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農村信息化工程,是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分重要的載體,全力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做好農村信息技術服務,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全面達小康,建設新農村”的重要目標之一。近年來,我國在建立農業標準化產業服務體系方面,不斷加大投入,著力提升技術層次、裝備水平和服務手段,建立起了農業地方標準信息庫,新建了功能比較齊全的農村綜合信息平臺,方便快捷地實現農村電子政務、鄉鎮政府上網、信息發布查詢等信息化功能,拓寬了農村信息化交流渠道,為農村管理和增產增收提供了信息化服務手段,建國60年以來,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起步階段
20世紀70年代以信息技術開始進入農業領域為特征,標志著我國農業信息化進入起步階段。1979年我國引進農口第一臺大型計算機-Felix C-512,主要用于農業科學計算、數學規劃模型和統計分析等。1981年建立第一個計算機農業應用研究機構-中國農業科學院計算中心。1987年農業部成立信息中心,開始重視和推進計算機技術在農業和農村統計工作中的應用。
二、成長階段
20世紀80年代末,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在農業領域的逐步推開為特征,標志著我國農業信息化進入發育階段。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勢發展,1992年農業部制定了《農村經濟信息體系建設方案》,成立了農村經濟信息體系領導小組,加強信息體系建設和信息服務工作的統籌協調與規劃指導,農業信息工作被提到重要日程。1994年成立主管信息工作的市場信息司,隨后各省(區市)農業部門相繼成立了對口的信息工作機構。1996年中國農業信息網建成開通,并為省、地農業部門和600多個農業基點調查縣配備了計算機,實現了統計數據的計算機處理。1996年第一次全國農業信息工作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我國農業信息化開始進入政府推進、有序發展的新時期。
三、發展階段
新世紀以來,以互聯網技術、數字化技術等高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注重農業信息服務為特征,標志著我國農業信息化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01年農業部啟動了《“十五”農村市場信息服務行動計劃》,全面推進農村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2003年建立了以“經濟信息發布日歷”為主的信息發布工作制度。2006年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意見》和《“十一五”時期全國農業信息體系建設規劃》。2007年出臺了《全國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總體框架(2007年~2015年)》,全面部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思路。此外,金農工程、“三電合一”工程、“農村信息化示范”工程等重大項目的建設,成為全面快速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支撐。
目前,全國發達省份寬帶網絡已經覆蓋到鄉鎮一級,已建成了遍布城鄉的光纖通信網、數字數據通信網等基礎通信網絡,建成村級寬帶接入網點,實現了行政村“村村通寬帶”。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初具規模,建立了農產品市場價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農村政策、農業氣象等主要農業數據庫,基本形成了以市級平臺為龍頭,市、縣網絡為骨干,貫通鄉鎮、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部分村、戶的信息網絡體系。有些地區還建成移動營銷服務網絡,各縣(市)區建立了覆蓋農產品開發、市場培育、資源利用等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信息服務體系逐步健全與完善,信息技術在農業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許多村委會、鎮村企業和經濟合作組織通過互聯網從事經營活動,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農村管理和社會服務領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根據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現狀和信息化水平,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要求,我們應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手段,扎實開展示范項目和各項基礎建設,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推動農村信息化各項指標達到更高水平。
1.加強和完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城鄉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的原則。根據農村信息化建設需求,繼續加大兩個平臺(農村信息服務平臺、農村網絡視訊平臺)建設,完善兩大平臺系統功能和應用內容,實現視頻點播、音頻、圖片等多種形式的互動;繼續推進“光進銅退”工程,新建村級寬帶接入網點,實現100%的行政村“村村通寬帶”;繼續增加寬帶網絡的出口帶寬,提高網絡的運行速率;繼續開發完善“全球眼”安防系統,在創建平安農村、和諧農村中發揮信息技術的巨大優勢和作用。同時做好農村移動通信網絡覆蓋、客戶服務、渠道延伸等工作,進一步提升網絡質量,提升農村地區的覆蓋率。繼續完善鎮鎮有店工程,提升客戶服務及營銷能力,開展惠農、助農系列活動,從產品、手機等方面加大惠農力度,逐步提高農村移動電話占有率。
2.推廣應用農村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是信息產業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工作。立足農村生產生活實際,以讓農民方便快捷地接收、應用到實用信息為出發點,充分發揮網絡技術和平臺優勢,構建聲訊平臺、互聯網平臺、網絡視訊平臺及移動網絡平臺為支撐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立統一的對外門戶網站,加強信息技術的普及推廣。積極推廣適應農村特點、方便農民使用的各類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大力開發具有農村市場特色,適合于廣大農村使用的信息產品,豐富號碼百事通、聲訊電話中的涉農信息,提高信息獲取的便捷程度和信息內容的實用性。利用電話彩鈴技術,打造行政村、鎮的“有聲名片”;利用電話聲訊技術和短信定制,查詢、發送各類涉農信息;利用網絡視訊技術開展遠程教育、遠程培訓、遠程會議、遠程醫療等應用;利用互聯網鏡像、鏈接技術,整合各部門的涉農信息資源,匯聚到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門戶網站;建設 “農信通”業務平臺,為廣大從事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三農”政策、農業科技、市場供求、農業氣象等實用信息服務。
3.拓展農村信息服務領域。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健全信息服務隊伍,完善工作程序,嚴格工作制度。以體系建設為基礎,推進農民上網和農業信息網站建設,完善服務功能,拓寬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平。建設農業信息支持系統,設立全省統一的對外門戶網站,面向農村基層組織、涉農部門和企業、種養殖專業戶等提供農村政策法規、用工信息、財稅信息、農科知識、災情預警信息、農產品市場價格等具有較強針對性的農村經濟生活信息,為農村、農業和農民提高生產水平、提高生活質量提供實用信息服務。面向“三農”生產、經營、投資、銷售領域開展咨詢服務。重點解決制約農村信息服務的三大瓶頸:一是信息進村入戶,要開發和應用貼近農民需求的信息系統和信息終端,利用公共網絡和各種專網,通過恰當的接入方式,使信息進村入戶;二是信息內容,要開發、整合和利用涉農信息資源,特別是本地化信息,充分依靠涉農部門,以保證信息內容的準確及時;三是長效機制,形成市場化運作機制,以農民普遍能夠接受的價格和方式提供信息服務。
4.加強農村信息化教育培訓。人才培訓是推進農村信息化的重要抓手,信息化人才的短缺是制約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瓶頸。應著力從三個方面抓好農村信息化培訓工作。一是抓好領導干部培訓,讓農村信息化切實成為“一把手”工程,幫助其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是抓好信息技術骨干培訓,加快提高農村信息化應用水平;三是抓好種養殖大戶、農村經紀人等培訓,發揮致富能手在農村的示范帶動作用。各級信息化主管部門應充分利用現有基礎和條件,建立和健全面向“三農”的信息化培訓基地,利用遠程教育網絡、各類信息服務站點、“信息大篷車”等多種方式,面向廣大農民培訓、普及信息化應用。
5.重點實施農村信息化工程建設。信息產業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嶄新的工程,無論在工作內涵還是工作方式上,都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為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今后一個時期,重點實施農村信息工程建設:(1)寬帶進村入戶工程。加快改造和完善農村現有的信息基礎設施,基本實現“村村通寬帶、家家能上網”的目標,著力提高農村寬帶入戶率。(2)低成本終端研發工程。發揮國家和省相關政策的綜合引導作用,鼓勵電子信息產品制造企業、軟件企業、系統集成企業等著眼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需要,向農村提供低成本的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3)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在每個縣(市)區分別培植一個農業生產重點應用農產品流通重點應用工程,促進農村用戶與各類IT企業有效合作,發揮示范帶動作用,讓更多的農民學會應用信息技術。(4)信息技術培訓工程。加大信息化技能培訓力度,擴大農村基層干部、信息技術骨干和專、兼職農村信息員的培訓面。(5)農村鎮級電子政務網絡整合試點工程。選擇一些有條件的鄉鎮和系統集成企業,按照電子政務建設的做法,積極探索利用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平臺等多種網絡資源,構建統一的鎮級電子政務網絡和農村信息化體驗站。提供特色應用服務,讓農民真正體驗信息文明的福利。培養農村信息技術應用典型。以種養殖大戶為主體,鼓勵幫助農民和企業,充分利用現有遠程教育平臺,學習現代種養技術,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推廣農民學電腦、學上網“致富工程”,通過舉辦農民家庭上網大賽等有效形式,實現“父母教子女、子女幫父母”的家庭互動,充分調動農民家庭學習、應用信息技術的熱情,培養農村信息化人才。
6.建立考核責任制。要將農村信息化建設列入農村經濟目標考核體系,制定目標考核管理辦法,強化目標責任,加強督促檢查,確保農村信息化建設目標得以落實。對工作抓得緊,成效明顯的,給予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到位、進展慢、成效不明顯的給予通報批評,把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任務真正落到實處,確保信息化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強有力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