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快速發展的同時是區域之間經濟差距的逐步擴大和貨幣政策效力不明顯,國內學術界在借鑒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此進行了一定的研究。迄今為止,相關研究主要是對國外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理論的介紹和結合我國國情的經驗檢驗。早期主要以國外理論的推介為主。近年來,開始較多地關注我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經驗檢驗和形成機制。但總體而言,目前國內學術界關于貨幣政策區域效應問題的研究尚處在相對初級階段。
一、理論和實證研究綜述
從現有文獻來看,商世文(1994)較早地介紹了西方貨幣政策非均衡效應研究的發展狀況,但他并沒有對中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進行研究。不過,他的介紹性工作卻拉開了國內研究貨幣政策非對稱效應的序幕。鑒于1998年我國治理通貨緊縮的貨幣政策實際效果與預定目標之間的差距較大,謝平(2000)開始從貨幣政策非對稱效應的視角來分析應對通貨緊縮的弱效應。隨后,黃先開和鄧述慧(2000)利用1980年到1997年的季度數據,在借鑒Cover的模型基礎上,采用兩步OLS方法對中國是否存在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以及預期到貨幣政策沖擊對產出有無影響做了實證分析,他發現貨幣政策對產出存在影響,貨幣政策是非中性的,提出了最優貨幣供應規則應該采用“相機抉擇”的原則。馮春平(2002) 采用含有貨幣供給、產出、價格三個方程模型進行實證檢驗,結果支持了黃先開和鄧述慧(2000)的發現,即正向貨幣沖擊總體上對產出的影響強于負向沖擊對產出的影響,但不對稱性現象并不顯著。陸軍和舒元同樣是在借鑒Cover提出的模型的基礎上,利用我國的數據對我國的貨幣政策進行檢驗后得出了與黃先開和鄧述慧(2000)的相反結論。劉金全(2002)利用中國1990年~2001年的月度數據對中國貨幣政策非對稱效應進行了檢驗。他采用貨幣供給增長和利率變量兩種指標,應用H-P濾波的方法獲得正負貨幣沖擊函數,實證研究發現的結論與陸軍和舒元的結論相似。趙進文和閔捷(2005)借鑒平滑移動回歸方法,采用了STR模型和LM統計量對中國貨幣政策非對稱效應進行了實證檢驗,發現無論是以貨幣供應量還是以利率作為中介目標中國的貨幣政策都有明顯的區域效應,并指出市場經濟的不完善、行政干預等因素是導致非對稱性的原因。丁文麗(2005)結合中國體制轉軌的特殊國情從制度變遷、經濟二元結構等角度從理論上對中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進行分析,并采取基于菲利普斯一羅利坦的動態分布滯后模型,協整關系檢驗和因果關系檢驗表明我國各區域之間的信貸供給量與經濟增長、物價穩定之間的影響關系確實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差異,從而證實了中國貨幣政策存在區域效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貨幣政策區域差別化的主張。宋旺和鐘正生(2006)將蒙代爾的最優貨幣區理論運用于中國,指出我國并不滿足最優貨幣區標準,利用VAR模型和IRF實證證實我國貨幣政策存在顯著的區域效應,從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角度分析得出信貸渠道和利率渠道是導致我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主要原因,提出推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縮小東中西區域經濟差異,順暢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建議。
張晶(2006)通過兩地區的簡約化模型對1978年~2004年間我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在東部和中西部兩個樣本地區的作用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我國貨幣政策確實存在區域不對稱效應,特別是貨幣政策,具有明顯的區域影響差異。盧盛榮(2007)對地區短期總供給曲線存在的可能性進行了理論解釋,應用卡爾曼濾波方法估算了我國各地區的產出缺口,然后運用ARMA模型說明預期通貨膨脹率形成機制,最后以通貨膨脹率與其預期之差、外部需求沖擊等作為解釋變量對產出缺口進行回歸,結果發現我國東部地區的短期總供給曲線較中西部地區的短期總供給曲線更平坦,因而東部地區貨幣政策效應要強于中西部地區。曹永琴、李澤祥(2007)使用固定效應變系數模型估計了八大地區的貨幣政策敏感系數,并用結構向量自回歸(SVAR)模型和結構方差分解法從實證的層面論證了中國貨幣政策效應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指出其原因主要在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差異,為此提出建立充分反映區域經濟特點的貨幣政策體系。楊曉,楊開忠(2007)從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分析了東、中、西三大經濟區對貨幣政策敏感性依次遞減的特點。
曹小衡,張敬庭,劉雪燕(2008)把總供給、總需求和非對稱性結合起來,在彈性價格假設下建構了一個AS- AD模型,然后使用LST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分析了貨幣政策效果的非對稱性,分析結果表明目前中國宏觀經濟的均衡點處于總供給線拐點之前,是一種非充分就業下的均衡,單純使用緊縮性貨幣政策治理通貨膨脹不會有很顯著的效果。石華軍,凌智勇,鄭貴華 等(2008)利用VAR模型和IRF檢驗證實我國貨幣政策存在顯著的區域效應,分析得出信貸渠道、利率渠道是我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主要原因,匯率渠道貨幣政策傳導影響較弱。戴金平,金永軍,劉斌(2008)通過對在單一約束的商業銀行利潤函數中植入監管當局懲罰函數的靜態理論模型的分析得出了監管當局以提高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監管行為不僅有效地影響了商業銀行的信貸行為和風險意識,而切強化了“逆風向行事”的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效應的結論,對我國1998年以來經歷的兩次經濟波動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了1998年以來,監管當局對商業銀行以降低壞賬率、提高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監管行為強化了我國貨幣政策非對稱效應的結論。盧盛榮、李文溥(2009)通過OLS法及Markov-Switching 模型對貨幣政策區域效應存在的的雙重非對稱性進行實證研究,發現中國的貨幣政策不僅存在方向上的非對稱性,而且存在區域間的效應非對稱。在中國,中西部對擴張政策反應彈性小于緊縮政策反應效應,東部地區對緊縮政策的反應效應小于擴張政策的反應效應。
二、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產生的機制分析和治理策略
對于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產生機制,國內的學者主要從三個視角來研究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產生機制和治理策略:一是貨幣傳導機制差異性是導致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原因,劉玄、王劍(2006)認為東部地區貨幣政策傳導速度和深度上都優于西部地區,東部地區的絕大部分省市對貨幣政策表現出高度的敏感性,而中西部地區部分省市的反應則相對遲鈍,金融發展水平、企業規模和產權性質、開放程度等地區差異是導致貨幣政策傳導存在地區差異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策略;李雅麗(2007)基于信貸渠道視角對我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問題研究后發現我國地區之間的經濟金融差異和統一貨幣政策產生的區域效應這兩種現象互為因果、相互促進。只有提高貨幣政策決策的科學性和靈活性,并向欠發達地區實行財政政策和政策性金融傾斜,同時加強欠發達地區的金融生態建設,才能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二是從區域金融結構和地區特質角度來論證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產生機制,胡振華、胡緒紅(2007)研究后發現金融結構的差異可能是促使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原因,并提出治理對策;三是主要從信貸周期、經濟周期與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關系進行分析,指出產生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條件。彭方平,吳強,展凱探討了信貸周期與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關系,提出了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同時,應配以必要的信貸控制策略,同時實施多種手段進行調控。盧盛榮、李文博(2009)對中國雙向“非對稱性”即區域非對稱性和經濟周期非對稱性進行研究后發現,中國不僅存在貨幣政策區域效應還存在經濟周期中的貨幣政策區域效應;四是以理論為基礎構建中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分析框架和實證檢驗。蔣益民,陳璋(2008)以貨幣經濟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為切入點,構建了生產力不平衡條件下的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分析框架,并結合中國社會生產力不平衡結構的特點,運用SVAR模型的實證檢驗了我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存在性,提出了在中國運用結構貨幣政策的必要性。
三、不足
國內研究的成果的不足之處在于:一是一些學者直接借鑒國外的理論或者模型,缺乏對我國轉型期貨幣政策的特征或者經濟運行的宏觀環境具體分析,導致理論和實際脫節,不能較好的說明問題;二是上述研究多是僅從影響和決定中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單個或者幾個因素出發進行研究,而未能建立一個全面的理論分析框架,這樣就不能全面地、系統地反映出中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真實形成機制;三是多數研究未能充分考慮到市場之外的政府管理體制或者競爭機制對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影響,個別研究對此盡管有所提及,但是未能深入論述,而現實中,中國還處于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期,政府之間的博弈依然影響著金融資源的配置,進而影響著貨幣政策的效力,因此,在進行中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研究時,研究者應當充分考慮轉型期的政府行為。
參考文獻:
[1]謝 平:新世界中國貨幣政策的挑戰[J].金融研究,2000,(1):1~10
[2]黃先開 鄧述慧:貨幣政策中性與非中性的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00,3 (2):34~40
[3]馮春平:正負貨幣沖擊影響的不對稱性研究[J].經濟科學,2002,(3):42~49
[4]陸 軍 舒 元:貨幣政策無效性命題在中國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2,(3):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