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最近,我們運用隨機前沿方法,對中國銀行業的效率進行實證分析,并對兩類效率的排序進行了綜合比較。通過對各家銀行收入效率和成本效率的排序,來考察中國商業銀行在市場化發展的過程中效率的變化情況,以及相互之間的差異。文章篇幅關系,在此只將一般方法和結果列出,有興趣的同行可以共同探討。
[關鍵詞] 收入效率 生產函數 排序
在經濟理論中,將效率表述為投入與產出或者成本與收益之間的關系。銀行效率,指的是銀行在經營活動中投入與產出或成本與收益之間的對比關系。具體而言,銀行效率是銀行對其所擁有資源的合理配置與運用,是銀行運營與發展能力的一個綜合評價。
商業銀行效率的研究主要以研究微觀角度的銀行效率為主,規范的效率研究主要是從規模效率、范圍效率和X效率三個角度進行。
銀行的規模效率是指在經營范圍不變的情況下,銀行由于融資規模的擴大,單位融資成本下降而產生的效率。
銀行的范圍效率是指,銀行隨著經營品種的增減(或業務領域的張縮)所引起的邊際收益提高或邊際費用下降的程度。
X效率指的是除規模效率和范圍效率之外的所有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的總合,后這一概念被用來研究銀行效率。具體而言,銀行的X效率是指銀行在一定生產狀態下,在投入一定的時候獲得最大產出的能力或者是在產出水平既定的情況下使成本控制在最小狀態的能力。本文正是從X效率角度,來研究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問題。
對于銀行X效率的研究,可以從收入、成本、利潤三個角度進行。銀行的收入效率,是評估在環境相同、所付出成本相同的情況下,一家銀行的產出量接近最佳運營銀行產出量的程度。收入效率采用生產函數形式來測算生產前沿,從而考察銀行的X效率。銀行的成本效率則是評估在環境相同、需要得到同樣產出的前提下,一家銀行所付出的成本接近最佳運營銀行所付出成本的程度。成本效率采用成本函數測算成本前沿,以此考察銀行的X效率。
考慮到現階段中國銀行業無效率因素的廣泛存在,本文采用了隨機前沿法(SFA)來研究我國商業銀行的X效率。在這個方法中,模型先設定了銀行的生產函數形式,并對隨機誤差項和非效率項的分布進行了假定。
隨機前沿法可以從生產函數、成本函數和利潤函數三個角度來測算銀行X效率,其中由于計算軟件的因素,從利潤角度進行的研究比較少。這個函數的創新的部分在于認為生產函數中包含一個誤差項,這個誤差項分為兩個部分。一個用來測量隨機因素,另一個用來測量技術非效率。這個模型理論上可以表述為以下形式:
生產函數: ,
除了一些符號上的變化,成本前沿的表示方法和生產前沿的方法基本相同。
運用Coelli設計的Frontier Version4.1軟件對模型進行計算,得出各家銀行每年的生產效率值。軟件在估計出前沿生產函數參數后,找出運營狀態最好的銀行的組合即為效率前沿銀行,設其效率值為100%,然后以樣本中其他銀行與效率前沿銀行作比較,得出一組效率值。這組數值分別對應了各銀行每年的效率值。各銀行為1998年~2005年數據。
簡單結論
(1)不論從收入效率角度或成本效率角度考慮,研究樣本中處于效率前沿的都是一個前沿銀行的集合而不是某一家銀行。因為軟件在給出結果時,沒有哪一家銀行收入效率或成本效率的值為1。
(2)不論是收入效率或者成本效率,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排序總體而言都優于國有商業銀行。其中,從收入效率角度考察,排名前3位的均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國有商業銀行中的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分別排在第4位、第5位和第7位,中國農業銀行更是僅排在第10位;從成本效率考察,成本效率排名在前9位的都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國有商業銀行排名最高的中國銀行,也僅僅只排在第10位,中國農業銀行更是排在了最后一位。
(3)就總體而言,國有商業銀行的收入效率排名高于其自身的成本效率排名,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收入效率排名則普遍低于自身的成本效率排名。
(4)股份制商業銀行中的上市銀行的收入效率排名比較分散,既有處于第一梯隊的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也有處于第二梯隊的中國民生銀行和(福建)興業銀行,以及處于第三梯隊的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和華夏銀行;而從成本效率角度考慮,上市銀行的效率排名都較為靠前,均處于第一梯隊或第二梯隊,排名最靠后的(福建)興業銀行也仍然處于第7位。
參考文獻:
[1]趙 旭 周軍民:商業銀行效率的國際比較研究.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經濟管理版,2001,(15):40~45
[2]張健華:我國商業銀行的X效率分析.金融研究,2003,(6):46-57
[3]Coelli T. A Guide to FRONTIER Version 4.1: A computer Program for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vity and Cost Function Estimation.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Centre for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 Working Paper,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