安全的短期資本流動。[2]
金德伯格的定義選擇了從人的最基本的行為動機為出發點來研究短期資本,并高度概括了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本質,比較科學和規范。本文將采用這一定義的部分原理。
三、我國國際短期資本的流動現狀分析
對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研究離不開對一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國際收支平衡表記錄了一國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儲備資產和凈誤差與遺漏,全面反映了一國對外的資本交易狀況。因此,對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綜合分析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國際短期資本流動在我國的流動演變情況。
1997年以前,我國采用的是《國際收支手冊》第四版,在資本賬戶下有單獨的短期資本往來,1997年后,開始采用《國際收支手冊》第五版,反映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是金融賬戶下的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中償還期限在1年以下的部分,具體包括證券投資中貨幣市場工具、其他投資中的短期貿易信貸、短期貸款、貨幣和存款 等。通過分析國際收支平衡表可以得到我國1992—2008年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情況(見表1)。
通過分析,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內反映的短期資本流動主要表現以下特點。
一是短期資本流動規模明顯增大。1996年及以前,我國短期資本流動規模比較小,1997年我國短期資本流量開始迅猛增加。其中可能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調整的因素,但主要原因是真實短期資本流量的增加,2003年短期資本流入凈額達到近幾年來的峰值,2008年受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短期資本流出凈額創近年來新高。
二是從流動方向看,我國短期資本呈雙向流動局面,既有內流也有外流,但短期資本的流向有比較明顯的階段性變化。1997—2001年短期資本表現為凈流出,2002—2004年短期資本凈流出的局面開始扭轉。
三是2003—2004年短期資本流入激增,其中短期貸款、短期其他資產以及短期貿易信貸等流入規模都超常規增加。值得特別注意的是2003年以來國際短期資本流入的主要來源是國外向我國提供的短期貸款、短期貿易信貸和其他短期負債,在BOP表現為其他投資中的各項短期負債的變化。
四是從2005年情況看,我國短期資本流入增勢大大放緩,出現了國際短期資本流動從凈流入到凈流出的拐點。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并在施行當日人民幣兌美元一次性升值2%。這次匯率改革使得前兩年預期人民幣升值而進入國內的短期資金獲利而出局,這也是2005年短期資金流入凈額為負的原因之一。
五是2007-2008年從國際收支平衡表來看,短期資本出現了大量流出的局面,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美國的次貸危機導致的全球流動性匱乏,因此,國際短期資本出現加速流出中國的現象。
四、國際短期資本在我國流動的途徑和表現形式
通過前面的分析表明,這些年來,我國的國際短期資本流動規模不斷擴大,盡管我國在資本項下仍實行了較為嚴格的外匯管理,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良好,國內市場增長潛力客觀,人民幣匯率升值潛力巨大,國際短期資本正通過多種渠道流出入我國,其中,既有官方允許的正規、合法渠道,也有法律灰色地帶的“地下”渠道,更有非法途徑。目前我國市場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主要途徑有以下方式。
(一)貨幣走私
貨幣走私指違反規定非法跨越國境轉移現金,如攜帶大額外幣現鈔入境、通過地下錢莊洗錢入境、使用國際信用卡境內大額轉賬、攜帶旅行支票或銀行本票入境,以及境內外企業通過簽訂互換本外幣資金的協議不進行資金劃轉而在對方國家進行直接投資等。我國外匯和海關管理制度規定,居民和非居民旅客出境可攜帶人民幣現金6000元,居民和非居民旅客可攜帶外幣現金折合5000美元,沒有銀行和外匯管理部門簽發的貨幣攜帶證件,旅客不得擅自攜帶超出限量的貨幣。
(二)進出口偽報
進出口偽報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偽報單據。由于外匯、海關等部門銜接不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偽造進口單據騙匯的方法曾猖獗一時,使得1997—1998年表現為大量的資本外逃。第二種方法是編造無真實貿易基礎的進出口單據套取資金,即“假進口真融資”,利用現代國際貿易以單據為依據的特點,以T/T項下付款或L/C開遠期信用證的“合法”形式融資轉回國內使用。1997年,重慶佳昌冶金有限公司借助無真實貿易背景的進口單據騙取中國銀行重慶分行及江北支行開立信用證59筆,總額高達1.8億美元(當時折合人民幣近15億元),所得資金全部投向期貨市場。[3]第三種方法是偽報價格(即轉移定價)。轉移定價通常被視為一種避稅手段,可以用于達到變相資本流動的目的。高報進口、低報出口,結果是資本外流;高報出口,低報進口,結果是資本流入。[4]
(三)僑匯匯入
在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僑匯屬于經常項目收支,列在“經常轉移”項目下的“其它部門”科目。早年僑匯主要是為了滿足國內親友的必要生活需求,隨著國內生活水平和經濟開放度提高,僑匯日益成為海外僑民及其親友的理財工具,對國內外利差和匯率變動趨勢的敏感度上升。截至2008年末,該項目共流入526.16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283.8%,主要受國內利率較高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吸引境外資本流入所致。
(四)貿易信貸
國際貿易與國際短期資本流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許多國際投機者利用國際結算方式進行投機套利活動。具體操作方式包括采用出口買方信貸、進口賣方信貸、出口預收貨款、進口延期付款等。我國進口商接受國外出口商提供的延期付款,以及出口商預收的貨款,構成資金內流;我國進口商支付的預付貨款和對國外進口商提供的延期收款,構成資金外流。2008年末,貿易信貸余額1141億美元,占全部外債余額的30.5%[5]。因此,可以看出當前短期貿易信貸是影響我國短期外債波動的重要因素。
(五)借用短期外債
借用外債方式分兩種:一種是明確借用,如外資金融機構從國際金融市場拆借用于國內,或者是外資企業借用外債;一種是變相借用外債,如預收貨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由于東道國政府對波動性強的證券組合投資限制嚴厲,對直接投資則給予多種政策便利,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往往利用東道國政府給予的國外借貸政策便利套取利差和匯率收益。新興市場利率高于成熟市場利率或東道國貨幣存在升值預期時,直接、間接從母國借入資金;反之,則通過償還母國資金或通過對母公司的應收賬款等方式將資金調入母國。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套利動機驅動下,我國短期外債余額迅速增長。截至2008年底,我國外債余額折合3747億美元,其中短期外債余額為2108億美元,較2005年匯改增加547億美元,增長35%。
(六)借道外商直接投資(FDI)
我國外商直接投資額多年位居發展中國家之首,巨額外商直接投資為短期資本流動提供了隱藏空間。短期資本流動不僅隱藏在外商直接投資的跨境支付和債權債務調整中,而且還通過“虛增”外商直接投資資本金實現短期資本的流動。2003年以后,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資本金結匯增勢迅猛,到2007年,全年外商投資企業資本金結匯1072.65億美元,占當年外商直接投資的71.7%,比2002年高出近20個百分點。部分企業資本項目結匯規模明顯超出其正常經營所需,結匯資金的使用超出了其正常的經營范圍,部分外匯指定銀行違規為企業辦理資本項目超限額入賬和結匯、擅自為企業開立資本項目外匯賬戶。不少境外投機性資本借道FDI渠道流入境內結匯后,投向了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甚至借貸給其它企業使用,這些表明某些無真實交易背景的資金基于套利動機可能通過FDI渠道流入境內。[6]
(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
截至2009年3月,中國證監會和外匯管理局共批準了79家QFII和128億美元的外匯額度,QFII共匯入本金約合人民幣751億元。中國開放QFII正值人民幣升值預期興起,部分投資者不是著眼于中國內地股市而是著眼于潛在的人民幣匯率升值收益而向QFII投入資金。QFII來源復雜,一部分為主權投資基金,還有一部分為套利資本,套利資本的穩定性較差,在國內證券市場波動較大時QFII的穩定性也會受到影響。
(八)離岸銀行業務
離岸銀行主要為非居民服務,經營境外自由兌換貨幣,所經營的外匯存貸款利率可以參照國際市場利率,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投機活動的影響。銀行如果未按有關規定嚴格區分在岸、離岸資金往來,就容易造成離岸資金與在岸資金的交叉混用,導致資金風險的轉移。國外機構可以利用離岸銀行管理上的不足使用各種手段將短期資本匯入,如外匯質押擔保人民幣貸款,將資金結匯為人民幣流入境內達到逃避資本項目管理的目的。因此,銀行通過混用離岸和在岸業務頭寸,同時拆入資金,以擴大放貸能力,為境外資金迂回轉移到境內提供通道。另外,外資金融機構向中資企業以及非居民如跨國公司提供在岸和離岸的金融服務,也將不可避免地促進資本跨境流動,而這種流動的復雜性使資本管制有時也無能為力。
(九)跨境關聯交易
為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跨國公司通過各關聯公司內部貿易,從全局出發配置資源,實施價格轉移,弱化稅收與外匯管制的作用。跨國公司全球統一的資金管理體系,地區總部越來越多遷至我國成立區域財務結算中心,大大增加相應的跨境金融交易,如股本與債務融資以及盈利、紅利、利息收入、資本增值和本金的匯回等。此外,跨境關聯交易越來越表現出貨幣資金流與實物流之間的不一致,使其交易真實性難以確認。因此,國際投機性資本可能通過跨國公司的全球資金調度流入我國。另外,跨國公司在其財務計劃與風險管理中也進行一系列復雜的金融交易,對我國現行外匯管理體制提出了挑戰。
(十)利用海外應收賬款科目
我國對外經貿系統海外應收賬款和不良資產數額巨大,2002年曾有學者統計我國海外應收賬款折合人民幣高達1000億元。其中,固然有相當一部分確系經營失誤所致,但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我國對外經貿企業有意為之,目的是規避外匯管理向海外轉移資本,而將這部分資金列入應收賬款科目進行掛賬。2002年來,在人民幣升值預期驅動下,不少外經貿企業將掛賬多年的“海外應收賬款”收回國內,就是為了獲取國內較高的利息和預期的匯率變動收益。
綜上所述,國際短期資本流入我國的渠道有合法與非法、公開與隱蔽之分,有的通過經常項下交易流入,有的通過資本項下交易流入。有的短期資本流入并不是一開始就是以投機為目的的,而是產生于實際交易需求,如貿易信貸。只是在我國本外幣正向利差及人民幣匯率預期升值的背景下,持匯企業與個人作為理性經濟人自然會進行一些套利行為。而另一些短期資本則純粹是出于投機目的,或利用我國資本項目管理中的漏洞,混入經常項目或直接投資項等進入我國,或干脆通過地下錢莊等非法渠道流入我國。
五、對國際短期資本流動因素的實證分析
(一)國內外對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研究
當前學者比較普遍的看法是,短期資本流動主要受國際間稅后資產收益率差異的影響,資本一般從收益率低的經濟體流向收益率高的經濟體進行套利。這一論點得到了大量的實證研究的支持。卡爾沃等(Calvo,1993)發現,資產收益率差異等周期性外部因素導致拉美國家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大量資本流入;世界銀行有關廣大發展中國家私人資本流入的一項研究,也證明資產收益率因素的重要性(世界銀行,1997)。就資產收益率而言,主要是利率、匯率與資產組合三方面。
1.利差是引發短期資本套利活動的最主要原因。利率平價理論認為,利差引發資本內外流動,國外利率的增長會增加本國資本向外國輸出,只要國外利率相對于國內利率維持較高的水平,這種資本流出就會維持下去;相反,國內利率增長會引發外資內流或減少內資外流。
2.匯率波動與套匯資本流動。Flemming(1962)和Mundell(1963)以利率平價理論為基礎構建了一個拓展模型。Flemming發現,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因素中,價格水平和匯率只影響貿易賬戶,利率僅僅影響資本賬戶,浮動匯率制下,資本項目直接隨匯率的變動而變動。Mundell的研究認為,利率、匯率均是影響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因素。
3.從資產組合作用的角度來看,國內外風險水平與投資者的能力是決定國際資本流動的因素。Markowitz(1952)和Tobin(1958)的研究認為,投資者總是想在預期收益與風險之間找到最佳的均衡點,資產的分布取決于收益與風險預測。布蘭森(1968)認為短期資本流動由進出口、利率和匯率決定,而長期資本流動由國內收入、利率和國外利率決定。
國內的學者也對國際短期資本的流入動因開展了諸多探討,王信(2003)對1999年6月至2002年5月貿易結售匯多增額和居民個人結匯額進行的回歸分析表明,這一時期我國的資本流入受短期資產收益率的影響很大。劉惠好(2005)分析認為,利差、匯率預期、證券資產價格和宏觀經濟預期等因素是影響我國國際短期資本流入的重要原因。張宜浩、裴平和方先明(2007)構建的利率、匯率和價格的三重套利模型表明,我國短期資本流入總量與國內外利率比具有顯著的正向關系,資本和金融項下證券投資貸方余額與價格之間也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資本和金融項下其他投資中短期投資貸方余額加上凈誤差與遺漏項目貸方余額之和與匯率之比存在明顯的負向關系。[7]
(二)對國際短期資本流動影響因素的模型與檢驗
1.對我國國際短期資本流動規模的估算。在我國經常項目可兌換、資本項目部分可兌換的背景下,進出我國的國際短期資本的渠道和途徑日益多樣化,國際收支平衡表所記錄的國際短期資本流動情況已經不能夠比較真實、全面地反映出我國的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規模。現實中,對于中國這樣目前存在資本管制的國家,很多短期資本流動都是以隱蔽的甚至是非法的方式進行,因此,國際收支統計上的數據與實際的狀況會存在很大偏差。所以,分析中國短期資本流動狀況除了分析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反映的情況外,最主要的是基于已有的統計數據,根據其內在的關聯關系,運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測算。[8]
根據前面對國際短期資本的定義,國際短期資本主要涵蓋的是借貸期限在一年以內的資本流動和隨時可能改變方向的資本流動。因此,國際短期資本測算具體包括國際收支平衡表(BOP)內的短期資本流動,如借貸期限一年以內的其他投資、證券投資中貨幣市場工具,其他投資中的短期貿易信貸、短期貸款、貨幣和存款等,以及國際收支平衡表以外的隱性和非法的資本流動。
目前國際上對隱蔽短期資本的測算通常有三種方法:一是直接測算法 ,這種方法直接從國際收支平衡表中采集相關數據,通常也成為國際收支平衡表法(BOP Accounts Approach);二是間接測算法也叫世行法, 其計算原理是考慮隱蔽性資本流動,先計算出隱蔽性資本流動的規模,然后將其與BOP短期資本流動凈額合并,二者之和就是總的短期資本流動規模;三是克萊因法(Cline), 也是一種比較常用的測算隱蔽性資本流動的方法。這種方法主要是在摩根公司法基礎上對間接法的進一步修正。[9]
以上三種計算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方法都有利弊,直接法存在低估的可能,間接法又可能夸大了資本流動的規模,而克萊因法測算的結果波動性最大,所以,各種測算方法得出的結果有接近的地方,也又差距較大的地方。但是,這三種方法測算的結果能夠反映我國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規模和趨勢,同時,由于三種方法自身都存在統計缺陷,不一定能準確反映實際的短期資本流動規模,因此,作為研究可以將三種方法得出結果加權計算出平均值,能夠一定程度上弱化各種方法自身的缺陷,使測算值能夠較好地接近實際,根據這種考慮,可以計算出1992-2008年以來的我國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情況(見表2)。
2.模型變量的選取。(1)CF:國際短期資本流入數為三種方法的平均值,時間跨度從1994至2008年度數據(以下同);(2)ER:本文采取NDF數據的年度平均值代表人民幣預期匯率;(3)CPI: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年度消費物價指數為依據;(4)GDPI: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上年為基期測算;(5)RT:利差為美聯儲基準利率與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年度平均值,因這兩者均為名義利率,故不扣除通貨膨脹率。
3.實證檢驗。本文利用Eviews3.1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主要進行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以及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分析。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要求變量是平穩的,并且相互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因此在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前必須先檢驗變量的平穩性即進行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性的檢驗。
(1)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
本文采取ADF法對各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各檢驗方程中,由于ER、CF、CPI均存在一定的趨勢,因而包含截距項,GDPI和RT沒有趨勢,不包含截距項和常數項,滯后期為0或1,結果如表3所示。
如表3結論,除RT和CPI序列外,其余序列均不平穩,其一階差分平穩,可以進行協整分析。
(2)協整關系檢驗
平穩性檢驗只是表明變量的平穩狀況,要檢驗變量的長期均衡關系,可以采用協整分析。本文采取的是約翰遜極大似然法進行協整檢驗,檢驗結果如表4,由表4可知,CF與其他四個序列在5%的顯著水平下,至少存在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協整關系,符合格蘭杰檢驗的條件。
(3)格蘭杰非因果關系測試
選擇滯后期為二期,CF與其他變量間的非因果關系測試結果如表5-1:
由上表可知,當滯后兩階,在90%的置信水平時,利差是資本流動的格蘭杰原因,但在95%的置信水平下并不成立。其他格蘭杰非因果關系均不存在。
當滯后三期時,資本流動是GDP增速的格蘭杰原因見表5-2:
由測試結果可知,名義利差對于短期資本的流動存在一定的關系,但不十分顯著。而多數學者檢測的結論認為匯率是短期資本流動的原因也存在。另外,短期資本流動對GDP增速有因果關系。
六、結論和政策建議
(一)結論
1.名義利差對短期資本流入有一定的影響。這比較符合傳統經濟理論的觀點,說明利率市場化改革對于減少短期資本流動波動仍然具有意義。而匯率的影響相對較小,可能與我國近年來的匯率政策變化有關。我國2005年7月進行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人民幣由原先盯住美元改為盯住一攬子貨幣,匯改之前的政策因素影響仍然存在,匯率在影響短期資本流動中發揮作用尚需時日。
2.短期資本流動對于國內經濟穩定增長有較為明顯影響。短期資本流動波動幅度過大將會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穩定,隨著我國資本項目管制逐漸放開,短期資本流動的影響將更加顯而易見。因此,國內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是平抑短期資本流入大幅波動的必要條件。
3.對短期資本流動的管制。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產生了較為明顯的影響,而1997年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時我國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這與當時的資本項目存在較強管制有關,而現在隨著資本管制的逐漸放松,原先依靠政策進行控制的方法將不再適用,通過市場手段穩定資本流動成為必須的手段。因此,加快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用市場手段引導短期資本流動是根本辦法。
(二)政策建議
1.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促進合理的匯率形成機制。我國的利率政策目前仍然是以官定利率為主的,利率還不能在資金配置中發揮基礎作用,這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因此人民銀行應該在利率改革中繼續發揮主導作用,擴大Shibor的運用范圍。另一方面,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繼續采用漸進匯率改革,逐步擴大匯率彈性,最終形成富有彈性的匯率制度,防范與化解可能的金融風險。
2.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管。資本流動對國內經濟的穩定具有較大的影響。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繼續,我國面臨的資本流動形勢具有很大的不確定,防止大規模資本流入或流出是外匯監管的首要任務。應該鼓勵國際長期投資的進入,而加大對短期投資流動的限制力度,防止游資對我國外匯市場的穩定造成沖擊。[10]
3.加大貨幣政策的國際協調與合作。我國目前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擁有大量美元外匯儲備,美元的貶值將對我國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下,有必要加強與國際金融組織、其他國家貨幣監管當局的合作與協調,爭取在貨幣安排上的更大話語權,主動融入國際貨幣體系,為我國經濟的盡早恢復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C.Kindleberger, International short-term capital movement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7
[2]陳岱孫,厲以寧.國際金融學說史[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1.
[3]吳雨珊,潘強.建國以來最大單位信用證詐騙案調查[N].21世紀經濟報道,2003-06-09.
[4]梅新育.國際游資與國際金融體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社,2004.
[5]國家外匯管理局.2008中國國際收支報告[Z].2008.
[6]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通稿.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就銀行收匯和結匯業務專項檢查情況答記者[EB/OL].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news/new_detail.jsp?ID=90000000000000000,273id=3.
[7]張誼浩,裴平,方先明.中國短期國際資本流入及其動機——基于利率匯率和價格三重套利模型的實證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7,(9).
[8]劉仁伍.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監管理論與實證[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9]曲鳳杰.中國短期資本流動狀況及統計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06,(40).
[10]宋文兵.國際短期資本的流動機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