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2月12日,由南陽市文聯作協組織的青年作家水兵散文作品研討會在南陽召開。我市作家及評論家周同賓、李天岑、行者、廖華歌、馬本德、殷德杰、陳明遠、張現實、劉正義、宋云奇、薛繼先、孫曉磊、萬年春、趙德璽、熊鷹、蘇蔫玲、孫青松、馬蕾及南陽各媒體記者參加了研討會。
現并將研討會發言摘要刊出,以饗讀者。
周同賓(作家,市作協副主席):水兵這本散文集子《南陽,從你美麗的源頭》總體很好,已超越了從前。水兵取得的這些創作成績來自于他閱歷豐富,人生積淀厚重。生活感悟的豐富是寫作者的基礎之一。其二,水兵的知識文化儲備足,從談話和接觸看,他讀了不少書。其三,水兵有自己的思想,對世界、人生、社會等都有他自己的思考?!拔恼伦怨偶商鹉仭保纳⑽氖冀K泛出苦味,淡淡的,長長的,耐咂摸,耐品味。另外,水兵的語言工夫到位,很成熟。早期的詩歌創作使他的語言不同于一般的散文創作者,我喜歡詩人筆下的散文,如汗漫,希望水兵在以后的創作中繼續努力,形成自己更獨特的語言風格。
李天岑(作家,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作協副主席):從本書來看,水兵的創作內容很寬泛,上至前古圣賢,下至當代名家、草根百姓,既寫名山大川,也寫家鄉小河,從這本集子我們讀出水兵對南陽的愛與希望,對朋友的友情和厚愛,對先賢的仰慕之情,對小人物又無限悲憫,總體來說這是一本充滿“情”字的集子,無論從文本表達,還是從情感詠嘆上來講都非常到位,特別是那組農村題材的作品顯得更生活化、更動人,對鄉村人物的描寫很真、很實、很近,像《美人小英》中的人物“小英”就塑造得活靈活現,引起讀者共鳴,《隊長個子》中的“個子”,寫出了那個時代的悲劇。這些作品雖然寫小人物,但揭示的主題深刻。縱觀全書,雖然筆法各異,但其精髓和“魂”是南陽,體現了水兵對故鄉的愛,也體現了一個作家的內心責任。
行者(作家、市文聯主席,市作協副主席):我覺得“鄉村影像”這組散文很好,刻劃出了小人物的辛酸,極具現實意義、社會意義。在
“文化散文”
創作方面,希望水兵以后能加強對人物的文化分析,找準切入點,以文化思想和文化思考寫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個人認知,在這條路上走下去,達到一個高點。
廖華歌(作家、市文聯黨組書記,市作協副主席):目前,水兵的創作正在走向廣度和深度,其散文有力度,已具備大氣象的端倪。廣度,是指其境界開闊。深度,是指他的散文有意蘊有想法,耐品讀。水兵的散文可以說溫暖而疼痛,明快而沉郁,茫然而堅定,傷憐而郁美,文化而哲學,大都是靈魂的低吟和對話。水兵正在往前走,走得越來越溫人眼目,他正在完成著從“喬海軍”到“水兵”的歷煉過程。正像一位詩人說的:我必須從廢墟出發,我的愛從來沒有這么沉重,我是我故鄉的春天,是含汁的稻米和花香。一個有創新意識的作者,寫作要有狀態,從這本書里,我發現水兵的創作狀態非常好,他突破了從前,已走出一定里程,他正用散文的路證明自己的存在。
馬本德(作家、市文聯調研員,市作協副主席):從生活角度上說,水兵一直是漂泊者,過著始終在路上的生活。從文學創作上說,水兵由早期詩歌創作轉換到散文創作,也是一種漂泊。這種從生活到文學的漂泊對他的創作有很大幫助,漂泊感給他帶來以下益處:閱歷的復雜化,生活積累的大量儲備;漂泊帶來孤獨感和孤獨意識,而孤獨感的大小影響著文學作品的優劣程度。水兵早期散文作品語言華美,但淺了一些。后期的散文在語言上有了很大突破,內容和思想也具有一定深度。水兵性格率直、率性,從創作角度上講這是好的,他慷慨、激昂,身上存在一種憤世嫉俗的“氣”,而“氣”對文學創作很有必要。
在題材上,水兵的某些文化散文缺乏思想深度。作家必須有批判精神和獨立思想,要有反叛意識和創作野心,希望水兵以后能在此方面多加強一些思考和修養。關注其他主題的同時,應把目光更多地放在故鄉,因為“故鄉始終是根”,多寫寫即將消失或已經消失的東西。另外,語言的打磨上再下更大的工夫,洗盡鉛華。我相信,只要繼續執著地堅守下去,水兵的文學創作會有更大進步。陳明遠(作家,市文聯副主席):故鄉是文學的母題之一,是每個作家的精神發源地,對故鄉的感悟會影響到作家的創作水平?!熬襁€鄉”并非簡單的回憶,水兵的散文創作一直圍繞著這個主題,可以說始終在主航道上。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帶著濃郁的情感。文化的積累來自閱讀、生活等各種因素,水兵的散文之所以富有詩意,來源于他的文化素養。
萬年春(評論家、南陽師院副教授):水兵繼《家園》、《望鄉》之后推出的這本《南陽,從你美麗的源頭》是他二十多年來執著于文學道路的悲歌和戀歌,他以赤子之心謳歌和贊美家園的山川河流、親情風俗,這部作品不僅是他散文創作的總結和升華,也滲透出他試圖突破自我的轉型意義。水兵散文乃至于南陽當下文學創作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試圖突破南陽鄉土散文的窠臼和范式,尋找自己的“園地”和“立足點”,實現自我的超越和自身的轉型,這種超越和轉型在不斷創新的漸變過程中存在著不足或缺陷,但其價值和意義值得我們肯定和思考。
《南陽,從你美麗的源頭》共分三個層面六個支點,從而構成了水兵散文情感表達的六個視點,即文化層面體現為歷史一現實,家園層面體現為喬灣一南陽,心靈層面體現為自我一朋友。三個層面六個支點交相輝映,使水兵的散文顯得豐富多彩,搖曳多姿,既有大文化視野下南陽歷史人物的點評重讀,顯得縱橫捭闔、舉重若輕,又有家園風土人情自我情感地細膩表達,顯得真誠溫婉,赤子之心,更有對現實的執著追問和當下不合理狀況的批判,顯得情真意切,悲憤無奈。美中不足的是,水兵在南陽文化的挖掘方面,尚未達到某一層面,缺乏高度和融會貫通;在人物刻劃上,缺乏與筆下人物的心靈溝通。轉型需要深化和陣痛甚至背棄,這是一條艱辛的路,相信水兵會走得更遠。
殷德杰(作家,市作協副主席):水兵的寫作已漸成熟,褪去了以前的稚嫩。他具有詩人氣質,悲憫情懷,這對散文作家彌足珍貴?!秵柼煜抡l是英雄》等篇章很大氣,我很喜歡,但整體內容參差不齊,像《鄉村影像》一組,散文不像散文,小說不像小說。就其散文作品我提一些個人意見,一是對描寫對象的隔膜和陌生,二是作品缺乏自己的發現,三是語言華麗成分像小學生作文,有些作品簡直不成樣子,譬如寫獨山和白河的,中學生都會寫,我寫這些會有我自己的寫法,但絕不會是這樣。希望水兵以后更加勤奮地投入文學創作中,讓我們讀到更多更好的作品。
孫曉磊(評論家、市文聯秘書長):水兵本質上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憤世嫉俗、愛憎分明,這先決地使他的文化識見在倫理上保持了一種進取意識和靈魂拷問的力量。他以文化審視的眼光回望家園、仰望先賢,許多作品在語言風格上體現一種不拘一格、自由率性、豪邁奔放的文人氣質。他為自己的鄉村記憶、城市影像立此存照并涂抹上浪漫主義的情感色調,在悠然和灑脫的背后卻有著深深的憐愛、惻隱、感傷和惆悵。他對廟堂文化的質疑、對鄉野村民的心靈關照,以及對城鄉文化對峙、交織、融合的反思,充滿批判意識。他夢中的理想與現世欲望的茍合,處處抵消著他曾經的豪情與壯懷,故園與生存向往的沖突時時磨礪著他,因而,他精神的居所不斷地在傳統與現代、追憶與撫慰中游弋,于是,我們看到他是怎樣地行進在不斷靠近文學彼岸的進程中。
薛繼先(評論家、市作協副秘書長):水兵猶如一條蠶,這美麗的源頭亦如吃了一輩子柞葉后吐的美麗織錦,那幾次如生死般蛻皮式嬗變又是誰可體味得了的?這也許就是水兵的聰明和機智。唐河水孕育出一代哲學大師馮友蘭,為何不能孕育出多長了一只眼的文學新秀?新是相對,秀是突破。翻開南陽近幾年的散文寫作,除周同賓、廖華歌外,能夠不斷拋出有些斤兩的散文還真不多,以我之陋見,水兵該是一個。散文必須是實在的,我佩服水兵的實在,也就很為他的《瘋子玉順》、《戲子大妮》等那幾篇鄉村作品所壓抑,而壓抑是作家對于讀者的一種倫理取向,它體現了一種責任、一種同情和憐憫,自然也是一種生存對于世俗的抵御。
水兵的文化散文中有對歷史人物高貴精神的頌揚,也有對歷史局限的反思,既有對被歷史曲解的歷史人物平反,也有對他們個性缺陷的評價,如寫范曄、魏延,他都以辯證眼光寫出其性格的多面性。不僅指出他們既是歷史悲劇,同時也是個人悲劇,尤其是個人性格的悲劇。對于這種悲劇既有歷史的蒼茫,也有人心的疼痛。我們在感嘆之余只有沉默,任何話對歷史先賢都是驚擾和多余——因為要說的,水兵都說了。
不足之處是水兵的語言尚未形成自己的個性,作品中應再增加些苦難意識。
蘇菡玲(作家):水兵的作品一方面隔著歲月塵煙回望遙遠的童年和鄉村,用詩人的激情把鄉村記憶提純、詩化,描摹得夢幻般美麗;另一方面,他漂泊在城市屋檐下孤獨地觀察著城市生活和自己的生存。生活的壓力、存在的困惑、想象與現實的脫節都讓他的文字時刻展現出個人體驗的睿智,并折射出一個歷史時期一群人的生存狀況。我想寫作對于寫作者的意義就在于此: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作為個體的人——“我”,曾經來過,并有所記錄。水兵這本集子是了解南陽的一扇窗口,不僅反映了作者眼中的南陽,也是新時期南陽文人對這座曾經的繁華帝都文化傳承缺失的一種焦慮。
在《自己的園地》這輯文章中,我看到水兵矛盾的精神氣質和直面生活、內心的勇氣使他的文章有思想深度。他是觀察者,也是被觀察者。而這兩者在其敘事中的分裂性是他文章憂傷的根源,也正是如此,才成就了水兵文章好看、耐讀。
趙德璽(作家,宛城區文聯副主席):讀了水兵的散文作品,我感到感傷、悲涼,它們緣于過去那些時代的生存環境、生存狀態。原以為只有小說能帶給人震憾,讀了水兵的文章,我明白散文也可以給人以震撼的力量。
宋云奇(作家,市作協副秘書長、《躬耕》常務副主編):我在躬耕當了二十六年的編輯,期間先后發表過水兵的不少作品,應該說對于他的文學創作上的成長經歷,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水兵在文學創作上的成長,伴隨著他的不乎凡的漂泊經歷,可以說是這種不平凡的漂泊經歷,造就了他的文學創作的不平凡。他的這種不平凡集中體現在他已經出版的三部書上,體現了他的創作一步一個腳印,不斷進取不斷提高的艱難歷程。這三部書《家園》、《望鄉》、《南陽,從你美麗的源頭》可以分為三個臺階,即從作者到作家、再到慧者的蛻變歷程。我覺得一個成熟的作家,須經歷作者一一作家一一慧者一一智者的蛻變歷程。要完成這種蛻變十分艱難。一個作家只有成為智者,他才算的上真正意義上的大家。水兵目前的創作現狀,應該說已經達到了慧者的境界,盡管他的這本書還不完美,書中的篇什之間還存在不少的差異,有些文字明顯是水平不高的跟風應景之作。但是這些,并不影響水兵現在的整體創作水準。水兵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就是應該向智者的境界整裝進發了。
水兵能夠取得今天的創作成績實屬不易。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對于文學的癡迷和虔誠,不管他的境遇如何漂泊如何不好,都沒有改變他的這種癡迷?,F在在我們南陽的青年作家中,像水兵這樣癡迷刻苦的已經不多。當然,這不僅僅是青年作家們身上存在的問題,而是我們南陽的不少作者、作家身上存在的問題。期望這次水兵作品討論會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期望今后的作品討論會能將這次討論會的批評之風延續下去,以不時驚醒我們的南陽作家居安思危,不斷進取。也希望水兵以這次討論會為始點,開始由慧者向智者的攀登。更期望南陽的青年作家們共同努力,將南陽的文學事業不斷推向新的輝煌。
孫青松(作家,內鄉縣作協副主席):水兵的散文極富詩性,在鄉村和都市的交替變換中漸行漸遠而韻味無窮。
張現實(市文聯副處級紀檢員):“真”是水兵作品的靈魂,真誠書寫、真情為人,無論《望鄉》還是《南陽,從你美麗的源頭》,無不是真情實感、真切自如的真實寫照。特別在“仰望先賢”中反觀歷史、質疑傳統,在“文脈相傳”中對南陽作家的現實觀照,在“南陽,南陽”中,對故鄉隱痛的感同身受,在“自己的園地”中對自我的精神挖掘,莫不是以真情貫穿其間,以真誠對待物是人非,世情人故、社會形態,以真切貼近現實、針貶時弊,其文也真,其情也誠,率性張揚,豪放自如,一個文人的赤誠之心袒露無已。
劉正義(作家、市作協秘書長):水兵我很熟悉,《躬耕》也選發了他不少作品,水兵近幾年的作品進步很大,語言也有突破。他的鄉村人物題材的散文,已有小說的跡象,我也勸他嘗試小說寫作,但他對散文創作似乎很執著,并也弄出了一些氣象。但面對南陽的散文寫作,因為前面有同賓周老師、華歌、周熠等,一般難以突破,我不敢寫散文就是這個原因。水兵外向活潑,內心實則孤獨,但他的散文有點小聰明,不夠大氣,語言也顯粗糙、生硬,沒有風生水起、如魚得水那種活泛、靈動,內涵和張力有些不足。我希望水兵以后更勤奮一些,多讀些書,多些內功和修煉,相信他有才情和定力走得更遠、更好。
水兵(作家、市大印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各位老師、各位同道、朋友們:
天凝大美,菊傲枝頭。今天,我們循著心靈的呼喚,相聚在這里。
首先感謝諸位在這清冷的冬天,犧牲休息時間參加我的作品研討會。更要感謝文聯和作協為我組織的這次研討會。
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學習寫作之路已20多年了,20年寫出這些不痛不癢的文章,實在是有些汗顏。我之所以決計開這個研討會,一則為自己加油鼓勁,再煽動一些激情并點燃一些情結,不然,我的寫作動力將會被生活所淹沒,二則為感謝喜歡和支持我的老師和朋友們。一個游離于主流和體制外的流浪者,生活和工作一直在漂泊和流浪中,卻對文學不離不棄,癡心不改,沒有你們的鼓勵、呵護、批評、指教,我是萬萬走不到這一步的。借此機會,我深深地感謝老師和朋友們。
這些年,我從無意識、不自覺地喜歡文學,到有意識、自覺地進行閱讀、思考和寫作,并把寫作當作生活的一部分,也確實下了些功夫和決心。從96年到2002年,因在辦公室工作,我幾乎一篇作品都沒寫,文學似乎離我遠去,但在酒肉穿腸過,牌場、飯局的熱鬧過后,心里總是空落落的,甚至感覺生存的無聊和意義缺失。記得是在200 3年的春天,我去文聯找王遂河主席,說我仍想進入文學這個圈子,不然,我將要自毀了。適逢那年夏天省文學院首屆招生,我便去學習了。舍棄一點塵世的擾攘,心靈也仿佛干凈了許多,生活也增添了精神和情趣,從這個意義上說,也算是文學拯救了我。這一寫,到現在已是6年,6年寫了近50萬字,發表的有30多萬字;國內大部分的散文刊物也都發過,也獲了一些獎,諸如“中國散文精英獎”、“全國報紙副刊獎”
、“河南五四文藝獎”
、“南陽文學藝術成果獎”等。也有多篇文章被選入七八種選集,今年,又入選2009年度中國散文學會舉辦的“中國百篇優秀散文獎”。這些,都算是對一個文學愛好者和業余作者自鼓勵和獎賞吧。
關于散文的寫作與思考,我想交流三個問題:
一、散文寫作的危險性。在我的這部散文集后記中我引用了著名作家閻連科的一段話,主旨就是“敬畏散文”。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散文要求真實和真性情。而真實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表達的真性情,真思想。一個人有無真性情,在散文寫作中能得到充分的驗證。一篇矯飾造做、無病呻吟的假作品,必然像無根之樹,風一起便會一頭栽倒。真性情散文的危險性還不僅僅在于此。因為真性情很難把握:太過于遵從真實會讓文字顯得木訥、呆板而可能在原地打轉;而超出真實,則會讓文字顯得輕浮和飄。表面看激情萬丈,抒情無比,但實際上觸不動自己,也感染不了別人,空穴來風,一閃而過。
二、散文寫作的不確實性。散文沒有章法,幾乎摒除了所有的規律和模式,是零距離寫作。不論是小說家還是詩人,都可能會寫幾篇散文,而體現散文寫作的隨意性和不缺定性。而所謂“形散而神不散”之論卻在散文理論中一直散射著指導性的光芒。遠的不說,只要打開近二十年來的各種文學刊物,散文的“散”和“多樣性”確實讓人眼花繚亂。無論是“文化大散文”,還是賈平凹及《美文》雜志提出并倡導的“美文”概念,敘寫個人家長里短、幽深探微,微觀與宏觀,小與大、天地與人類、文化與歷史、游記與旅行,小可到飯碗尿布,大可到天地宇宙,仿佛什么都在散文的抒寫之下,這正是散文寫作表面隨意性的極大誤讀和誤解,而在這一隨意的蠱惑下,使散文寫作流于庸常和無聊的危險,甚至出現不少文字垃圾。在中國,散文曾經是最古老、最豐富的文體。行進中,其中的抒情變成了詩歌,故事變成了小說,論述變成了評論。因散文內部體制消失,散文喪失了神話特征。時至今日,散文寫作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很難讓寫作者在文體上實現探索和突破的野心。多少年,才有了余秋雨不太成熟的“文化大散文”的嘗試,有了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的陌生寫法,有了所謂“后現代散文”寫作的探索。而更多的,則是多數人熟練寫作的諸如一兩千字的小品文、小美文、小散文之類,而且這種模式似乎已成為普遍認可的散文標準。這樣的散文到最后必是低唱淺吟,難成大氣。
三、散文寫作的潔癖性。這個論點是新疆散文作家王族提出的。我很認可。它要求寫作者將心靈徹底坦露出來,不要讓自己遮蔽自身的光芒。不論外界如何變化,不論遭遇到什么,一個寫作者都始終要保持自己感知的真誠和心靈的真誠。自己做自己的心靈史官,使自己的文字處干一種潔癖和干凈的流動之中。因為心靈的原生態會使寫作者越來越透明,越來越緊張或恐懼,而這才更有可能使我們的作品趨向于追求精神的自由度和心靈的寬度。
干凈的寫作,將給另一些干凈的心靈提供巨大的能量和震憾力,并給散文寫作提供經典寫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