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采用文獻資料法、社會學調查訪談法和邏輯分析法,對四川省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分析了制約四川高校體育產業發展的諸多因素,探討四川高校體育產業的開發戰略,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和深入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 高校 體育產業 現狀 對策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本文研究對象為四川12所高等院校。依次為成都體育學院、西南交通大學、西南科技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四川師范大學、西華大學、西華師范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訪談法。
二、討論與分析
1.四川高校體育產業發展機遇的背景分析。為實施高等教育大開發策略,教育部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政策措施,使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并給高校體育產業開發帶來了全方位的機遇。
(1)社會因素。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加入WTO,以及成功舉辦奧運會,為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發展前景。第一,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大大提高了體育事業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大大擴展了體育事業的社會空間,進一步肯定了體育工作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生活發展的作用;第二,產業結構調整使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高校體育產業在此時期可望得到飛速發展,群眾體育的多元化需求,促使高校大力有效利用、開發和整合各類體育資源,為我國高校體育產業的快速帶來了機遇;第三,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國加入WTO和成功舉辦奧運會,為我國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使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市場更加開放,我國高校體育產業資源也進入國際化配置的循環,從而為我國高校體育產業進入新的快速發展期提供難得的機遇。
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發展第三產業和體育社會化、產業化的宏觀戰略決策,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把體育作為“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列入第三產業的范疇。黨中央“十五”規劃又進一步強調“引導文化娛樂、體育培訓、體育健身、衛生保健等產業發展,滿足服務性消費需求”。國家領導在最近的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提出;要把體育產業列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之中,給予大力支持和推動。這一系列指示,為體育產業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與發展方向。
(2)地域因素。四川是中國西部最大的省,處在我國西部地區的中部,具有承東啟西的區域優勢。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的加快實施,在未來10年~15年,四川要建設成為西部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
(3)消費者因素。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健康和休閑的認識越來越深入,這將促使他們積極投向于體育消費,更加關注自己的健康,希望通過體育鍛煉來增強體質,防御疾病。隨著“全民健身計劃”,“陽光體育”計劃的啟動和實施,大眾的體育意識不斷增強,我國的體育人口將不斷壯大,社會對體育產品的市場需求也不斷增加,從而拉動體育消費需求的進一步增長。高校體育產業開發的目的是為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和體育市場的培育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四川高校體育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四川部分高校體育產業發展的實際訪查發現,由于經營的意識、思路、經驗等方面的原因,其發展存在多方面的問題:
(1)發展模式較封閉,形不成規模效益。高校體育市場的組織形式大多僅限于本校師生員工,缺乏與社會交流,甚至學校體育場館根本就不對社會開放,因此其功能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體育要有市場,就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投入,二是效益。這也是四川高校體育產業市場化與競技體育市場化不能相提并論的主要原因。而四川高校體育只是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以“發展大學生的身體,增強體質,培養跨世紀的綜合性人才”為核心職能,以教育、培養和發展身體為總目標。其實施的過程也是僅限于本校師生員工這一狹小的領域而不是全社會,對外聯系幾乎為零。這些因素也就決定了高校體育的市場窄、效益低,外界投資少等特點,這就限制了高校體育全面走向市場。
(2)目標單一,缺乏組織。高校體育市場開發的模式單一,路子窄,辦法少。經費籌劃主要靠“籌、要、靠”依附了上級或學校有限的財政撥款,缺乏開拓進取精神,沒有把自身體育市場的開發放到應有的地位去考慮。挫傷了體育教師開發體育市場的積極性、能動性及創造性。所組織的一些有償健身鍛煉和培訓班,服務內容形式單一,規模小,短期行為成分大。
(3)觀念陳舊,缺乏市場意識。我國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一方面受傳統思想觀念的約束,不夠開放,只注重體育課教學和課余體育訓練,認為高校體育搞產業化開發是不務正業。另一方面,整個國家體育產業的發展水平制約了我國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由于整個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高校體育市場的發展和開放程度還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高校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目前,高校體育設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教學,忽視市場資源配置的要求,在教學之余,體育設施資源過分閑置,不能充分利用,增加了維修、管理經費的投入。
(4)缺乏先進的體育教育觀念及長遠的發展目標。目前的四川高校體育產業大多是在市場經濟的刺激作用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數量較少、規模較小、層次較低。在一定時間內,可以給四川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帶來繁榮。但從長遠的目標來看,學校體育產業的發展必須注入更新的教育理念。而在相當一部分辦學的領導和管理者。對教育基本理論知之甚少,不熟悉教育規律,對車內外教育改革發展趨勢等重大問題的理論儲備明顯不足,在辦學思想上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因此,在辦學上存在著一定的功利主義和短期行為,缺乏長遠發展目標。
(5)缺乏市場化運作的商業贊助。體育贊助能夠很好地促進體育運動的發展,但目前四川大部分高校體育沒有依靠商業規律和市場規律來進行運作。主要還是政府或主管部門的指令性贊助和公益贊助。企業還沒有把高校體育運動作為發展的一個環節,沒有把高校體育運動作為企業文化的延伸來發展。另外高校體育贊助還很不規范,資金流向缺少透明度,明晰贊助行為,是校園體育贊助健康發展的一個前提條件。學校領導者的素質也是影響體育商業機構是否贊助的一個重要因素,領導者不僅要懂得體育知識,還有擁有企業、市場、科學技術、文化等方面的知識。高校體育贊助要扎根于市場經濟規律之中,合理、有序地發展校園體育產業。
(6)四川高校體育場館的有償服務有待進一步開發。四川多數高校體育場館有著業余經營的特點,有償經營處于初級階段,只有在不影響教學的基礎上方能創收,即使開展了有償經營的高校,經營的理念也不是很強,很少利用營銷手段和策略去擴大影響,去吸引更多的體育消費者,僅僅是坐等上門。而且能夠進行創收活動的大都只有羽毛球館、游泳場館、網球場館、足球場等,大部分室外體育設施和場地,如跑道、籃球、排球場等無法進行收費,能夠創收的活動也僅僅停留在創收微利階段或無利階段。另外,也有研究指出,院校外消費群體參與率不高,四川城鄉居民體育活動場所主要還是以公園、街頭巷尾等非正式體育場所為主。
2.發展四川高校體育產業的策略。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四川高校體育產業市場有著較大的發展潛力,四川高校體育市場亟待開發。四川高校體育產業市場充滿著機遇和挑戰,四川高校在搞好“體教結合”的同時,應把握其發展的機遇,順應市場經濟的需要,積極地發展健康的高校體育產業市場。在發展高校體育產業市場的過程中,不但要優化高校體育市場的環境,建立適宜的動作管理機制,而且還必須要考慮到廣大師生的根本利益。
(1)轉變體育教育觀念,更新教育體制。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在向高校體育產業化邁進的進程中,有關部門及教育機構需要轉變觀念,改革教育體制。多年以來,由于國家財力有限,福利性的教育事業支出不得不讓位于生產性支出。體育教育的組織者也僅把體育教育看作是社會的一種浪費,并不追求經濟效益,體育教育的規模、數量以及人們對體育的需求都受到財政撥款或福利基金的限制。顯而易見把體育教育限定于事業型之中。已不能適應社會主義體育市場的需要。因此,學校體育教育在由事業型向產業型轉變的過程中,讓學校體育產業更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這就要求學校體育教育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教育體制。
(2)多渠道開展高校體育市場,實現“多贏”。世界各國為爭辦各種大型運動會的主權展開激烈的競爭。運動比賽具有廣泛性、群眾性的特點,通過現代化傳媒的傳播,成為一種共識,承辦大型運動會比賽所獲得各方面收益是無法估量的。1984年美國人尤伯羅斯首開私人承辦奧運會的先例,他通過29個大企業公司資助、門票、廣告、轉播等商業動作,成功地舉辦了絡杉機第23屆奧運會。沒花美國政府1分錢,反面獲得空前的利益,光ABC放手公司約賺了35億元。2008年北京奧運會就在北京高校新建和改擴建不少運動場館,使這些高校獲得空前的利益。高校體育市場應主動尋找機會,獲得運動比賽的主辦權。利用承辦運動比賽的機遇,精神運籌獲取廣告、捐贈、上級機關投入資金和物質來建設現代化的運動設施。通過承辦各種大型比賽,高校將獲得前所未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建立以高校為核心的全民健身網絡。依據高校人才、物質等優勢,在確保教學、訓練的基礎上,建立以高校為核心的周邊事業單位、社會的街道連成一體的全民健身網絡;高校體育場館全方位地向社會開放,使高校體育市場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吸引眾多的團體及個人,步入高校進行有償健身與體育培訓活動。
(4)加強體育科研的實用性。使體育科技成果得到及時開發利用,以拓展高校體育市場的廣度與深度。允許社會各界人士把體育當作產業,當作“無煙工廠”,從事體育勞務的生產和經營,在政策和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取得合法利益。
(5)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在完成基礎教學的同時,推行俱樂部制課內外一體化或俱樂部教學或體育社團制也可吸收社會人員參加并收取適當費用,實行有償服務。建立各種形式的體育信息咨詢、技術指導和培訓機構,對校內學生適當或優惠收費標準,敞開對社會開放,對體育勞力商品交換提供政策支持。
(6)努力將高校體育競賽、表演及體育培訓、體育場館推向市場。每年高校體育競賽接連不斷,從經濟效益上講,只有投入沒有產出,許多高校因經費欠缺,只能放棄參賽。將高校體育競賽推向市場是值得嘗試的,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具有以下4個條件:提高高校競技運動水平;依靠新聞媒體向社會廣泛宣傳,成立競賽管理機構;通過體育廣告經紀公司或體育經紀人的中介作用努力拉贊助,使高校體育競賽走向市場,體育贊助是高校體育市場運作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對于高校體育的發展和各運動的市場經營有巨大的資金保障作用。
體育場館的租賃與體育競賽、表演及體育培訓是高校體育產業經營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體育產業收入的主要來源。四川高校要改變過去等“米”下鍋的傳統經營模式,積極主動與上級體育部門、文化部門聯系,力爭將一些高水平的體育賽事、文藝表演等引入校園,這既可以豐富校園業余文化生活 ,促進校內精神文明建設,又可以依托完整進行市場籌劃與運作,走商業化道路,獲取廣告費、贊助費與門票費等收入。同時要大力發展高校的體育培訓業,面向社會舉辦各種體育班,為社會提供有償服務,力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三、結束語
高校體育產業化是指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前提下,以產業化為方向,改革高校體制與運行機制,逐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進入市場的全過程。四川高校開發體育產業是學校體育教育深化改革一個的突破口,體育的產業化有利于體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四川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將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全面開發,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加快自身人才培養,走社會化的道路來實現四川高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1]張啟明:新世紀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對策與建議[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9,3
[2]馬 掙:高校體育產業發展研究(綜述)[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4
[3]蔣 玲:社會體育理論與實踐[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7
[5]武 斌:論高校體育產業開發的有利條件及實施途徑[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4
[6]耿力中:體育市場策略與管理[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7]李紅巖 任保國:關于我國高等院校體育產業化的思考[J].體育學刊,2004
[8]張玉芬:對體育院校場館的經營性管理的探討[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1,1
[9]蔣 玲:高校體育市場的策略與管理[J].中處教育科學,2003,12
[10]梁曉龍:對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體育科研,2005,26(1):1~6
[11]鮑明曉:我國體育市場投資前景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0,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