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階段我國企業的倫理失范問題是非常嚴重的,究其原因,除了企業經濟人與道德人困境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企業對自己社會責任的漠視與淡化,基于此,探討企業倫理悖論與失范背景下企業的社會責任則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 倫理悖論 倫理失范
引言
2009年初,出訪英國的中國總理溫家寶,在談到金融危機時,提出了令人震撼的觀點:用道德力量面對金融危機。當總理呼吁道德力量時,正說明了這個世界道德的缺失,和已經造成的損害。
面對企業“倫理道德”這一無形資產,企業往往會陷入兩難的固定困境中,即利益最大化與社會責任、道德的選擇,這是在“經濟人”和“道德人”不能共存的思維下形成的困境。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提出及兩種對立觀點
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最早由西方發達國家提出,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和社會影響力的增加,這一問題受到了進一步重視。在企業經營實踐和無休止的爭論過程中,企業社會責任問題逐漸演變為一元社會責任論和多元社會責任論之間的爭議,即企業只承擔追求利潤的使命,還是要承擔除此之外的責任。
一元社會責任論認為,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就是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向社會提供物質產品和勞務。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堅持認為,“(企業)僅存在一種、而且是唯一的一種商業社會責任——只要它遵守職業規則,那么它的社會責任就是利用其資源,并且從事那些旨在增加其利潤的活動。這也就是說,在沒有詭計和欺詐的情況下,從事公開的、且自由的競爭?!逼髽I在遵紀守法的前提下,根據利潤目標從事某一經濟活動,社會效益并非企業必須主動考慮的問題,企業沒有“良心”可言,使企業行為符合社會要求的手段是“看不見的手”和法律法規與國家的產業政策等。
多元社會責任論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遠不止于追求利潤,它還必須承擔其他一些社會責任。哈羅德·孔茨和海因茨·韋里克認為“公司的社會責任就是認真考慮公司的一舉一動對社會的影響”;斯蒂芬·P·羅賓斯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指超過法律和經濟要求的,企業謀求對社會有利的長遠目標所承擔的責任”。所以作為社會機構,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僅是向社會提供產品或服務,至少應該對自己行為造成的社會問題負責,如果擁有解決某個社會問題的能力,就應該幫助社會解決與企業本身并無直接聯系的問題。
多元社會責任論雖然沒有造成利潤最大化理論的崩潰,但是由于它代表了企業發展的一個未來趨勢,所以在各國發展起來并在相當程度上形成共識。
二、企業倫理悖論——經濟人與道德人困境
有人認為,企業是“經濟人”,應將賺錢作為主要目標的,企業倫理則是“道德人”,追求的是道德規范,企業的經營目標與企業社會責任沒有必然聯系,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因此認為企業的經營目標和經營倫理是相矛盾的。
悖論之一認為,企業是一種營利組織而非公益性慈善組織,其任務是生產分配交換物質財富和經濟價值,因此它和倫理道德無關,也無需講究企業倫理。
悖論之二認為,倫理上有問題的企業目的和手段,也可以達到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因而無須講倫理。
悖論之三認為,講倫理道德會使企業增加投入減少收入,對企業來說是經濟上得不償失的事情。講倫理道德,當然意味著一個企業要從事倫理道德建設,制訂倫理道德原則和規范,對全體員工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倫理道德監督,還要設置從事倫理道德建設的組織機構,在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中要講究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講究商品和服務的質量,這毫無疑問要加大投入;同時,講倫理道德當然也意味著不能去經營那些有巨額利潤卻有害于人和社會發展的供給和需求,也不能采取有損于倫理道德的經營手段,這毫無疑問會減少收入。
三、企業倫理及倫理失范
當前,我國企業的倫理現狀是非常令人擔憂的。從冠生園事件到三聚氰胺事件、從一個個國企老板的陸續落馬到顧雛軍“格林柯爾系”并購事件、從一批批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商場的各個柜臺到“歐典神話”的破滅,顯示出現階段我國企業倫理失范狀況的嚴重性。
企業倫理起源于經濟發達的美國,是人們對企業運行中出現的種種不道德行為反思和質疑的結果?!八龑雍x:一是指企業內部管理,處理內部各種關系的道德意識、道德良心、道德準則和道德道德行為活動;二是指企業對外經營處理企業與外部各種關系的道德意識、道德良心、道德準則和道德行為活動;三是指企業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倫理準則?!?根據企業與不同主體的交往行為我們可以將我國企業的倫理失范現象分為以下幾類:第一,企業損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第二,企業不尊重員工權益及大股東損壞小股東權益行為。第三,企業之間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第四,合作伙伴之間的不講誠信行為。第五,企業擾亂社會秩序行為。第六,企業的外部性行為。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在企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中,不道德行為主要表現為企業的“外部性”問題,即企業向生態環境中排放廢氣、廢水、廢渣,污染生態環境等。
四、反思
1.企業漠視其社會責任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現代企業的一個標志更是一種義務,但遺憾的是,在國家法制和監督體系還不是非常健全的情況下,盡管很多人倡導、推崇企業社會責任,但是因為企業倫理運作需要付出高昂經濟代價和成本損耗,所以,更多企業還是寧愿選擇企業利潤最大化、股東利益最大化,而淡化自己的社會責任。如像礦難、環境污染、假奶粉、蘇丹紅、豆腐渣工程等等觸目驚心的字眼使人們對“企業道德”、“企業責任”提出質疑。這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企業對社會責任的一種漠視。著名學者哈耶克認為市場經濟最主要的道德基礎就是“責任感”,當下企業忽視社會責任就是這種“責任感”的迷失。我們認為這種迷失將會一定程度上消解人類文明的程度,不僅僅只是對企業不利,而是會悄無聲息的擴展到整個社會、制度、文化和心理層面。
2.企業倫理悖論的成因探析
(1)基本誘因。由于利益驅動的基本誘因,物欲的膨脹,使企業倫理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在巨大利益面前很多企業為了撈得“第一桶金”而鋌而走險,也恰恰是鉆了相關約束機制不健全的空子,利益這個所謂的企業“金律”更加具有了誘惑力。“搭便車”等投機行為的得逞更加具有了效仿性,勢必使倫理道德的約束力遭到了踐踏,使企業在倫理道德方面的拷量幾乎為零。
(2)制度因素。單純的經濟運行如果沒有相關制度的規制,將是很難想像會出現怎樣的局面,但這一局面已呈現在了世人的面前。由于我國在制度和法制建設方面的滯后,主要表現在“法律的建設難以得到人們普遍的道德共識;立法的系統性、完整性不強;法律的執行難度大”;政府不規范的操作。這致使企業倫理缺乏強有力的法律支持,表現就是道德約束力成倍的降低與被消解。正是在這種環境中,本有的制度便很快失效了或形同虛設,加之制度建設嚴重滯后,更是雪上加霜。
(3)現實因素。我國處于極度的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現期,“道德規范的缺位和市場道德的秩序的混亂等現實性因素的影響,導致倫理規范作用出現真空?!边@種急速地轉型是計劃經濟下形成的社會精神很難在短時間內轉變,從而出現社會斷裂以及價值理念的斷裂,這種前所未有的沖擊致使企業缺乏道德理念上的約束。再者是企業面臨道德選擇困境,即“經濟人”、“道德人”的選擇,單純的認為“經濟人”與“道德人”不能共存,這一慣性影響到了企業的道德選擇與企業道德資本的培育與積累。當下也存在企業遵守道德原則成本高違反成本低的怪現象,企業的道德選擇也就可想而知了。
3.企業倫理失范的成因探析
針對我國企業倫理失范現象,不少學者從不同的立場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概括起來講主要有兩個方面,即從企業所處的外部制度環境以及企業自身來進行。
就外部制度環境方面的探討而言,一方面是對市場經濟制度本身進行批判。認為市場經濟承認人的自私性,鼓勵個人、經濟團體最大限度的追求自身利益,并反對企業承擔除追逐利潤以外的任何其他社會責任,從而造成一些企業為了最大限度的獲得利潤而不擇手段,不惜損壞他人及公眾利益的行為。如陳榮耀在其《企業倫理學》一書中總結“趨利活動的道德缺陷”的原因時就指出了市場經濟存在諸如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根據交易費用節約原則,唯利是圖者利用一切腐敗行為謀取自身利益等行為特征。由于市場經濟具有先天的不合道德性,所以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在建設市場經濟過程中倫理失范現象是很必然會發生的。
制度環境方面反思的另一方面是對現階段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徹底的批判?;仡欀袊慕洕母餁v程,產權改革一直是經濟改革的主線,一些學者認為我國企業的諸多不道德行為都是產權改革不徹底引起的。由于產權改革不徹底,哪些財產屬于國家、哪些屬于集體、哪些屬于個人都沒有明確的規定,相應的占有財產的各個主體應該承擔什么樣的義務,各個主體之間應該有什么樣的關系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在一種利益關系不明確、責任主體不明確的制度環境下,讓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不現實的,個人侵占國家和集體財產的行為則是很有可能發生的。
制度方面的反思還有一個方面是一些學者認為在改革過程中公共權利對經濟行為的引導、規范、監管的缺失是企業倫理失范的重要原因。這里的公共權利主要是指法律以及政府的行政監管權利。由于中國的改革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的現實下進行的,所以在改革開始的時候就沒有及時的制定制度對經濟行為進行規范,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即使后來制定了制度也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有力的執行,沒有制度的監管和約束,企業違規的成本就幾近于零,這樣,企業倫理失范現象的產生可以說是難免的。
從企業自身來講,一些學者認為之所以會出現企業倫理失范現象主要是由于企業缺少社會責任意識,從而造成了我國企業倫理失范現象的產生?!霸诮裉斓闹袊芏嗥髽I把公司本應內化的成本予以外化,轉嫁給社會并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濫用經濟優勢壟斷價格、排擠中小競爭者、欺詐消費者、法人犯罪等,因此強化公司的社會責任已經成為當務之急?!睆钠髽I自身來尋找原因,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企業能否遵守倫理道德主要和企業經營者的道德素質有關。因為在同樣的體制和文化環境下,有的企業卻可以避免不道德行為,成長為優秀的、受人尊敬的企業,如聯想、海爾、萬科等一批優秀企業的產生和就是和其經營者的人格修養分不開的,然而不少學者認為中國到目前為止真正的有學識、有魄力、有良好的人格修養的企業家還是非常少的。
五、結論
應該看到,現代市場經濟正越來越成為一種規范經濟、法制經濟和道德經濟,因此,在現代社會和市場中,一個企業越是對社會負責任,就越有可能在市場上和社會上贏得消費者和同行的信任和聲譽。在一個講道德、倫理、責任的社會和市場中,企業的信用、聲譽是一種無形的資本、潛在的市場。這種無形的資本、潛在的市場是企業發展中長期起作用的因素。從這個角度看,企業倫理建設直接提高的是企業的倫理素質、倫理水平、倫理價值、倫理形象,反映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但這種社會責任的提高卻可以轉化為企業的經濟效益,轉化為企業在經濟上的利潤和收入。
參考文獻:
[1](美)密爾頓·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高榕,范恒山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 版社,1991
[2](美)哈羅德·孔茨 海因茨·韋里克.管理學[M].郝國華,等譯.北京:經濟科學出 版社,1993
[3](美)斯蒂芬·P·羅賓斯.組織行為學[M].孫建敏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 998
[4]劉勝良:企業倫理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J].商場現代化,2008,(1)
[5]汪榮有:《當代中國經濟倫理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233、234頁
[6]劉 琳:企業不道德行為分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7]李維安:中國公司法治理原則與國際比較[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