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對于執行閱兵任務的士兵和專家而言,是一個不眠之夜。
凌晨3點,外面還是漆黑一片,位于北京市通州區三間房的閱兵村里已經是人頭攢動。執行閱兵保障任務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15所的陳喜寶和同屋的三個室友起床了。
他打開柜子,拿出了早已熨好的衣服。對他來說,今天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
“為了這次任務的圓滿成功,我們閱兵保障隊的成員付出了209天的辛勤努力。雖然最后不能出現在閱兵方陣里,但是我們的內心同樣感到驕傲和自豪?!标愊矊毜纳钋懈惺?,代表了執行任務的航天人的心聲。
作為閱兵方陣的“壓軸戲”和“重頭戲”,二炮方陣每一次在閱兵儀式上的華麗亮相,都能帶來全世界的驚呼。此次在二炮方陣的“頭”與“尾”亮相的兩個重點型號,全套裝備都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提供。為了保證發射車平穩駛過天安門廣場,50多位航天專家參與到了這兩個型號的技術保障任務當中。在履行好這項神圣任務的同時,也成就了航天人難忘的閱兵記憶。
漫長的72秒
當由12輛特裝車輛組成的閱兵方陣經過敬禮線時,陳喜寶心繃緊了,他目不轉睛地盯著發射車。從敬禮線到禮畢線,一共是200米。參加閱兵的發射車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從天安門前平穩駛過,接受全世界的檢閱。
200米,對于“飛人”博爾特而言,需要的時間是19秒19。
然而,對于閱兵方陣操作21米長的發射車的士兵而言,通過的時間只能是72秒,并且時間誤差不能超過0.2秒。
雖然操作發射車的是士兵,但是作為型號保障專家組的一員,陳喜寶和他的同伴并不輕松。作為裝備的研制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先后派出了50多位專家,負責對發射車的技術狀態進行把關,指導部隊進行發射車的保養、檢修與使用。
72秒的背后,是每個操作手對發射車操作性能的爛熟于心和了如指掌。
“不僅要開,還要開好,更要開精準。除了技術以外,更多的是對操作手的心理素質的考驗。操作手需要深入了解每個零部件,以備處理突發情況?!?/p>
初到閱兵村,專家迅速展開了對操作手的培訓?!熬拖褚粓霰荣愐粯樱僮魇质亲罱K上場的比賽者,而我們則是場下的教練。對于教練而言,他需要掌握比選手更多的技能以及更過硬的心理素質?!标愊矊毴绱嗽忈屪约旱墓ぷ?。
此次國慶閱兵秉持的“節儉”原則讓中國贏得了全世界的贊許,同時也加重了專家組的工作。由于所有的型號都來自于現役裝備,平均服役年齡均超過4年,這些設備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耗,這無疑加大了維修保養的難度。此外,此次參加閱兵的操作手大多是新兵,他們中的很多人對設備操作還有一定程度的“手生”。但是,閱兵時間后墻不倒,能否在較短時間內完成與裝備的磨合?這對操作手和專家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為了確保參與閱兵的士兵形象整齊,閱兵組委會對執行任務的士兵有嚴格的身高要求:身高必須在175厘米,誤差不能超過2厘米。這樣一來,很多熟練的操作手由于受身高條件限制,沒能最終入選。
為了讓發射車能夠“精準”地經過天安門,專家在裝備上可沒少花心思。
陳喜寶向記者舉例,普通車輛上的轉速表只能顯示大概轉數,為了讓操作手能保證特裝車速度的統一和經過天安門廣場時間的精準,他們把儀表盤改造成了精確的數字顯示儀,從模擬信號直接轉變成數字信號。在經過天安門廣場時,操作手只要低頭看一下顯示儀上的數字,就能完全掌握自己的行駛狀況了。此外,經過改造后的油門更加“受控”,操作手只需將油門踩到底,就能讓裝備車平穩駛過天安門。
參與閱兵,是一件重大的政治任務。這讓每一個參與者都直言“壓力很大”。在頭一個月里,聽到手機鈴聲,專家就會很緊張。采訪中,很多航天專家告訴記者,多年型號一線的研制經驗,讓他們對完成閱兵任務“很有信心”。
“村里”的難忘生活
3月6日清晨,一院15所的何俊美從家里拿了幾件換洗的衣服,和妻子打了個招呼,就踏上了開往通州閱兵村的汽車。
這已是60歲的他第二次參加閱兵任務了。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何俊美把這項任務看得無比神圣。
妻子沒多問,憑著一個老航天人家屬的直覺知道丈夫又是外出執行重要任務去了。
她沒想到,這次任務竟然持續半年。從通州到位于南苑的家,車程一個小時。而何俊美在半年的時間內僅回過一次家。
沒有電話,也沒有網絡。何俊美和其他“村民”一起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閱兵村的生活是緊張而忙碌的。何俊美到達閱兵村后,經過預備役的軍事培訓后,他過上了普通士兵的生活。每天早上6點起床、出早操、整理內務、訓練……
考慮到閱兵當天,專家有一段較長的“跑步”路程,為了在國慶閱兵當天,專家的跑步時間“可控”,不影響整個閱兵任務的進度,閱兵村的專家在訓練中加入了“長跑”這一項目。
已到花甲之年的何俊美,跑一圈就氣喘吁吁。為了不掉隊,他從來不說一個“苦”字。一天十幾小時的訓練下來,他經常累得直不起腰。
根據訓練安排,部隊對操作手的訓練分為兩個階段:3月~6月為單車考核。7月~8月為團隊考核。余下時間為實戰演練。
專家組的全體成員參加了每個過程的演練。白天,他們需要手把手教授每個操作手使用裝備;晚上,他們要對裝備進行維修和檢查。
前三個月的時間對專家組而言,太漫長了。來自現役狀態的裝備,經過一段時間的停放和適應,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損耗。這個階段問題頻發。他們把在執行型號任務的“舉一反三”的方法應用到了裝備維護中。
“我們不敢放過每一個小問題,我們甚至是通過聊天的方式詢問操作手對裝備的使用感覺,以此來判斷裝備狀態正常與否?!?/p>
對于很多士兵而言,參與國慶閱兵接受全國人民的檢閱,這是軍旅生涯中可遇不可求的寶貴經歷。他們對自己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經常就裝備性能和專家組成員探討。
從對裝備性能的一知半解,到了解每一個零部件性能,再到最后完成獨立修車,操作手的技能在技術保障專家的“手把手”的培訓中一步步提升?!拔覀兊哪康模前巡僮魇峙囵B成技藝高超的修車工?!标愊矊毶钪O,任務的圓滿完成,靠的是操作手對裝備性能的爛熟于心。
團隊考核的難度在于除了集體經過天安門前時,時間精準無誤以外,他們還把“200米”劃分成了4個“50米”來考核,方隊在經過每50米的時間都必須統一。
3月的北京,春寒料峭,風裹塵沙。早上6點,天還是漆黑一片。保障隊員們和士兵一起,起床出操。
入夏后的北京,地面溫度高達60攝氏度,參與閱兵的技術保障隊員和操作手一樣,每天忍受著高溫的炙烤,從無怨言。
“鏗鏘的步伐聲、轟鳴的馬達聲、高亢的吶喊聲,這絕對是我聽過最美妙的音樂。我時常在想,人生中有這樣一段經歷,也是寶貴而難忘的?!焙慰∶缹τ浾哒f。
每次都是在靜謐的夜里,人們還在甜美的夢想中,508所的工作人員便帶著心愛的宮燈悄悄起程了。北京的秋日早晚溫差大,深夜里空曠的天安門廣場更是陣陣涼意襲人,但為共和國60華誕增光添彩的熾熱心情將其驅趕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一幅緊張有序、熱火朝天的工作場面。全體隊員一切行動聽指揮,崗位分工明確,動作訓練有素,展現了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和大力協同的團隊作風,為共和國生日慶典獻上了一幅祥和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