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波瀾壯闊的國有企業改革總體上可以分成三個步驟:“國營企業”→“國有企業”→“國家出資企業”。對國企稱謂的變化,恰好勾勒出了國企改革的路線圖。第一步是從國營工廠到國營企業的改革,時間是1978年底至1984年10月;第二步是從國營企業到國有企業的改革,時間是1984年10月至1993年11月;第三步是從國有企業到國家出資企業的改革,時間是1993年11月至2003年10月。此后至今的五年多時間,其實是國家出資企業的探索和發展階段。
告別國營企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營企業最初的改革,是政企合一下的“放權讓利”,試圖通過“企業基金”、“利潤留成”等方式擴大企業的財務自主權,以調動企業的生產積極性。這個時期的企業改革還處在探索和試點階段,它可以看做是計劃經濟體制引入市場調節的局部調整,從總體上還沒有觸動計劃經濟體制。因此,國營企業的改革只限于“松綁”,再加上統購包銷和短缺經濟替代了競爭和市場,國營企業遠離市場,缺乏發展動力,沒有競爭力。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了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總體改革目標。從此,國營企業就向著國有企業邁進,企業改革進入了一個經營機制創新的階段。
1985年3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全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紀要》提出,進一步搞活企業,尤其是搞活大中型企業。這個通知第一次以提出“試點城市可選擇少數大企業試行吸收本企業職工入股,但需對股息及分紅辦法做出適當規定;部分小型國營企業,可通過發行股票等方式,轉為集體所有”的方式拉開了我國股份制試點的帷幕。從此,股份制試點在中國興起。
1988年出臺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企業的法人財產權利。
國營企業向國有企業的變革,實際上就是要通過國有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實現“政企分開”。隨著改革的深入進行,對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兩權分離”逐漸有了認識,改革重點也逐漸轉移到“實行政企職責分開”上,其核心內容就是不斷擴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減少國家對企業的直接干預。
黨的十四大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國有企業開始進入了一個以產權制度改革為基礎的企業制度創新的發展階段。
走進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是在國企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改革后對國企稱呼上的改變。1993年3月29日,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第二個憲法修正案。這個憲法修正案將“國營企業”修改為“國有企業”,更加突出國企的經營自主權和集體經濟組織獨立進行經濟活動的自主權。這一字之改,準確地體現了全民所有制經濟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區別,為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發展和深化提供了憲法依據。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國有企業實行公司制,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有益探索”。這一階段,圍繞企業改革這個中心,企業改革有了明確的方針政策。理清了國家與企業之間的財產關系,改革在明晰企業經營權的路子上推進。圍繞轉換企業經營機制,賦予了企業經營權以新的內容。最大的收獲應該是,國有企業作為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逐步發展起來了。
1993年底出臺的《公司法》,借鑒了前一階段“兩權分離”和“政企分開”的改革探索經驗,確定了企業股東和經營者之間“委托—代理”的制衡關系。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公司制成為國企改革的主要形式。企業的股權也逐步實現了多元化,“國營企業”已悄然變成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這時,國家與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開始向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的委托代理關系轉變。國有企業的改革,也由擴大企業經營權逐步觸及到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
這個階段改革是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圍繞企業制度創新展開的。一是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確立企業享有法人財產權,出資人對其出資的企業享有財產權利。二是結合國有經濟布局調整,把企業改革同企業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結合起來。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增強國有經濟發展的市場競爭。全面加強企業管理,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三是結合國有企業的扭虧增盈,改善企業資產負債結構,剝離不良資產,核銷呆壞賬。實行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再就業工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四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是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立法是《公司法》和《勞動法》。一個突出反映“產權”,一個突出體現“人權”。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進一步要求:“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在堅持國家所有的前提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和義務,建立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明確提出:“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這是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
2007年3月,《物權法》首次提出“國家出資的企業,由國務院和地方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出資人權益。”以“國家出資企業”取代“國有企業”,實乃國有企業改革的又一個亮點和里程碑。
邁向國資企業
2008年10月,《企業國有資產法》通篇沒有再出現“國有企業”這個稱謂,而代之以“國家出資企業”的法律概念。雖只是一個名稱的變化,但反映的內涵極其深刻。
國家出資企業指的是國家作為出資人,直接出資持股的企業。這個企業既可以是國家百分之百出資,即國有獨資企業,也可以是國家控股的企業或者國家參股的企業,都叫國家出資企業。在《企業國有資產法》中,原有意義上的國有企業已經被劃分為四類國家出資企業,分別是國家出資的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以及國有資本控股公司、國有資本參股公司,這是一個重大變化。
“國有企業”還多多少少帶有特殊身份的意味,所有制性質明顯有別于普通企業。而“國家出資企業”的概念,又比“國有企業”的概念更進一步,它以資本要素為基礎確定企業的稱謂。國有資本主要是通過出資份額、股權結構和運作方式等產權制度跟企業發生關系。國家出資企業,表明國家對企業國有資產管理的內容和方式,是以國家出資形成的所有者權益為基礎的。而所有者權益完全是企業管理的財務語言,是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內容。這清楚地表明,無論是獨資、控股還是參股,國企都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企”了。
國家出資企業,同時意味著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管理,是以所有者權益的方式來界定管理內容、管理方式的,而不是以過去落后的管理實物的老辦法,更不是以行政權利對企業運行進行實質干預,來表達國家利益。
國家出資企業,還意味著盡管國有企業目前也許還是我們國家最強勢和最有可能獲取競爭資源的企業。但在市場中,它和其他類型的企業一樣都以財務指標衡量,而不是以行政手段在市場上說話。在這個意義上,企業無論大小、性質、優劣,在市場上都處在同一個量化標準中,更容易建立平等的企業關系。因為大家都要對出資人負責,都要按章納稅。這對培育企業法人在市場上平等的經營環境,有決定性的作用,其現實意義是深遠的。
改革發展之路
風雨兼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我們找到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始時期,走具有中國特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之路:
——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這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國家出資企業能很好地體現這些基本特征和必然要求。
——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這是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是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改到深處是產權,體制溝壑變通途。現代產權制度為國家出資企業奠定了制度保障。
——建立科學規范、相互制衡、權責明確、有效運作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這是現代企業的核心。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規范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的權責,完善企業領導人員的聘任制度,積極探索黨管人才與出資人選擇管理者的新路子,建立適應國家出資企業要求的選人用人新機制。
——建立健全管資產與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制度。這是推進國家出資企業改革發展的前提。堅持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分開。國有資本出資人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努力做到權力、責任和義務相統一。
——推進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這是國家出資企業的重要任務。做強做大國家出資的企業要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完善結合起來,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加快推進和完善壟斷行業改革,對壟斷行業要放寬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機制。
——完善企業法人制度,依法落實企業法人財產權。這是深化國家出資企業的基本要求。企業作為獨立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以全部法人財產獨立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對出資人承擔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
——深化企業勞動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這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完善勞動合同關系,改善人事競聘辦法,強化崗位工資制,形成“能進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機制。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分流安置富余人員,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創造企業改革發展的良好環境。
——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加強技術技術改造。這是國家出資企業加快發展的動力。整合企業內外部科技資源,積極探索符合企業發展規律的技術創新機制,加快產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提高產品質量,挖掘潛力,降低成本,升級換代,提高效益,加緊實施企業知識產權戰略,促使企業改革發展走上長久之道。
——建立國資企業的基本管理制度。這是推進國家出資企業的基石。明確出資人職責,建立健全權責明確、有效制衡的企業內部監督管理和風險控制制度,建立健全企業財務會計制度。實行民主管理制度,維護出資人和職工的合法權益,建立企業管理者的經營業績考核制度、薪酬標準和獎懲制度。以企業文化為核心,以人為本強化細節管理。
以國資企業為新的標志,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之路,做強做大,強國富民,承載著中華千年的希望!大道遠行,國營企業——國有企業——國資企業。國資企業改革,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