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從跨國比較政府在銀行中產權比例角度入手進行研究,研究顯示1970—1995年政府在銀行中的產權比例逐步下降,降低商業銀行國有股權比例是世界趨勢。接著,從現實角度分析我國主要商業銀行的股權比例,并劃分了股權類型。最后,對我國主要商業銀行股權比例與銀行績效的相關關系進行了分析,提出優化國有商業銀行產權結構,提升商業銀行績效的對策。
關鍵詞:商業銀行;股權結構;經營績效
中圖分類號:F832.33 獻標識碼:A 章編號:1003-9031(2009)10-0067-04
產權結構論以契約關系為基本分析工具,以企業是一系列“契約關系的連結”為分析的邏輯起點,著力分析銀行產權結構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認為產權結構對銀行競爭力有顯著影響,企業績效的關鍵在于產權結構的優化配置。[1]本文首先從跨國比較政府在銀行中產權比例角度入手進行研究,研究顯示1970—1995年政府在銀行中的產權比例逐步下降,降低商業銀行國有股權比例是世界趨勢。接著,從現實角度分析我國主要商業銀行的股權比例,并劃分了股權類型。最后,對我國主要商業銀行股權比例與銀行績效的相關關系進行了分析,提出優化國有商業銀行產權結構,提升商業銀行績效的對策。
一、政府在銀行中產權比例的跨國比較研究
一種社會經濟現象的產生與其產權關系有著必然的聯系,因為產權關系是一個組織(如銀行)的核心,是其運行機制的基礎。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其本質就是產權跨時空交易活動,在產權沒有得到明確界定的條件下,不僅會出現嚴重的代理人問題,而且還會使得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相分離,從而難以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因而明確的產權安排對于金融發展至關重要。根據主流經濟學的觀點,明晰的產權安排是金融發展的關鍵。La 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2002)通過對92個國家的實證研究也證實了上述觀點,他們研究發現,無論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國家從1970年到1995年,政府在銀行中產權比例不斷下降,世界平均水平從1970年58.89%下降到1995年的41.57%。主要發達國家政府在銀行中的產權比例大大低于新興市場國家政府在其銀行中所占比例。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政府在商業銀行中擁有的產權比重越大,商業銀行的效率就越差,經濟發展也就越落后(見表1)。
注:GB95是指1995年一國前10大銀行中該國政府所擁有的資產份額;GB70表示1970年一國前10大銀行中該國政府所擁有的資產份額。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劉錫良,凌秀麗所著《中東歐國有銀行產權改革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整理得出。
基于政府在銀行中的產權比例逐步下降的跨國比較,對于我國的啟示,一是商業銀行的產權必須是多元的,而且是清晰的,但我國四大商業銀行改革前還不是完全符合該原則。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產權結構是國有所有制占壟斷地位,產權不明晰,委托人是政府,其不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代理人存在嚴重的道德風險,導致商業銀行效率低。因此,我國商業銀行高風險和低效率的核心是產權結構問題,改革前雖名為商業銀行,但并不真正具有商業銀行的內涵和實質,隨著加入WTO應對市場競爭的要求,我國四大國有銀行緊鑼密鼓地開始進行改革。[2]
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四大商業銀行單一化的股東模式得以改變,但由于商業銀行在國民經濟中的關鍵作用,改革進程一直處于其他企業改革之后。我國四大商業銀行改革進程經歷了財務重組與股份制改造、引入戰略投資者和上市三個步驟,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已經上市,農業銀行也正積極準備上市。
二、我國商業銀行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的對比分析
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就是建立與現代商業銀行相適應的金融產權結構。金融產權結構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對企業融資成本與市場價值影響方面,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對公司的治理結構產生影響,進而對企業的經營績效產生影響。對于整個銀行業而言,其金融產權結構對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銀行股權結構對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
股權集中度是指股權集中或分散的程度,不同的股權集中度會對公司治理機制的影響程度不同,從而影響到公司的競爭力。根據股權的分散程度不同,企業的股權結構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股權高度集中、公司擁有一個決定控股股東;二是股權高度分散,沒有大股東,所有權與經營權基本完全分離;三是股權適度集中,即公司有一個相對較大的控股股東,同時還有另外幾個大股東。在股權高度集中的資本結構下,由于經理人是控股股東直接委派的,其利益與企業利益基本一致,在經營激勵方面是可以實現的,但是小股東對其卻很難監督。其他股東缺少保護自身利益的手段,而且控股股東完全可以憑借自身的地位而令公司做出有利于控股股東而不利于公司的決策,甚至采用各種手段侵占企業的利益。在股權高度分散的資本結構下,由于經理人的利益很難與企業利益一致,所以經營激勵相對較差,加上股權過于分散,小股東缺乏對經理人監督的積極性,導致企業經理人產生“搭便車”現象和“內部人控制”問題,結果是監督不力,對企業難以控制。在股權相對集中的資本結構下,由于股權集中程度有限,各大股東都有動力和能力發現經理人存在的問題,使各個股東對經理人的監督有力,能夠減少類似使公司受損而使某些大股東受益的現象;而且由于股東的壓力,經理人也會有足夠的經營激勵去改善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中小股東會因此受益。[3]
在商業銀行公司治理過程中,準確測定股權集中度是治理方式選擇的重要依據之一,而這種測定存在許多不同的指標,筆者選取JZ指數作為衡量股權集中度的指標。該指標主要用于測量主要股東所持有股權的集中度指標,反映大股東對公司的控制程度,其值越大公司股權結構的穩定性就越強,具體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Si為第i個大股東的持股比例,n為所有者數目。那么,JZ1表示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JZ5表示前5大股東持股比例。當50%﹤JZ1﹤100%時,為股權高度集中;當30%﹤JZ1﹤50%時,為股權適度集中,即相對控制;當JZ1﹤30%時,為股權高度分散。另一角度,用JZ5—JZ1來描述第一大股東的控股能力,如果JZ5—JZ1值越小,說明第一大股東的控股能力越強,股權結構就屬于高度集中型;反之,則屬于分散型。
在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以前,國家是其唯一產權所有者,即國家持有銀行100%的股權。在進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陸續引入機構投資者和戰略投資者,并通過上市發行流通股,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股權結構的多元化,但作為國家出資人代表的中央匯金公司、財政部仍持有相當部分的股權。除此之外,一些國有法人機構也持有一定比例的股權,我們將國有持股和國有法人股統稱為國有股(用guo表示),而將境外戰略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份稱為外資股(用wai表示)。
對于股份制銀行,它們是按照市場機制的要求組建的現代銀行,而且通過上市實現了銀行股權的多元化,其股東由國有法人股東、一般法人股股東、政府部門及流通股股東組成,股權有一定集中度,存在相對控股股東,并有其他大股東存在。
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是以代理人身份,代表截止2007年12年31日,在該公司開戶登記開戶的所有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的H股股份合計數,筆者將除城市商業銀行以外的所有上市11家銀行的相關數據進行了列表(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樣本銀行中,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最高的是中國銀行,達67.49%;最小的是民生銀行,僅5.90%,所有銀行的平均值為30.32%。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高于50%的銀行包括三家: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中信銀行,工商銀行由于國有股份由中央匯金公司、財政部平均持有,降低了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這四家銀行基本屬于股權高度集中型;興業銀行和招商銀行的第一大股東股權比例大于30%小于50%,因此為股權相對集中型;其余5家銀行則屬于股權高度分散型。
從國有持股及外資持股來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中信銀行四家銀行的國有持股比例高于60%,民生銀行沒有國有股,興業銀行的國有持股比例為46.35%,招商銀行的比例為46.52%,交通銀行、華夏銀行、浦發銀行、深發展的國有持股比例較低。11家上市銀行的平均國有持股比例為40.9%。
外資持股比例最高的是中信銀行,達到20%,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深發展的外資持股比例在10%-20%之間,工商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的外資持股比例低于10%,民生銀行的外資持股比例為0。
三、股權結構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回歸分析
ROA=-0.019×FIRST+0.020×FIVE-0.006×GUO+0.019×WAI (1)
(-1.657)(1.739) (-0.049) (0.930)
ROE=-0.473×FIRST+0.478×FIVE-0.010×GUO+0.372×WAI(2)
(-1.165)(1.274)(0.466) (0.838)
從回歸方程(1)和(2)我們可以看出ROA、ROE與資本所有者指標第一大股東占股比例為負相關,t系數在四個指標里為第二大,說明第一大股東占比過高,對銀行的ROA、ROE有負面影響;ROA、ROE與資本所有者指標前五大股東占比為正相關,t系數在四個指標里為第一大,說明前五大股東占比對ROA、ROE影響為正。目前較高的大股東分散持股有利于銀行競爭力提高,這在于前五大股東持有股份比例越高,會對公司實行更多的關注和監督。
ROA、ROE與資本所有者指標國有股占比相關系數為負,與外資股占比相關系數為正,但顯著性都較低,其相關系數反映了我國近年降低國有股比重,引進外資股,對銀行競爭力有一定提高作用。說明在本文研究的樣本銀行內,隨著國有股權占比的下降,上市商業銀行的盈利增加,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國家作為所有者存在所有者缺位,委托代理鏈條長的缺陷,股權高度集中不可避免地導致盈利指標低下。而外資股占比增加對競爭力影響為正,說明股東來源不同導致對公司監督來源和監督理念不同,盡管外資股所占比例不高,但可能使公司管理層更加注重公司價值的創造,有利于競爭力的提高。
總之,2002年針對國有商業銀行產權缺陷而開始的產權改革,是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競爭力的治本改革,從上述回歸結果可以看出,隨著國有股比重的降低,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增加。
四、進一步優化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產權結構,提升商業銀行績效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要在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產權結構調整,針對現有的國有商業銀行國有股權過分集中的問題,應適當分散股權,采取將現行的國家部門單一所有權改為政府分級監管、吸收各類社會保障基金入股、吸收民營企業和外資入股、公開發行個人股在境內外上市等方法將政府的絕對控股變為相對控股,并逐漸減持國有股,形成多元化的產權結構。
(一)中央匯金公司應明確定位為“金融國資委”
目前,國有控股的股東形式上是以外匯注資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匯金公司已行使股東職權向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派駐了董事,但是匯金公司本身的定位尚不清晰。匯金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及董事都由政府或黨組織從人民銀行、財政部、外管局等權力部門指派,體現其政府機構淵源;匯金公司的主要目標是監督、考核、評價改制銀行完成銀監會制定的國有股保值增值的三大類七項指標;匯金公司對商業銀行沒有人事權,只是名義上的股東;匯金公司同財政部的關系等,使得匯金公司與市場化的公司定位相矛盾。根據我國現有的國有資產管理框架,應當成立“金融國資委”,“金融國資委”代表國家履行股東職能。匯金公司應定位為“金融國資委”下進行資本運作的金融控股公司,其對下屬控股公司的管理應從資本保值增值的角度進行管理,不涉及下屬控股公司的經營運作。匯金公司本身人員的聘任應本著市場聘任的原則,如果它派駐的商業銀行董事不能達到相應資本運作的要求,可以解聘不稱職人員并聘任新的人員。[4]
(二)中方控股前提下提高優秀外資銀行持股比例
由于戰略投資者不但可以解決國有銀行資本金不足的問題,而且可以解決國有銀行產權結構單一、權力制約失衡、運營效率低下的問題。然而,僅允許外資銀行持有少數股權(當前的監管上限為一家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投資不得超過20%,所有外資合計不得超過25%)對國有銀行的改制并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特別是銀行管理層的選拔機制問題上,政府的職能和特點決定了其在經營人才選拔上的政治性而非經濟機制,而人力資源優秀與否是決定當今銀行和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因此,應在堅持中方控股的前提下提高優秀外資銀行持股比例,以提高銀行的國際化程度,促進管理模式、經營理念與國際接軌。[5]
(三)股權結構的設計應考慮香港資本和民間資本
目前,我國四大商業銀行中有三家已經上市。這三家銀行在股改上市的過程中,都引入了外國戰略投資者作為股東。2005年6月17日,建設銀行與美洲銀行簽署戰略投資合作協議;2005年8月,中國銀行先后與四家境外投資者簽訂戰略合作與投資協議;2006年1月,工商銀行選定境外戰略投資者,高盛集團、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出資37.8億美元購買工商銀行約10%的股份。筆者認為,國有商業銀行引入外國戰略投資者的意義已經初步顯現,今后股權結構多樣化的設計中應著重考慮吸納香港資本和民間資本。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銀行在管理運營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管理理念、技術和方法等達到國際水準。在我國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香港銀行業得天獨厚的優勢,積極吸納高質量的香港銀行入資國有商業銀行。這樣,既可以促進國有商業銀行的國際化,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國家經濟主權威脅問題。[6]
此外,還應考慮吸收一定數量的民間資本參資入股。我國民營經濟迅速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投資能力。根據中國銀監會披露的信息,我國民營資本已經進入到中國銀行業的各個領域,成為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本金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中國銀監會對11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股權結構統計,2002-2005年三年間,民營股增加了65.54億股,增長率為144.9%。據中國銀監會對我國115家城市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統計,2005年民營資本占比僅次于國有控股企業法人股,2002-2005年三年間,民營股占比增長了10.19%。據中國銀監會對城市信用社的股權結構統計,2005年民營股占比40.41%,2002-2005年三年間,民營股增長了8.24億股,占比增長了15.62%。截至2005年末,我國12家農村商業銀行中民營股占70.5億股,占比56.3%;我國60家農村合作銀行中,民營股份達32.92億元,占比32%。 鑒于民營資本參與銀行業投資的比重日益提高,建議國有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中也要考慮吸納一定比例的民營資本,進一步促進股權多元化。商業銀行既要向外開放,也要對內開放,吸納民間資本可以優化股權結構、培養人才,為將來民營銀行的興起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倪海江,萬迪昉.中國商業銀行效率分析:市場結構、產權結構和超產權理論比較[J].金融與經濟,2006,(1).
[2]成思危.路線及關鍵:論中國商業銀行的改革[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3]錢穎一,黃海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金融的穩定與發展[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1,(5).
[4]江翔宇.略論履行金融國資出資人職能機構之選擇[J].東方法學,2008,(6).
[5]董艷玲.中國銀行業安全問題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
[6]董彥嶺,張繼華.國有商業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偏失及矯正思路[J].財經科學,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