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廣西民族大學“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下投資與服務貿易法律制度的構建與協調”重點課題(2007zd17)
[摘 要] 中國和東盟國家在推動投資自由化的進程中,如何重新審視國家經濟主權,并協調解決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中國和東盟國家在建設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投資自由化的發展,豐富了中國和東盟國家行使經濟主權的方式和途徑。
[關鍵詞] 投資自由化 直接投資 經濟主權
一、中國-東盟區域內直接投資的現狀
中國與東盟國家地理位置臨近,發展投資合作關系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我國開放資本市場的時間相對較晚,真正允許外國資本進入我國是從1978年中國政府決定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時開始的。新加坡是東盟區域中較早開放本國資本市場,并且鼓勵本國投資者走向海外的東盟國家之一。“戰后新加坡的工業化一直是依靠引進外資來推行的,為此新加坡政府歷來實施積極歡迎外資投資的政策。”大部分東盟國家在獲得獨立后根據各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先后開放本國市場,積極吸收外國資本發展本國經濟。
中國與東盟的經貿有明顯的互補性,這是雙方進一步擴大相互投資的重要基礎。東盟國家在橡膠、礦產品、漁業產品等方面具有優勢,中國在機電設備、精密儀器、家電等領域具有優勢技術,雙方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互補項目開展投資活動。新加坡和泰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對中國投資,但大量東盟國家的資本進入中國市場是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開始的;中國資本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開始進入東盟國家。東盟國家中,對中國累計投資最多的是新加坡,其次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泰國,投資較少的是越南、緬甸、柬埔寨、文萊和老撾。中國對東盟地區投資最多的國家是泰國,其次是柬埔寨、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越南和緬甸,投資較少的是馬來西亞、老撾、菲律賓和文萊。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存在投資數額上的不平衡,總體數額差距較大。截至2007年底,東盟國家在我國的累計投資數額為453.13億美元,我國在東盟國家的累計投資數額為25.64億美元。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步伐的加快,以及一系列區域貿易條約的簽訂,區域內的資本流向正在悄悄發生變化。近年來東盟國家的企業繼續加快在中國的投資步伐,加大了對中國的投資力度;同時,中國投資者在中國政府鼓勵本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指引下,把投資目光轉向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東盟近鄰,特別是周邊的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等東盟新成員國。
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其他領域的經貿合作也不斷擴展,如東盟國家是我國承包勞務合作的重要伙伴,雙邊農業合作力度加大,科技交流迅速發展,貨幣互換網絡正在建立,“電子東盟”項目業已啟動。中國與東盟國家經貿關系日益密切,為進一步促進區域內國家間的相互投資奠定了基礎。
二、投資自由化背景下的國家經濟主權
國際法學界公認現代意義上的國家主權一詞被系統論述始于16世紀,當時法國哲學家讓·不丹(J.Bodin)在《論共和國》中詳細陳述了主權的基本理論。后來經過霍布斯、格老秀斯等學者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到19世紀末國家主權已經被國際社會作為開展國家間政治、軍事、外交等活動的理論基礎和一項基本原則。此后,國際社會就國家主權的基本內容達成共識:國家主權是國家對內的最高權和對外的獨立權。這一時期國際社會討論的國家主權主要是指政治主權,主權概念進入到國際經濟領域始于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二戰結束以后,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取得了獨立和平等的法律地位,但他們清醒地認識到,僅有政治上的獨立和平等是不夠的,只有保證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取得獨立,才能真正實現政治上的獨立和平等。后來,經過第三世界長期的不懈努力和斗爭,經濟主權已經被國際社會所普遍接受和認可,并被聯合國、WTO等國際組織確定為一項國際經濟活動的基本原則。在投資領域,國家經濟主權表現為:各國有權對其境內的外國資本實行管轄和管理;有權根據本國的經濟發展實際制定有關約束外商投資行為的法律、條例和規章制度。
三、中國、東盟國家的國家經濟主權觀念
國際社會普遍承認國家經濟主權的存在,但在經濟主權具體內容上存在分歧。這種分歧主要表現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就經濟主權可否進行限制的長期爭論。發達國家認為國家的經濟主權應當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主張有限主權,強調主權的相對性,發展中國家認為國家的經濟主權不應受到他國的限制,主張絕對主權,強調主權的排他性。投資全球化的發展,把不同的東道國和來自于世界不同國家的投資者以及投資者母國緊密相連。而投資國際化的發展對存在差異的不同的東道國國內法律提出了挑戰,東道國為了更好地參與國際投資,就要遵守國際社會的共同投資規則,并要修改其國內投資規則與國際投資規則不相符的部分,以便使其國內投資法律制度與國際投資法律制度保持一致。接受國際投資法律規則的直接后果使參與國家的經濟主權受到限制。因此,在承認國家的經濟主權絕對主體性地位的基礎上,應當接受經濟主權行使范圍的相對性,表現在投資領域中,就是承認國家掌控對外資管轄權的主體資格是絕對的,只是要求國家在外資管轄權的范圍和方式上需要從本國經濟利益角度出發與國際社會相協調。
受到上述思潮的影響,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和東盟國家理智地、實時地發展自己的所持有的國家經濟主權觀念:第一中國和東盟國家轉變對待外資的態度,結合本國實際情況,鼓勵和促進國際資本在本國展開活動,放寬對外資的管理制度。第二中國和東盟國家制定、修改外商投資法律制度,積極參與和制定相關的國際投資條約,盡量減少和避免和國際投資規則的矛盾和沖突,改善本國外商投資的法制環境,不斷提高給予外國投資者的待遇標準。第三中國和東盟國家在承認國家的經濟主權絕對主體性地位的基礎上,逐步接受了其經濟主權行使范圍具有相對性的事實。
四、中國和東盟國家的實踐
近年來中國、東盟國家通過制定、修改國內法律,制定和接受雙邊、多邊投資協議等方式,豐富和發展了本國在外商投資方面的國家主權行使的方式和內容,促進了本國投資法制的發展和完善,主要表現為:
1.通過條約重申國家經濟主權應受尊重的基本立場。由于特定的歷史發展經歷,中國和東盟國家對經濟主權問題持有共同的立場:都強調國家主權應當得到充分的認可和尊重;反對發達國家通過資本控制等手段損害東道國經濟利益;反對外國資本勢力,凌駕于東道國政府之上,為所欲為,干涉東道國的內政,嚴重侵犯東道國的政治主權。中國和東盟國家在積極開放本國資本市場的同時,一直堅持對國家經濟主權予以尊重的基本立場。
近三十年來,東盟各國加強了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地區安全等多領域的合作,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合作機制,以實際行動發展和完善了東盟各國所奉行的充分尊重國家主權的價值觀。1994年5月,在馬尼拉召開的東南亞11國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東盟國家簽署了《東南亞十國關于建立東南亞共同體設想的聲明》,在東南亞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建立一個包括東南亞十一個國家在內的“東南亞共同體”的設想。2003年10月7日,第九次東盟首腦會議通過了《巴厘第二協約》,強調了尊重國家主權,各國有權采取獨立的經濟發展政策;遵守《聯合國憲章》和其他國際法以及東盟所確立的尊重國家主權、互不干涉內政、以協調一致為基礎的決策等原則。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金邊召開的東盟和中國“10+1”領導人會議上,中國總理朱镕基和各國領導人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協議強調尊重各締約方國家經濟主權是開展區域內國家經貿交流和發展的基礎。2003年10月8日,中國與東盟10國在巴厘島簽署文件,宣布中國正式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從而使中國成為東南亞地區以外第一個加入該條約的大國,中國的加入,對東南亞局勢的穩定與安全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也對世界新的政治經濟格局的形成起著重大影響。此后,在充分尊重國家主權價值觀的指導下,中國和東盟各國也注重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經濟領域的合作與協調,并產生了一些重要文件和形成了一定的機制。 2004年11月和2007年1月,中國與東盟各國領導人分別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中國-東盟關于爭端解決機制的協議》和《服務貿易協議》,三個文件中進一步貫徹和落實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所確定的開展經濟交流活動應當充分尊重國家經濟主權的原則,為中國和東盟各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靈活采取登記制度或者審核制度和登記制度相結合的外資準入制度,放寬外資進入東道國市場方面的管轄,逐步改變投資準入環節的嚴格審核制度,為外資進入東道國創造便利條件。
3.通過簽訂雙邊、區域性條約以及多邊條約來限制和約束東道國政府對外資的不合理限制。中國、東盟國家通過簽訂條約等方式明確東道國在外資市場準入方面承擔的最低義務,在投資方面盡力避免附加額外條件,如業績要求、外匯平衡等,以擴展外國直接投資進入東道國領域的機會。
4.通過國內立法明確政治風險的范圍,以減少外國投資者因東道國政府政策、外匯、違約等政治行為而遭受損失。中國和東盟國家近年來通過立法嚴格限制東道國對外國資本的征收或國有化的條件,建立完善的補償體系,加大對外資的保護力度,增強外資在東道國的安全感。
5.豐富和發展國家行使經濟主權的方式。在協調國家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尋求經濟主權實施方式的多樣化是中國和東盟國家維護本國經濟主權利益的最好選擇。投資自由化的發展趨勢,勢必影響傳統國家經濟主權的行使方式。在國際投資產生之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就經濟主權的行使展開了長時間的博弈。博弈的結果日趨明朗:經濟主權被弱化和行使方式多樣化。其主要動因是國家間經濟交往的需要,其目的是約束國家對外資的管轄權,其主要表現方式有:第一投資者母國通過單邊立法約束東道國國家經濟主權的行使。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資本母國通過建立海外投資保險制度,應對包括東道國對外資實施國有化在內的等政治風險,以保護海外投資者的利益。第二投資者母國和東道國通過簽訂雙邊、多邊條約來協調東道國部分經濟主權的行使。中國、東盟國家通過簽訂條約等方式明確東道國在外資市場準入方面承擔的最低義務,消除專門針對外國投資者的限制性措施,以擴展外國直接投資進入東道國領域的機會。第三是利用國際組織行使部分經濟主權。國際組織在處理涉及全球性、區域性、多邊以及雙邊經濟法律關系事務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國家愿意把國際經濟法律糾紛或紛爭提交給國際組織來解決。國際組織在其章程中明確規定了各成員方在享受相應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一定的義務和責任。從國際組織的成立到國家加入國家組織,都體現了國家對國際組織權力和職能的認可,表達了讓渡其部分國家權力給國際組織并接受其限制的意愿。讓渡主權不是放棄主權,而是共享主權。經濟全球化使國家經濟主權中對抗的因素相對減弱。經濟貿易的依存、依賴的加深,相互間的協調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原本由一國所獨有的經濟權利,由于利益共享,依存的需要,日益成為國際社會共同擁有的權力,各國間經濟活動越來越多地遵循共同議定的國際慣例和國際條款來運作,當今世界各國都是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經濟主權的共享是讓與的前提,讓與以對等為基礎,沒有共享也就不會有讓與。從這個意義上看,國際組織是國家行使其經濟主權的另外一種方式和途徑,中國和東盟國家在資本自由化的過程中,應當合理利用國際組織有關的投資國際規則,完善國內立法,依法實施對外資的監督和管理,以維護國家經濟主權利益。
6.投資爭端解決途徑多樣化。東道國一方面鼓勵投資者盡可能在東道國境內尋求有效的爭端解決途徑,同時也允許投資者選擇有關國際組織解決其對投資爭端,有條件地承認國家組織對外資投資爭端的管轄權。
參考文獻:
[1]汪幕恒:東盟國家外資投資發展趨勢與外資投資政策演變[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79
[2]周忠海:國際法述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47
[3]陳 安:國際經濟法(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59~83
[4]徐 泉:國際投資自由化進程中的排斥與吸引博弈關系法辨——以韓國為例[J].河北法學,2007,(3)47
[5]古小松:中國-東盟知識讀本[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