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前,中國的軍工行業是虧損大戶,處境艱難。如今的軍工央企,早已發生了質的變化
60周年大慶前夕,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梁光烈上將接受媒體采訪。他談到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六大成就,其中第四大成就是武器裝備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他的介紹可以折射出軍工央企的實力變化:新中國成立之初,我軍陸軍裝備大多是從敵人手中繳獲的“雜牌”,海、空軍裝備數量很少,性能也很落后。現在,我們天上有軍事衛星、先進戰機,地面有新型主戰坦克、各種火炮、導彈,海上有先進艦艇、潛艇,可以說西方發達國家軍隊擁有的裝備類別,我軍基本都有了,而且不少裝備的性能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既體現了我軍現代化水平,也反映了國家科技實力的巨大變化。
中航工業躋身世界500強
中航工業過去十年經歷了分與合的兩次重大變化,如今,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已經展現在世人面前。
1999年7月,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分拆為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2008年5月,兩家公司開始重組整合。2008年11月6日,重組整合后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正式成立,開始了建立新航空、大航空、強航空的征程。
十年之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航空工業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以殲十飛機為代表,實現了我國軍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以“太行”發動機為代表,實現了我國軍用航空發動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從渦噴向渦扇、從中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空空、空地導彈實現了從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重大特種飛機實現了從無到有;直升機專項研制取得重大成果,民機產業發展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機載設備和系統實現了升級換代。總計有幾十個型號實現了首飛、鑒定和設計定型。一大批先進航空裝備批量生產,使我國躋身于能夠研制先進的殲擊機、殲擊轟炸機、直升機、教練機、特種飛機等多種航空裝備的少數幾個國家之列。
同時,航空工業的經濟規模和效益大幅提升。銷售收入由1999年的384億元上升到2008年的1669億元,增長了3.3倍,年均增長18%,資產總額由1155億元增加到3178億元,增長1.75倍,利潤總額由虧損1.32億元到贏利73億元。非航空民品和三產增速加快,改革發展亮點紛呈,管理創新大幅推進,資本運作成效顯著,改革脫困扎實推進,自主創新碩果累累,黨的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持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集團軟實力快速提升,社會影響力持續上升,在抗震救災、奧運安保、亞丁灣護航、國慶閱兵等國家重大任務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9年7月8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首次申報美國《財富》世界500強并成功入選,以營業收入217.38億美元、利潤5.68億美元的業績排名426位,成為中國首家躋身世界500強的軍工企業,并在航空航天與防務板塊位居全球第11位。如今,中國航空工業終于站在了與EADS、波音公司等世界級軍工企業同臺競技的新起點上。
航天科技的兩座里程碑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作為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主導力量,組建10年來,繼“兩彈一星”之后,取得了以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兩座新的里程碑為代表的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為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運載火箭和衛星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提高了我國高技術的整體水平。自主研制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具備發射各種軌道空間飛行器的能力,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軌精度等方面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正在研制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關鍵技術已獲得重大突破,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將達到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將達到14噸。自主研制的衛星實現了系列化、平臺化發展,技術水平已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遙感、通信廣播、氣象、地球資源、導航、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海洋等7個系列,廣泛應用于國防現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
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取得重大突破,增強了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載人航天工程先后攻克了飛船總體技術,制導、導航控制技術、飛船推進技術、返回和再入技術,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運載火箭技術等國際宇航界公認的技術難題,20余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2005年,神舟六號飛船實現兩人5天的太空飛行,標志著我國跨入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試驗階段。2007年,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成功,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這是繼人造地球衛星發射、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2008年,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航天員出艙活動。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取得的偉大成就,對于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航天技術應用達到新水平,帶動了相關產業和社會經濟發展。大力發展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應用、空間生物和育種、電子信息、軟件、新能源、新材料、航天特種技術應用等航天科技應用產業,構建航天科技產業鏈,打造了一批知名產品和品牌,發展了一批主業突出、具有影響力的上市公司,逐步形成了產業規模。自主研制的各類應用衛星,直接應用于廣播電視、通信、氣象預報、國土普查、海洋觀測、導航定位、防災減災、遠程教育、農業生產、環境監測等諸多領域,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貢獻。一大批航天技術轉移到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相關領域,促進了有關產業的技術進步和升級換代。據有關部門統計,在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牽引下研制的,有近2000項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航天科技工業的發展,還帶動了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光電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群的崛起,有力地提升了我國科學技術的整體水平。特別是在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期間,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顯示出獨特的技術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
航天科技成功走向世界,擴大了中國航天的影響。我國已有7種型號的長征火箭用于國際商業發射,為1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衛星發射和搭載服務,進行了30次國際商業發射,發射了36顆商業衛星。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提供完整配套的發射服務、衛星、地面設備等航天產品及服務的供應商,我國的長征火箭已成為享譽世界的高科技品牌。
長期以來,人們對軍工央企這個特殊的企業群體總有一種神秘感。隨著這些高科技企業在國民經濟中越發顯著的貢獻與應用,他們一定會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