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國民待遇原則是眾多知識產權公約所確認的首要原則,該基本原則的實現,反映了商場現代化進程中國際社會進行利益協調的過程,昭示了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發展變革的走向。
[關鍵詞] 國民待遇 知識產權 國際保護 影響
國民待遇原則是眾多知識產權公約所確認的首要原則。其基本含義是指在知識產權保護中,各締約國之間相互給予平等待遇,使締約國國民與本國國民享受同等待遇。關于締約國國民與本國國民享有同等待遇,并不意味著只能給予其他締約國國民 “等同于”本國國民的待遇。換言之,締約國可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給予其他締約國國民高于本國國民的待遇。國民待遇原則是不同社會經濟制度和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都能接受的一項原則。這一原則既不要求各國法律的一致性,也不要求適用外國法的規定,只是要求每個國家在自己的領土范圍內獨立適用本國法律,不分外國人還是本國人而給予平等保護。
WTO《知識產權協定》第3條規定了國民待遇原則,即每一成員給予其他成員的待遇不得低于本國國民的待遇。根據協定的規定,享受國民待遇的外國國民即其他成員的國民之范圍,應就知識產權的類型不同,分別依《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保護表演者、錄音制品制作者和廣播組織羅馬公約》等規定的資格標準來確定。
在工業產權領域,《巴黎公約》第2、3條規定,在工業產權的保護上,每個締約國必須以法律給予其他締約國國民以本國國民所享受的同等待遇。即使對于非締約國的國民,只要他在任何一個締約國內有法律認可的住所或有實際從事工商業活動的營業所,也應給予其相同于本國國民的待遇。
在著作權領域,《伯爾尼公約》實行的是“雙國籍國民待遇原則”,即無論是作品的“國籍”或是作者的國籍符合規定的,均可按締約國的國民對待。公約第5條規定,締約國應給予以下三種作者的作品以相當于本國國民享受的著作權保護:其他締約國的國民;在任何締約國有長期居所的人;在任何締約國首次發表其作品的人(即使他在任何締約國中均無國籍或長期住所)。
在鄰接權領域,《羅馬公約》對表演者、錄音制品制作者和廣播組織分別作出了規定。表演者獲得國民待遇的條件是:表演發生在另一締約國境內;表演被錄制在根據該公約規定受保護的錄音制品上;表演未固定在錄音制品上,但由根據該公約規定受保護的廣播傳送。錄音制品制作者獲得國民待遇的條件是:錄音制品制作者是另一締約國的國民;聲音的首次固定發生在另一締約國;錄音制品首次在另一締約國出版。廣播組織獲得國民待遇的條件是:廣播組織的總部設在另一締約國,廣播由位于另一締約國發射裝置發射。
在國民待遇原則負載的價值理念中,蘊含著豐富的制度內容,指導著各方面的制度運行。具言之,該基本原則的實現,反映了商場日益現代化進程中,國際社會進行利益協調的過程,昭示了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發展變革的走向。可以說,國民待遇原則對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具有重大影響。
自19世紀下半葉《巴黎公約》與《伯爾尼公約》締結以來,國民待遇原則已為各國立法所普通接受。時至今日,該原則在實際運作中已有諸多變化:一是國民待遇原則的延伸。由于某一締約國的國民在其他締約國享有的權利與在本國享有的權利不盡一致,從而產生權利享有的不平衡。因此國際公約要求各締約國相關立法必須達到公約要求的最低保護標準,其結果是,本國人與外國人所享有的待遇“內外有別”,即對外國作品給予特殊保護以達到國際公約的最低保護要求。例如,我國政府在修改著作權法之前,頒布了《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對外國人的計算機軟件、實用藝術作品等提供高于本國人相關作品更高標準的保護。二是國民待遇原則的限制。這種限制首先來自于互惠原則,即針對締約國之間保護水平的懸殊,實行“利益均衡對等”,在某些方面不適用國民待遇原則。 例如,關于作品延續權的保護,目前僅有法、德、意等少數歐洲國家有明文規定。根據互惠原則,其他國家作品不能享有這一利益。這說明某些情形,知識產權在權利要求國的保護狀態,可能受制于權利起源國的相關規定,從而就使得國民待遇原則受到互惠原則的某種限制。其次是由于保留條款的出現,影響國民待遇原則的適用。在以往的國際公約的締結或加入中,締約國可以對公約規定的某項權利或幾項權利申明保留,這種保留條款實際是對國民待遇原則的一種限制。不過《知識產權協定》取消了這種限制。協定第72條規定,未經其他締約國同意,不得對該協定的任何條款作出保留。其潛在含義是,締約國欲在其國內法就該協定作出保留時,必須征得其他締約國的同意。 三是國民待遇原則的沖突。以特別的立法形式規避國民待遇原則的適用,這種例外規定并非是國際公約的要求,而是某一締約國國內立法的創制。就其實質而言,是相關國家為了回避國際保護義務而采取的實用主義性質的保護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對國民待遇原則的挑戰。例如,一些西方國家鑒于現代傳播技術迅速發展的特殊情況,修改其著作權法或在該法之外創設了一些新權利,最有代表性的當推“公共借閱權”與“復制權”。前者尚未得到國際公約的認可,當然無法適用國民待遇原則;后者雖是國際公約承認的基本權利,但有關國家以公共資金或稅款作為復印補償的方式,這就使得外國作品事實上不能享有國民待遇。
參考文獻:
[1]參見曹新明:《試析國際著作權公約中的國民待遇原則》.載《法商研究》,1995年第1期
[2]參見吳漢東等著:《知識產權基本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頁
[3]1919See S.M.Stewart, International Copyrights And Neighboring Rights, Butternorth And Copublishers Ltd.,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