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是參加此次數控車工大賽的選手人數。
這背后,是31家中央企業和10個省(市、區)國資委的數萬名一線數控工人。
這106名選手既是全國眾多一線工人中的普通成員,又是他們之中的杰出代表。在近一周的比賽中,選手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既有很多火花四濺的精彩時刻,也有輕松愜意的可愛瞬間。
最“幸運”的選手
三次“第二”換來的第一
有人開玩笑說,參加比賽的人就分為兩種,一種是選手,一種是得了第一名的選手。
在中央企業職工技能大賽數控車工決賽這個舞臺上,來自中石化的權海峰扮演的是后一種角色。
“我覺得自己挺幸運的,剛宣布成績那會兒,我和中煤的郭云鵬同分,77.54,連小數點后兩位都一摸一樣,我想這回估計又是第二名啦,沒想到我的實操成績比較高。”權海峰說。按照技能大賽重實操的規定,權海峰成為本次數控車工大賽的第一名。
在本次大賽之前,權海峰一共參加過三次數控車工的比賽。“2007年集團內部一次,2008年全國總工會比賽省市預選賽一次,2008年全國總工會比賽一次,每次都是第二名。大家都奇怪,怎么你每次都是第二名。其實比賽的分數很多時候有偶然性,不管是第一名還是第二名都是對我努力的認可。大賽就像一臺精密的測量儀器,會檢驗出我的差距。參加大賽就是在尋找和彌補差距,更加完善自己。”
多次大型比賽的獲獎經歷也讓權海峰獲益良多。剛進中石化的時候他是勞務工,因比賽屢屢獲獎,公司已將他聘為正式工。在職稱方面,80后出生的他如今已經是高級技師了。“公司給我們技能工人非常多的發展空間,比賽之后,我接下來的目標就是向公司的技能大師、首席技師職位努力。”
最年輕的選手:
90后的信心和態度
據了解,參加這樣全國性大賽的選手都是各個央企選出來的精英,很多還是各類技能比武的前三名。然而,參加此次數控車工決賽的選手卻呈現出年輕化的態勢。在選手們駐扎的賓館,隨處可見面容稚嫩的年輕人佩戴選手證件走過。攔住一個詢問,1983年的,算年輕的吧,對方忙著擺手,我這算是老工人啦;看到一個在擺弄工具箱的,一問,1988年的,這個應該是最小的吧,依然靦腆地搖頭,“我知道有個比我小幾個月的”。真的是沒有最年輕,只有更年輕。為了保險起見,記者查閱了參賽選手的檔案冊,“姚多偉”的名字進入了記者的眼簾。
姚多偉,男,1990年11月生,技師,來自廣西國資委。
姚多偉本人的形象和他年齡很是相符:松垮的牛仔褲、時尚的發型、波瀾不驚的淡然表情,讓你覺得他儼然還是個孩子。打開姚多偉唯一的行李箱,幾十公斤重的箱子里四分之三的空間都被各種精密量具所占據,替換的衣服反而被壓在下面成了防震墊,看得出小姚對它們很是愛護。隨手翻看他的賽前培訓筆記,里面既有復雜的數據計算公式,又有自己總結的各種比賽注意事項,密密麻麻的一大本。發現記者看不懂公式,小姚露出了小小得意的笑容,這才打開話匣子。
“其實剛來的時候還是挺緊張的,有很多老師傅,就不敢說話,只是看,多學學也好呀。”小姚初來乍到,有點怯場。
“不過數控車也是這幾年才在企業里興起的。編程什么的年輕人應該有優勢吧,準備了這么久,我也很不錯的!”小伙子還是很自信的。
“技師、高級技師只是職稱,我將來希望自己能做到類似‘金藍領’的高層技術人員。這次比賽僅僅是個開始,我很認真對待,全力以赴,但絕不會糾結名次。”別說,目光還挺長遠的。
最“年邁”的選手
我其實很“年輕”
記者剛找到朱丹的時候,他就說:“我猜準是我年齡最大,果然!”
現年48歲的朱丹師傅來自葛洲壩集團公司,據他講今年他的孩子都22歲了。對于和不少與自己孩子年齡相仿的選手同場競技,朱丹師傅一點都不覺得尷尬:“不瞞你說,我實際年齡大,不過從事數控車工工作才第三年,這里大部分選手都是我的前輩。”
朱丹告訴記者,自己45歲才刻苦鉆研數控技術,全靠自學。“要學數控,首先要過計算機這一關,我把扔了幾十年的幾何、函數又都拾起來。”轉行三年就代表企業參加大賽,朱師傅學習能力令人佩服。
最“紅”的選手
迅速躥紅的“小眼鏡兒”
來自浙江省國資委的厲成在大賽開始的第一天就迅速躥紅。
編號為1號的厲成被安排在實操考試的第一場。七個小時的考試時間要做出三個精度超高的工件,因為題目難度大加之第一場比賽的各方面不適應,大部分參賽選手都沒有做完,厲成卻是第一場的第一個完成者。于是,第一場實操考試結束時,來參賽的各路選手、教練、領隊都記住了這個戴著黑框眼鏡的浙江選手:“就是那個‘小眼鏡兒’,第一個交件的,一定考得很好,真不簡單。”
大家口中“不簡單”的“小眼鏡兒”厲成很是沉穩,無論是在大家的議論聲中默默地收拾工具箱,還是被記者攔住后冷靜理智談及“考試的重點比較偏重工藝和編程”,都頗有些老師傅的范兒。
隨后的比賽中雖然每場都有提前交卷的選手,但是厲成還是“紅”到了最后。結果他以幾乎最高的實操成績拿到了大賽的第六名,成為銀牌獲得者。
脫下考試時穿的工作服,厲成歇了口氣兒。這個1986年出生的小伙子,23歲便拿到了高級技師職稱,并多次取得各類大賽冠軍。他對于比賽和工作有著自己的認識:“有時候,學習是逼出來的。各類大賽就是一個契機,能讓你在短時間內學到很多東西,跳上一個臺階。而平時工作則是積累,我們做機械的,是要踏踏實實一步一步來的。”
敏而好學,不矜不伐,80后年輕工人的優秀代表。
最有心事的選手
中流砥柱正當年
第一天見到鄧立強,記者就覺得他大眼睛里寫滿了“心事”二字。
最初以為是比賽壓力,想想也情有可原,畢竟他是東道主中國北車最被看好的選手。而后來,鄧立強告訴記者,之所以有這樣的狀態是因為比賽給了他很多觸動。這大概是源于他這個年齡特有的責任感。
31歲的鄧立強屬于典型的話很少但心里有數的類型。技校剛畢業進工廠那陣兒,他開的是普通車床。廠里進第一臺數控車床的時候,他就常常跑去觀摩,暗自打定主意要學數控車工。于是他一邊上班一邊準備,半年之后經過層層考試,進入了湖南鐵道技術學院脫產讀大專。學成歸來之后,工廠的數控車床也漸漸多了起來,鄧立強從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到現在的技師,一路干過來,憑借著勤奮好學、刻苦鉆研,如今已經是廠子里的中流砥柱,開的是廠里最貴的數控設備。
雖說是技術過硬的骨干,但是提到比賽,鄧立強還是非常謙虛:“每次比賽都會給我很多感觸。都說做技術工人要終生學習,如今技術飛速發展,我們的確要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崗位的需要,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
鄧立強們的肩上,扛著企業生產,扛著技能傳承,扛著家庭和個人發展,任重而道遠。
最美的選手
不愛紅裝愛“工”裝
如此高水平的大賽上,106名數控精英中,8朵金花的入圍,實在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其中來自中石化的田菁和來自山東國資委的周叢叢獲得了金牌和銅牌的好成績。
田菁留著利落的短發,舉手投足都有無窮的精氣神,干起活來手腳極為麻利。實操考試7個小時做三個件,很多選手沒有完成,但是田菁提前一個多小時交件:“我平時做的話,6個小時可以車5件,所以速度不成問題。”出生于1974年的她今年已經35歲了,卻依然有著很強的上進心:“我30歲才改開數控車床,知識方面有很多的欠缺,這次讓我抓到個跟高手交流的機會,想跟大家多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相比起田菁的干脆,來自山東的姑娘周叢叢則靦腆許多。這個1989年出生的小姑娘即使是在拿到獎之后話也不多:“剛開始的時候這個專業并不是我想學的,我爸爸偷偷替我報名了,我還別扭了好一陣子。后來越學越覺得有意思,成績也不錯,比賽也得了名次,就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愿意做這行了。”周叢叢對于將來的規劃很簡單,就是認真做好這份工作。
萬綠叢中,女工的笑臉是那美麗的一抹紅。
最輕松的選手
享受比賽的每一刻
無論什么時候見到中煤能源的張玉群,他都是溫文淺笑的模樣,永遠不急不躁。
大賽開幕式時,作為開幕式結束后第一場比賽的選手,他絲毫不見緊張,還饒有興致跟其他參賽隊一起拍照;比賽時候,相較于其他選手的比賽狀態,張玉群更像是在自己工廠里做活,有條不紊地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三個工件的加工;出了賽場,對于等在門口著急詢問情況的人們,他也是很有耐心地一一回答。
沉得住氣,靜得下心,張玉群師傅是個典型。或者,我們可以理解為胸有成竹,厚積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