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教師的重任,一個人創造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賴于教育的作用與影響。教學要突破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學生創新水平,讓課堂充滿創新思維的空間和創造的活力。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創設情境,誘發學生創新欲望
創新欲望,是一種發現和探求新知識的心理需求。心理研究表明,人的創新能力,不僅以其智慧和知識作基礎,而且要與其積極情緒,特別是創新欲望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如果學生親近某位教師,對這位教師的課就感興趣,在遇到困難時就會表現出鉆研的精神。因此,我們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氣氛,為學生創造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誘發他們的創新欲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事事處處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平等對話,給學生創設一種暢所欲言、勇于思考、勇于創新的開放性教學情緒。老師以激勵性語言,如“誰的見解獨到新穎?”“誰能發現更多的問題?”等,給學生創設一種心靈愉悅、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敢于質疑,敢于討論,從而建立起自主學習的氛圍,產生強烈的創新欲望。
二、提倡質疑,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就必須質疑,“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教材中所蘊含的創新教育素材,鼓勵學生多角度質疑問難,多角度思考問題解答疑難。學生在學習中敢于質疑,應該是提倡的,但這種質疑必須是科學的,有分析的。指導學生質疑,可以在講讀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鍛煉想象,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語文學科對培養想象力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學生的想象尤為豐富,只要教師多給他們提供想象的空間,允許學生自由地想象,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引導學生創造性的想象,他們的創新潛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作文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作業,學生的想象力一旦被激發出來,心靈的深處就會不斷涌起創新的浪花。
創新作文的形式可以有:
1、詞語想象:教師有意識地給些詞語,讓學生編故事。如出示“天空、晶晶、互聯網、外星人、我”幾個詞語,先讓學生說一段話,再讓學生用上這幾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詞語編一個有情節、有內容的故事,學生思維會非常活躍。
2、照片分類。先請學生選交一張自認為有欣賞價值的照片,在班級的墻報上展出,讓學生去議論,教師引導學生按照片內容和理解角度歸類。如“幸福的童年”、“我們看社會”、“我們的生活多美好”等,然后,讓學生選擇其中一個角度的照片寫說明詞。
3、聽音想象。不同的物體、不同的場面發出不同的聲響,不同聲響表達不同的感情,反映著不同的故事。平時留心收集各種聲響:掌聲、笑聲、風雨聲、呼喚聲、驚叫聲等,讓學生聽音想象場面,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
4、憧憬想象。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看見滿街叫賣青蛙的小販、被污染的河水等現象,讓學生寫《哭泣的清水河》、《小鳥告狀》、《市場上的青蛙》等一系列有關環保的童話,另外,我還讓學生虛構幻想,寫出充滿奇思妙想的作文。如展望美好未來的《二十年后再相會》、《假如我是村長》、《三十歲的我》等作文訓練。
四、訓練思維,提高學生創新水平
1、發展求異思維能力。魯迅先生曾把學習比作蜜蜂采花釀蜜,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生自身思維加工制作的過程。一個善教者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去解決問題,掌握知識。例如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第二段時,讓同學們想想“樂園”的情景,再用課件出示“百草園”彩圖,印證自己想象是否合理。
2、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它是一種不依靠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面尋求答案的思維方式,某些詞語、重點句子在文中往往起著“牽一詞而動全文”的作用,教學中一定要緊緊扣住,并啟發學生去發掘、揣摩它在特定環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利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其思想感情。如《陋室銘》把“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作為思維訓練的發散點,讓學生層層理解(1)“陋室”表現在哪?(2)“德馨”的意思(3)“德馨”表現在哪?
3、培養思維的創造性。思維的創造性是指敢于超越傳統習慣束縛,擺脫原有知識范圍的羈絆和思維定勢的禁錮,善于把大腦中已有的知識信息重新組合,產生具有進步意義的新設想、新發現的思維品質。在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靈活地遷移,運用各種法則、原理、規律,能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