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續三年創下北京影院觀影人次第一、平均38元的票價和近5萬名的穩定會員,不斷刷新影院“觀影參數”的北京星美國際影城被業內譽為“首都電影市場的新航標”。
市場拓展的“過河卒”
作為星美集團在北京投建的第一座現代化多廳影院,該影城選址在西四環曾一度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身為影城的總經理,袁鑫看著如今影院的火爆場面,感慨頗多:“當時,北京的影院還主要集中在二環內和城東區,西三環就是影院建設的禁區了,更別說西四環。”業界人士不會忘記,彼時全國一年的電影票房只有16億元,而北京地區有票房產出能力的多廳影院只有10多個。“觀影消費還沒有進入市民們的視野,更重要的是,高昂的投建資金和運營成本讓業內資本望而卻步。”袁鑫說,“星美集團可以說是搶得了先機,如今像昌平、通州、大興等五環外已經成為影院投資的熱點區域。”
北京星美國際影城一時成為業界判斷北京電影市場輻射范圍的新標桿。2004年12月18日,影城試營業。從硬件來說,該影城在當時的北京地區可謂首屈一指: 10778平米的可使用面積,7個放映廳(含1個貴賓廳)、1315個座位,尤其是多達10000個的免費車位讓處在核心城區的影院相形見絀。但影城開業后的情況卻不容樂觀,開業數月無聲無息,甚至讓業界對京西的電影市場失去信心。
在這樣的困境中,2005年2月,袁鑫走馬上任。
“我們針對影院的目標觀影人群做調研,尋找突破口。影城周邊社區的大部分業主屬于高消費群體,主要工作和生活在中心城區,對這里的影院缺乏熱情。但數據也顯示,已入住的業主中大部分是三代同堂,如果能把他們的老人和孩子吸引到影院,就是成功。”據此,袁鑫果斷推出了 “每日上午12:30之前老人、學生半價”、“周二半價日”等誘人的觀影特色活動。接著影院開始拓展合作范圍,與距離影城較遠的雙安商場、大中電器等通過代金券的形式合作,回收率均達到90%以上。數月后,影院的上座率升至30%。
周邊觀影群逐步成型,袁鑫開始發展“長線”觀眾群:“團體觀眾和影院會員是當前影院培育穩定觀影群的主要手段。我們首先把公關對象鎖定在大行業中相對弱勢的大客戶身上——電信業就先從聯通做起,銀行業就從中國銀行著手,因為他們更有動力與我們合作,而這種合作也很快會引來其競爭對手與我們合作。”事實證明這個策略相當有效。如今北京星美國際影城的團體客戶幾乎囊括了電信、銀行、能源和IT等各大行業里的龍頭企業。與此同時,為了突顯擁有大量停車位的優勢,北京星美國際影城又把目光鎖在了有車族。每當有新片上映時,影城都會有針對性地舉行車友營銷活動,并將他們發展成為會員。據袁鑫透露,目前,北京星美國際影城的穩定會員已經達到5萬名左右:“當前,這個數量在北京的影院中遙遙領先,而且是排在我們之后影院的數倍。”
一家影城引發行業熱度
除了一流的硬件設施,北京星美國際影城還在人性化管理和貼心服務上進行了強化升級。
2005年影城順利通過了五星級認證和ISO9001服務質量認證,成為國內第一家通過該認證的五星級影城。同時影城在選片、排片以及圍繞新片開展相關營銷活動方面均加大力度,品牌服務漸入人心。 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北京星美國際影城很快成為業內矚目的對象。到2005年暑期,影院上座率已經超過30%,到賀歲檔,開始出現爆滿現象。當年,實現票房1600多萬元,位列北京地區第三名。2006年,步入正規的星美影城一路飆升至3260多萬元票房,實現翻倍增長,觀眾人次達到87萬,位列全國第四、北京第一。
星美集團繼2006年在京城東北四環外的望京投建一座七廳影城之后,又把目光轉至東北五環的回龍觀,2008年成功打造了集團在北京的第三座影院。而萬達集團則在東四環的大望路、西五環的石景山和北五環的天通苑接連打造三座多廳影城。與此同時,廣州金逸、今典集團、保利博納和中影集團等業內外資本開始涌入北京市場。業內人士指出:“是北京星美國際影城的成功催生了北京電影院的投建高潮,并把北京的電影市場拓展到五環外。”
2009年,內地電影產業繼續高速發展,北京在營業的影院多達80多個,其中多廳影院達到30多個。歷經五年風雨的北京星美國際影城依然在業界保有極高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截至今年11月底 ,該影城總票房已經近4400萬元,觀眾人次近110萬。
在當前10廳以上的新影城越來越多的態勢下,北京星美國際影城單廳年票房高達650萬元、單廳年觀影人次20多萬(不含貴賓廳)的業績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國內像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電影產業的終端市場已經初步成熟,影院觀影消費正在成為人們的常態文化娛樂活動之一。也正因如此,星美傳媒集團董事長覃宏日前宣布,2010年將在國內全資投建10多座影城,銀幕數凈增100塊, “如此信心和動力均來自旗艦店北京星美國際影城出色的市場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