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既是對社會歷史發展的洞察和判斷,也是非常實際、具有可操作性的概念。湖南電視對此深有心得
7月31日,本年度最受關注的一場電視比賽——《快樂女聲》全國總決賽十強賽第三場10進7現場,備受爭議的“綿羊音”曾軼可被判定出局。
局勢似乎要失控,場上場下情緒激動,尤其在曾軼可幾次欲從主持人汪涵手中奪下麥克時,臺下的“芒果臺”員工已經有人坐不住了。演播室門口一眾年輕女孩哭著唱起了《獅子座流星雨》。現場督戰的歐陽常林面無表情、表現淡定……
最終,2009年的《快樂女聲》在新的管理規定框架下,有驚無險順利“過關斬將”,再次取得收視、收益雙贏。
老品牌基業常青
2009年,《快樂女聲》與同樣拿到國家廣電總局新一輪選秀節目“通行證”的江蘇衛視《絕對唱響》、江西衛視《紅歌會》、云南衛視《新五朵金花》和東方衛視的《加油!東方天使》同場競技。
湖南衛視強大的品牌力和巧妙的營銷方式,再次使《快樂女聲》同時段奪冠。
《快樂女聲》通過與觀眾互動“十強電子專輯”,以在線試聽的點擊量來評定選手人氣等方式應對短信投票限制。為彌補限制上星播出次數的影響,請來索尼音樂、滾石唱片、華納唱片、英皇娛樂、太合麥田、保利演藝等十家知名唱片公司高層助陣,組成“快女”賽事的專業評審團,擴大了選手的未來出路以及業內影響力。
由于海選播出受限,賽區播出聯盟成為本年度選秀節目特點。湖南衛視與全國18個城市電視臺合作,海選在城市電視臺播出。本屆《快樂女聲》空前重視利用新媒體渠道擴大節目影響力,設置了金鷹網、新浪、搜狐、百度、騰訊、和網易等“六大網絡直通區”。其海選過程、產業化運作和選手未來發展已成體系,以平民視角與受眾互動的同時也進行著產業化開發。
除了選秀,湖南衛視當家節目中“常新”的品牌還有《快樂大本營》。把握時代脈搏不斷創新,這檔生存了9年的綜藝品牌不僅沒有江河日下反而煥發了青春。2006年到2009年收視持續遞增,長年雄踞衛視綜藝娛樂節目榜冠軍位置。
“《快樂大本營》經歷過收視低谷。大概到2004、2005年,整個欄目在歐局領導下開始有了創新的思路和想法。”《快樂大本營》制片人羅曦介紹,“那兩年做完閃亮新主播后,節目全面改版。我們以普通人作為節目主體,在當時是很大的創新,收視大幅提升。到2007年時,就有一些明星主動找到我們,此后開始和大牌明星、劇組合作,這個路線圖與臺里創新的大體思路相一致。”
改版后何炅、李維嘉、謝娜、杜海濤、吳昕5人組成“快樂家族”,以偶像團隊開創主持群先河,互聯網上還形成了主持人“粉絲”團。依靠品牌影響力聚集明星資源加盟節目,帶動了節目影響力。對眾多80后、90后的年輕人影響巨大,尤其是聚集了一批追求時尚、輕松、簡單娛樂的忠實女“粉絲”定時收看。《快樂大本營》品牌價值不斷提升的同時,也帶動了湖南衛視其他娛樂節目的收視。
新娛樂“天天向上”
除了讓優勢品牌常葆青春,湖南衛視不斷拓展新的收視利器,并將湖南電視娛樂向輕松娛樂、高端內涵方向發展。《勇往直前》《天天向上》《節節高升》《零點先鋒》等都是具有芒果品質保證的“綠色”節目代表,這其中開創競爭“藍海”的《天天向上》表現尤為突出。
《天天向上》去年問世,是檔“禮儀公德類脫口秀綜藝娛樂節目”,承載主流價值觀,開創了娛樂+公益+傳統文化的新型電視節目模式,被網民譽為“寓教于樂、綠色娛樂節目典范之作”。
兩年來該節目市場反映良好收視逐步遞增,深受年輕觀眾青睞,收視份額最高時達6.95%,同時段排名位列第一。2009年上半年,《天天向上》緊隨《快樂大本營》在省級衛視中排名第2。值得一提的是,《天天向上》在周五黃金檔播出,兩個半小時的長板塊只播出這一檔“娛樂脫口秀”,并取得較高收視率,整體節目的資源利用率和效益也都達到較高水平,極大改變了業內對電視欄目時長的固有觀念。
另外,節目主持人創新也是《天天向上》的重要特點,在一段時間內引領了國內節目創新趨勢。
與以往男女雙人搭配的主持人組合不同,《天天向上》顛覆傳統“打造國內第一支男子偶像主持團體”。“男性主持群”的出現讓觀眾眼前一亮。個性主持群的打造也使得節目進入門檻較高,難以模仿和替代。
“娛樂不是‘愚樂’,高端與娛樂也并不相悖。娛樂是人的一種需求,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如果能夠做到寓教于樂、雅俗共賞則是娛樂制作者的最高追求。”歐陽常林說。
在這樣的基調指導下,“沙龍式”高端文化脫口秀“電視博客”節目《零點先鋒》應運而生,并取得收視份額平均3%,收視率平均0.1%的午夜時段好成績。湖南衛視還重點打造了一系列特別創新節目,如慶祝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三十載歲月:故事里的歌》《致敬!三十年》《中國力量感恩前行》紀錄短片以及與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聯手推出的高端電視論壇類節目《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力量》等,都廣受贊譽,提升了湖南衛視的頻道品質,吸引了一批高端受眾。
紀念晚會《致敬30年》和《成人禮》也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致敬30年》策劃團隊精心選擇了一批80后和90后名人向改革開放30年致敬;《成人禮》則以PARTY形式展現,“以誠心對他人,以孝心對父母,以熱心對社會,以忠心對國家”的宣誓讓18歲青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洗禮。
“節目、活動的創新探索在湖南衛視比比皆是。由于熒屏承載內容有限,內部審核嚴苛、過半的淘汰率讓很多好看的節目根本沒有和觀眾見面的機會。” 湖南衛視總編室副主任王旭波的話語中流露出無奈和自得。不過湖南衛視并購青海臺后,平臺的延伸擴展或將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創新機制與文化
2009年10月,湖南衛視按例舉行了創新大會,全臺所有團隊都被要求提交新方案,共有50多個原創方案報批,最后進入樣片階段的只有11個。除此外,也有一些國外版權的節目模式正在進行本土化改造。
節目去留的依據和頻道定位、觀眾需求有很大關系。如爭議很大的《魯豫有約》已經搬遷,《真情》在上月改版為講述青少年成長故事的《8090》,生活智慧脫口秀節目《百科全說》也于近日開播。
“平均兩個月就有新節目推出,節目首先要面臨編委會的審查,在我們這兒,超過一半的新節目會被斃掉,剩余的將通過其他娛樂節目進行插播或試播,并通過網絡及其他方式觀察受眾反映,然后,針對受眾需求,再進行整改編輯。基本上過一段時間就會替換掉一批。”王旭波說。
湖南衛視的創新可以追溯到歐陽常林主政湖南經濟電視臺期間,經視變革攪動了湖南電視的一池死水,給衛視也帶去鯰魚效應。歐陽常林移師湖南衛視后,內部競爭的壓力更是變成動力促使湖南衛視迅速崛起。此后內部的良性競爭一直在湖南衛視延續下來,《天天向上》與《快樂大本營》間的交鋒就是一例。收視率、主持人、制作團隊的比拼,又驅動節目“天天向上”持續創新。如今“創新”在湖南電視臺已經形成一種常態氛圍,每次節目或大型活動的策劃,參與者都在各環節上力求創新。“不創新毋寧死”,有位年輕制片人對記者說。
持續的創新能力是品牌市場競爭力和關注度的有效保證,通過節目創新,湖南衛視的品牌不斷增值,延伸出眾多新節目新形象,給受眾帶來更為新鮮的感受。
為推動內容創新,湖南衛視2006年開始組建創新小組,啟動千萬元創新資金,小組及其下轄的研發中心直接向衛視高層負責。節目創新小組可以獲取臺里預留資源的支持,每年都會強制性推出幾檔新節目。大型生活類角色互換節目《變形計》便是在這種模式下誕生的。
不過,時過境遷,跨界融合趨勢明顯,外界對人才的誘惑越來越多,當前廣電的體制、機制正面臨嚴峻考驗。歐陽常林表示:“目前的創新激勵并未達到我的預期,年底第三輪改革很重要的一塊就是健全激勵機制。”他對員工,也對湖南電視的持續創新發展許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