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2009年是上海電影集團60周年,也是你個人在上影的第6年,你怎么看集團這幾年來的發展?
任仲倫:我來上影6年,前3年主要是在調整中發展,后3年是在發展中調整。
2003年剛來的時候,全國電影票房還不到10億元。上影作為一個老牌企業,也面臨著很多困難。上海電影幾十年的歷史,既給我們帶來了無數光榮,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壓力。加之當時整個中國電影的行業形勢不太好,所以一開始我們主要以調整為主,在調整中求發展,突然開快車,老牌企業容易解體。最初我們的主要問題還是改制,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都花在了這上面。之前我也去好萊塢考察,站在洛杉磯的街上,看到他們的公司都在四五層的小樓里,也不是很豪華,但里面匯集了全球最有創意的一批人。當時我信心滿滿,結果一回來就給“家務事”搞得焦頭爛額。盡管有困難,我們堅持了我們的戰略目標,努力把產業聚攏起來。當時我覺得一定要人窮志不短——人窮志短其實是不會覺得窮的。每天給你10塊錢,活下去也夠了。早上3塊錢,中午3塊錢,晚上3塊錢,睡覺前突然發現自己還多了1塊錢,說不定還覺得特別富裕。但如果人窮志不短,你就會覺得特別窮,因為你只有10塊錢,卻想干100塊的事,永遠覺得缺90塊錢。在你去尋找那90塊錢的過程中,你就可能找到9萬塊甚至是900萬。
《綜藝》:民營企業那邊現在也有一些新的發展,比如華誼今年成功上市。你覺得未來國有和民營企業的競合趨勢會如何?
任仲倫:任何一個行業,如果利潤率低于社會平均利潤,大家是不會擠在這里的。電影業競爭加劇,恰恰說明這個行業在目前或者是可預期的未來是好的。在這個過程中,以華誼兄弟為代表的民營企業的崛起,對國有企業的刺激是正面的。我們在打量別人的時候也知道了自己的優勢和弱點在哪里,然后取長補短。其實民營企業對國有企業是有很大推動力的,讓我們看到了發展的另一種模式和可能。從本質上講,一家獨霸天下都是不可能的,行業里一定要有幾個優勢企業,在良性競爭的情況下互相促進的——這也是最理想的。
作為國有企業,我們最大的優勢還是整體產業鏈的競爭力,在某些單項上我們可能不及某些公司,但從整體資源和實力來講,上影毫無疑問是中國一流的。其實我們在2003年就意識到這一點,當時批評我們這些國有電影企業,批評得很厲害,說是中國電影界老的四大家族,要讓位于以民營為代表的新的四大家族。為此還有國有廠廠長約我去中宣部告狀的。我說那沒有必要,因為當時國有電影企業確實不景氣。但我們也不是一無是處,我們對自己有基本的判斷和自信——國家50多年在上海投的電影資源都在上影名下,這個資源過去是沉默的,但我們改革就是要讓它重新活躍起來。解放思想就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當時,在對上影干部進行危機教育時,我講了一個觀點,叫 “新龜兔賽跑”:國有企業因為有重負,好比是烏龜。過去電影跑道上都是國有企業在比賽,就好像烏龜和烏龜競賽。但到了世紀之交,跑到開放了,民營資本、海外資本這些兔子都進來跑了,那烏龜該怎么比?盡管有人斷言,烏龜們會徹底失敗!事實說明,烏龜有死去的,兔子也有死去的。但是,活下來的都是強大的。
《綜藝》:在上影近年來的發展戰略中,開放和合作似乎占了很大比重。
任仲倫:我常說,要水漲船高不要水落石出。上影這條船,有各種水進來才能浮起來,要是水落了,就剩你一塊石頭,有什么意思?開放合作是上影發展的基本姿態。合作重要的不單是結果,還有過程。國有企業對外合作時,只要用心,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慢慢就能與國際接軌了。我們以前和華納談影院合作,一路都挺順利,但最后他們說他們的LOGO有知識產權,按規定要收票房的千分之三作為版權費。他們也沒辦法,因為公司有專門規定,美國企業在法律上也特別嚴密。結果談判就遇到了僵局。如果因為這個事,把持續了幾年的談判擱置,肯定不合適,但我們確實很難接受,后來想了個辦法,就是把我們的廠標也掛上去,算千分之二的版權費,對方同意了。類似這樣的事,在合作中很多很多。
《綜藝》:你上任時曾說,用五到六年復興上影。到2009年為止,上影的發展達到你的預期了嗎?
任仲倫:今年是上影成立六十周年。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發來賀信和賀電給予鼓勵。李長春在賀信中說:“上影為我國電影行業的改革發展創造了成功的經驗”。這給我們鼓舞,同時更是鞭策。最近我經常跟員工講兩句話:一是上影進步很快,但問題還很多;第二,大家很辛苦,但是沒有白辛苦。6年來上影發展很快,但離現代影業集團的的目標還有距離。比如,高端創作人才聚集還不夠,制片人隊伍建設也要跟上。2009年以后,我們確定上影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多片種的原創能力與跨區域的市場競爭力。這需要我們從過去以創作人才為本的狀況,轉為以創作人才和經營人才為共同主體。人才是影視企業健康發展最核心的保障。“企”就是上面一個“人”,下面一個“止”——拿掉了人,企業發展就停止了。尤其是電影業,完全是一個創意產業,人的創造力就是最強的競爭力。
《綜藝》:擺在上影面前的另一個重要課題就是上市,聽說已經確定了整體上市方案?
任仲倫:是這樣的。我們籌備上市是上影的主業上市。在國際上,這一行業上市的大多是產業鏈完整的企業,單一的制片公司很少。因為后者風險很大,今天賺1億,明天可能賠2億。而前者可以保證企業的穩定發展。就目前電影業而言,如果沒有其他產業支撐,單一的制片,錢還真不容易花出去,因為回收會很難嘛。我們現在的重點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建設現代影業集團。說白了,就是完成從傳統制片廠向現代影業集團的轉變。具體說,一是逐步開放股權,尋找戰略投資者;在戰略合作上,我們強調資源比資金更重要的理念。二是進一步整合4大板塊業務:多片種的制片體系,跨區域的市場體系,高水準的技術服務體系,有影響的電影傳媒體系等;三是加快上影三大物理形態建設:上海電影大廈、車墩影視基地和佘山現代影視制作園區,進一步完善產業鏈,為上市公司打一個扎實的基礎。光靠編故事圈錢的時代結束了,企業需要實績和實力。
《綜藝》:6年來,作為上影的掌舵人,你對上影而言是一個重要存在。將來你離開這個位置時,你希望上影是個什么模樣?
任仲倫:我們的目標很清楚:就是建設產業鏈完整、多片種繁榮、創作生產能量領先、市場占有率領先、國際影響力領先的中國現代影業集團。為此,我們努力了,并希望看到這個目標在我們手中實現。
當初我上任的時候就想,能有機會實踐我對于電影的理想也是挺快樂的事。因此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也沒有動搖過——雖然時刻都在自我反省。我把人生看成是一個旅行者,會經歷繁華城市風景,也會走過窮山惡水,但只要是你自己選擇的,那么你就應承受任何困難,留下自己的奮斗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