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按照國外與國內兩條線索來追述對于開發區及相關研究的發展歷程。其中國際上對開發區的研究基本可以分為地理學、經濟學與社會學三個視角,并且是從社會學向地理學、經濟學延伸的。同時國際上對于開發區的研究主要在于探討新的產業空間生產、產業集群的動力與規律。而國內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經驗歸納與總結的層次上,而沒有深入探討其中決定開發區建立與發展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 開發區 理論研究 發展
對于開發區這一特殊經濟現象的研究,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及其相關經濟理論在近年來的最新進展,如新經濟增長理論、新興古典經濟學、新經濟地理學等。對開發區所形成的企業空間聚集形象,其演進過程的經濟學分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從純經濟地理學的角度看,本地的企業集群本身帶來了外部經濟,包括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不同企業分享公共基礎設施和專業技術勞動資源,大大節約了生產成本,促進了企業之間的分工和生產靈活性 ;從社會經濟學的角度看,本地的企業相互靠近,便于在長期的交往中,逐漸建立和形成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并不斷穩固和完善保障這種信任關系的社會制度安排,從而積累社會資本,降低交易費用,而且地方特色產業本身能形成區域在這一產業方面的獨有聲譽,并吸引新的客戶和生產者前來;從技術創新的角度看,本地的相關企業集聚可以促進專業知識,尤其是訣竅知識(Know How)的傳播和創新的擴散,并能激發新思想、新方法的應用。
一、開發區發展概述
1.國內開發區發展概況
開發區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是有其歷史大背景的。最近二十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城市化的加速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中國經濟社會正在進入產業轉型期和城市功能重構期,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雙重迫切要求使得各種各樣的開發區如雨后春筍在全國各地風起云涌。開發區從一開始技術、管理、知識和對外政策“四個窗口”導向的明確,到以工業項目為主、吸收外資為主、出口為主、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三為主、一致力”方針的確立,開發區發揮了多方面的功能。一是促進了中國全方位開放格局的形成。二是突破了傳統思想觀念和體制的束縛,率先在投資體制、用工體制、企業制度、市場體系建設和政府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發揮了示范和推動作用。三是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為中國吸引外資打造了一個逐漸符合國際慣例的平臺。四是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管理和技術專業人才,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出口競爭力,為中國成為外向型經濟大國打下了良好基礎。五是有力地加快了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進程,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代表的各類開發區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地區技術創新能力及推動社會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開發區研究概述
最近十年來,國內學術界對于開發區這一新生事物的研究,或借鑒國際、或求證地方、針對形成機制、構建空間、發展規律等開展了多方位的探討,涌現了一批學術成果。然而,系統的闡述和梳理一直缺乏。開發區研究作為一門交叉學科,不可能有一種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的流派能夠提供足夠的“范式”去容納開發區的演繹空間。
從國際范圍內看,開發區現象的出現和實踐也是近幾十年的事情,其概念本身尚存在諸多爭議之處,理論體系也亟待進一步的完善。因此,對于開發區的研究就像其本身的發展一樣,尚處于“萌芽”階段。可以看出,對于開發區的研究以及相關領域,國內外許多學者都給予了關注與研究,有的研究了新的產業空間形成的原因與動力機制,有的研究了某種具體的新產業空間的產生與發展,而有的則從具體的區域進行研究,試圖歸納出其新產業空間的發展軌跡。這些研究為深入認識開發區這一現象、探究其運作與發展機理等提供了依據或借鑒。但是目前的研究對于開發區發展機制、產業集群 規律的研究較多,而從產業集群與開發區之間的內在聯系、技術創新從中扮演了何種角色以及開發區的空間布局與結構規律的研究略顯欠缺,而且往往忽視了制度創新在開發區發展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二、細述國、內外開發區發展理論研究
1.國外研究進展
(1)三種學科從不同角度對于開發區的研究。國際上對開發區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為經濟學、地理學和社會學三個視角,并且是從社會學向經濟學、地理學延伸的。目前大量的文獻主要研究新產業空間的形成與發展機制,但對于其空間機理與產業結構則缺乏進一步的研究。
①社會學角度的分析。社會學家一方面在宏觀層面從對社會的轉型研究切入對相關新產業空間現象的分析,如對后工業社會、信息化城市以及信息社會與網絡社會的研究等 。提出了網絡社會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工業空間的邏輯。提出新工業空間的特征是其技術與組織能力,可以將生產過程分散到不同的區位,同時通過電子通信的聯系重新整合為一體,以及在零組件的制作上具有以微電子為基礎的精確性和彈性。另一方面,則在微觀層面尋求對于新產業區發展機制的社會學解釋,例如社會學中的社會資本和社會網絡的概念就被用來揭示開發區的發展(Bagnasco,1977,Harrison,1992)。社會學中的社會資本是“能夠推動協調的行動來提高社會效率的信任、規范和網絡”。該理論被用于分析新產業區與產業簇群集聚的原因,并提出了簇群的社會網絡模型。
②經濟學角度的研究。經濟學的研究具有三個維度:制度經濟學、新競爭經濟學和新經濟地理學。制度經濟學關注制度成本的作用,認為規范的制度體系可以降低協調成本與交易成本,增加信任和協作,相應提出了制度資本的概念,為研究新的產業空間集聚和發展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分析工具(柯武剛、史漫飛,2000)。德國何夢筆教授認為,在分析轄區政府間競爭中,最基本的范疇是“外部性” 范疇。他認為,如果一個地方政府采用了某種戰略(比如,設立一個高新技術開發區),那就存在一些內部化于市場過程的產出結果以及其他仍然留在市場過程外部的產出結果,而且這因此可能導致受到該戰略影響的不同群體之間的沖突。
新競爭經濟學強調新產業區中產業集群的重要性,指出“國家的競爭優勢不只存在于產業內部,而且表現在產業集群上,集群不僅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進激勵方式,創造出信息、專業化制度、名聲等集體財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夠改善創新的條件,加速生產率的成長,也更有利于新企業的形成。” 要促進競爭優勢,政府最好在提升產業集群、客戶、供應商和相關產業政策上齊頭并進,并認為產業集群的磁場是大學、研究機構、專業性基礎設施或優秀熟練的技術工人(邁克爾.波特,2002)。
新經濟地理學借鑒地理學的觀點并與經濟學結合,強調空間成本的作用,且試圖通過定量的模型來表達對空間集聚原理的分析(克魯格曼,2000)。 可見經濟學的研究不僅關注企業的空間成本,而且關注其生產成本與交易成本問題,隱含了企業追求整體最大化的基本假設。
③地理學角度的探索。地理學的研究視野有三個層面:城市地理學、工業地理學與企業地理學。城市地理學對新的產業空間的關注是從對產業的郊區化和城市邊緣區的研究切入的,從城市產業空間與城市空間的互動角度來分析。一方面,現代交通工具的出現,增加了企業進行區位選擇的自由度,加快了城市地區產業重組的力度,制造業紛紛外遷到郊區,組成巨大的新型郊區工業園區;另一方面高新技術產業在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興起后飛速發展,它們既要依托城市智力資源的支持,又要求有良好的環境,城市郊區成為高新技術公司的必然選擇。企業經濟學與工業地理學具有密切的關系,都是從對企業的空間行為以及跨國公司的空間擴散研究著手下的,通過對產業的基本組織單元—企業的空間行為研究,從微觀層面臨新的產業空間的形成提供了依據。雖然在地理學的不同領域內研究的起點不同,但在本質上三者均具有傳統的經濟地理學的區位論特征。
(2)產業集群、技術創新與開發區之間內在聯系的理論歸納。縱觀開發區的發展歷史,開發區內產業的發展越來越表現出區域集聚和集群發展的傾向,產業集群不僅有利于形成產業發展的規模經濟效應和范圍經濟效應,也有利于形成獨特的創新氛圍,促進產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的持續發展。目前,這方面具有直接借鑒意義的相關研究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新產業區理論。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就已關注了具有分工性質的工業在特定地區的集聚現象,馬歇爾將這一“特定地區”叫做“產業區”。產業區內集中了大量種類相似的中小型企業,他們規模經濟較低,但專業化程度較高,聯系十分密切。 馬歇爾把地方性工業在產業區的集聚歸結為企業追求外部規模經濟,即企業層面的規模報酬不變、社會層面的規模報酬遞增。 但馬歇爾的外部經濟并沒有闡明這種外部經濟的最初來源何在,他只論述了集中生產的優勢,而沒有描述可能導致集中的過程,他忽略了區位和運輸成本因素,因此也就沒有注意到不同的產業和區位,產業集聚的程度和持續性是不同的。
②工業區位論。微觀企業由于相互協作、動力使用、成組分布(分工序列化,互相投入—產出聯系)而在選址決策中趨向于集聚。 韋伯把區位因子分為地方因子和集聚因子,地方因子使工業固定于一定地點(如趨于使運費最小或勞動成本最小的區位),集聚因子使工業趨于集中或分散(如相互分工協作或地價上漲等)。他認為合理的工業區位應這樣確定:在地方因子決定了工業企業的區位后,相互關聯的企業為了節約運費和交易成本而做趨于集聚的區位調整。韋伯將產業集聚歸因于企業決策者將集聚所得的利益與因遷移而追加的運輸和勞動成本進行大小比較后的結果,他將社會集聚和意外集聚(外部經濟)看作是次要因素而在分析計算時沒做具體考慮。 由于韋伯的工業區位論是以古典經濟學為基礎、以成本分析為依據來研究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工業地域結構,所以他沒有考慮壟斷價格給企業帶來的超額利潤,也沒有考慮政府的作用、當地社會文化的影響,他只從資源稟賦的角度考慮資源型產業的集聚,所以不具有一般性。
③新經濟地理學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為產業集聚的產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釋。克魯格曼以規模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為假設前提,他認為產業集聚是由企業的規模報酬遞增、運輸成本和生產要素移動通過市場傳導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他偏重密切的經濟聯系導致集聚而非比較優勢,并且認為技術外溢是集聚的次要因素,因為低技術產業也能形成集聚。為實現足夠的規模經濟,每個企業都想使自己的產品獨占一國的消費市場;為使運輸成本最小化,他便傾向于將區位選擇在市場需求大的地方,但大的市場需求又取決于所有其他企業的區位選擇。克魯格曼將最初的產業集聚歸于一種歷史的偶然,初始的優勢因“路徑依賴”而被放大,從而產生“鎖定”效應,所以集聚的產業和集聚的區位都具有“歷史依賴”性。
克魯格曼將貿易理論和區位理論相結合,用模型化的方法通過嚴密的數學論證從深層次上揭示了產業集聚發生的機制,彌補了馬歇爾和韋伯觀點的不足。但是,他比較強調大型公司的內部增長和組織間能量化的市場聯系,而忽視了公司活動所產生的難以量化的非物質聯系(如信息、技術聯系)和非正式聯系(如人際關系間基于信任的聯系)。再者,企業層面上的規模收益遞增應該指的是企業內部的規模經濟,它是一個涉及到企業規模大小的有度的概念,只有在企業節約的交易費用大于其內部組織成本時,企業規模才會擴大。過度的集聚會造成地價上升、場地擁擠、環境污染等,雖然企業間的前后向聯系所產生的向心力與貿易成本和地租所產生的離心力的強弱抗衡會決定集聚與分散,但企業遷移的惰性和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傾向于增大集聚規模。
④競爭力理論。美國著名學者邁克爾.波特提出和完善的產業集群理論其核心概念是鉆石體系和產業集群 。鉆石體系的核心是“投資”和“創新”,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它內部的產業必須具有能力和意愿從事改進和創新,進而創造和保持本身的競爭優勢。一個國家的成功并非來自某一項產業的成功,而是來自縱橫交織的產業集群。鉆石體系的基本目的就是推動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優勢趨向集群式分布,呈現由客戶到供應商的垂直關系,或由市場、技術到營銷網絡的水平關聯。相互強化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會出現地理集中性,因為一個國家的鉆石體系中的各個關鍵要素都具有地理集中性。集中可以提升效率和促進專業化,還可以加強創新和進步的影響力。客戶、供應商和關聯產業之間綿密流通的需求和技術的信息,是國家鉆石體系和產業集群的運作基礎。波特指出國家的競爭優勢不只存在于產業內部,也表現在產業集群上,要促進競爭優勢,政府最好在提升產業集群、客戶、供應商和相關產業政策上齊頭并進,并認為產業集群的磁場是大學、研究機構、專業性基礎設施或優秀熟練的技術工人。波特從產業集群的誕生、發展和衰亡來探討產業集群政策。他認為,產業集群的源起可以回溯到該地在特定歷史情景下,形成了鉆石體系的部分條件。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產業集群是自發形成的,不過政府政策對產業集群的形成有促進作用。
⑤增長極理論。始于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的增長極理論則側重于推動性產業—集聚—經濟增長的研究。他認為推動性產業能夠導致兩種類型的增長效應:一是里昂惕夫乘數效應,他們通過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發生,一是極化效應,當推動性產業生產增加導致區域外其他活動產生時,這種效應就會發生。可見,當政府將某推動性產業植入一地區后,將生產圍繞推動性產業的集聚,再通過乘數效應以及極化效應,就會導致地區經濟的增長,增長極理論強調推動性產業的巨大作用,也強調政府和企業對推動性產業建立的巨大作用,因此,增長極理論中的集聚不能稱為自發型的,這樣的產業集聚應該強調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觀點,政府在產業集聚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都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⑥能力和創新論。鑒于新、舊增長理論過于抽象、無法反映商業模式和生產能力(尤其是技術管理能力)在推動地區增長中所起的作用,邁克爾.貝斯特在2001年出版了《新競爭優勢:再造美國產業》一書,作者借鑒新增長理論強調知識的作用、熊彼特強調創新和邁克爾.波特集群分析等有益的理論成果,提出:在資源和生產結果之間,存在一個轉換過程。而決定這個轉換效率(地區生產率)和收入水平的,就是商業模式、生產體系和技能形成。由于強調從能力和創新的角度來考察地區增長問題,貝斯特自稱其分析方法為“能力和創新論”(Capability and Innovation Perspective)。
貝斯特的分析和美國學者安納利·薩克森寧對硅谷成功經驗的總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薩克森寧曾把硅谷的成功歸結為打破等級森嚴的層級制、模糊公司界線的生產網絡和包容失敗的社會環境。薩克森尼安研究了高技術企業中的根植性、創新氛圍與創新行為,指出企業與產業區的健康發展和大都市區域的健康發展緊密相關,并認為信任、合作、創新氛圍與創新的關系并不明顯。并通過對硅谷和波士頓128號公路兩種不同類型的高科技園區中高技術公司空間偏好的研究,認為企業的技術能力、生命周期、規模效益等影響著其空間選擇,指出大都市對技術能力強的小企業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而且硅谷那種合作與競爭的不尋常組合連同其他要素共同構成的制度環境是企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薩克森寧,1994)。
2.國內研究狀況
國內對于開發區的研究總體來看比較系統和突出的有:顧朝林對高新技術園區的研究;王緝慈對新產業區理論的引介,以及研究;皮黔生、王愷對中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狀況的分析;梁琦對產業集聚的數量化分析、周維穎對新產業區演進的經濟分析和王興平對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發展機制與空間組織的研究等。目前對于各種開發區的再發展以及其與城市空間的整合研究、產業結構的提升正在成為一個新的熱點。國內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經驗歸納與總結的層次上,主要針對開發區的區位類型、產業結構、功能定位、管理體制等問題進行探討;另一方面,則是引介和應用國外的理論與規律評價國內的新產業空間現象。研究的視角主要是經濟學、產業地理學和城市規劃學,而具有中國特色的、對中國開發區的形成、發展與演變具有較強解釋力的系統化與理論化研究還有待于展開。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新工業地理學、新產業區理論被引入,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形成了研究新的產業空間的理論化路徑。如李建軍從技術創新體制構建的角度來研究和思考硅谷現象和硅谷模式,認為硅谷高技術產業創新是一系列體制安排的結果,硅谷產學創新集群持續加速地促動高技術產業領域內的創新活動,意味著某種有效的機制、結構或者體制已經形成,硅谷產學創新集群的成長呈現出某種系統漲落和自組織效應。周文探討了新產業區理論,并運用該理論對中關村的發展道路進行了批判性分析。李佳從高技術的基本特性分析入手,歸納出高技術具有經濟技術復合性和高技術群落化性質,進而歸納出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七條規律,即順序集成律、調適耦合律、集群自組織協同律、循規集成律、耦合增效律、綜合集成律、高度化發展律。在此基礎上作者分析了智密區的發展規律,認為成功的智密區大都在集聚的基礎上采用分散的群體模式。 皮黔生系統回顧和總結了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以來所經歷的三個階段,以及每個階段發展戰略、發展業績的變化,分析了開發區體制創新的發展歷程,提出和分析了開發區的孤島效應以及成因,認為我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了經濟、功能、地理、制度和心理五個方面的孤島效應,并對開發區“四窗口”和“三為主”的發展戰略進行了反思。
三、綜述
綜上,若將一個經濟的生產看作是一個系統的話,那么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該系統經濟活動的空間組織——國際或區域的分工、產業的集聚具有自組織性。因此,規模收益遞增、可流動的生產要素、較低的運輸成本是產業集聚發生的三大命脈,缺少任一方面,產業集聚就不會自我發生、自我增強而持續下去。
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技術創新及其對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引起廣泛的興趣。在學術界,產業集群不但是經濟學、管理學研究的新熱點,而且引起地理學、社會學研究的興趣。不同學派試圖從各自視角解釋產業集群。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學派或學者對產業集群的研究取得廣泛的認同,產業集群的研究處于百家爭鳴的狀態,經濟合作組織(OECD)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對發達國家的產業集群及其產業政策進行專門的研究,產業集群的重要性在國際得到公認。相對來說。發達國家比較早地關注產業集群的問題,并制定了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相關政策,形成了成功的產業集群。發展中國家近年開始關注產業集群的發展,并進行了實踐探索。產業集群理論指導產業集群的發展和產業政策的制定,促進產業組織的合理化和優化;同時產業集群和產業政策的實踐推動產業集群理論進一步深化,理論和實踐的完美結合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全社會經濟福利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劉 珂:產業集群升級研究,2008,5
[2]本文中,如無特別注明,產業集群與產業集聚同義。
[3]丹尼爾.貝爾,1997;曼紐爾.卡斯泰爾,2001
[4]普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現代意大利的公民傳統》,1993
[5]“外部性”是指由于市場的活動給第三方所帶來的成本。
[6]何夢筆:政府競爭:大國體制轉型理論分析范式.維滕大學討論文稿第42期中譯文,陳凌譯,1999
[7]周玉芬 陳 焓:信息產業集群提升綜合競爭力.《華南新聞》,2005.12.08第三版
[8]克魯格曼等:戰略性貿易政策與新國際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9]陳 泉:區域特色經濟與新產業區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基礎.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4.第6卷04期
[10]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經濟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64
[11]阿尼弗雷德·韋伯:《工業區位論》.商務印書館,1997
[12]李小建 李二玲:產業集聚發生機制的比較研究.中州學刊,2002.7.第四期(總130期).No.4
[13]張 華 梁進社:產業空間集聚及其效應的研究進展.地理科學進展,2007.3.第26卷02期
[14]“鉆石體系”又稱“菱形架構理論”;“產業集群”又稱“簇群”;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中闡述,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