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受上海海事大學科研基金項目資助,項目號:2009146
[摘 要] 從事商務翻譯除了要具備商務專業知識外,還必須掌握翻譯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商務翻譯實踐中,譯者往往受源文概念意義的影響而造成翻譯中的語義錯誤。運用認知框架理論可以較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詞語所屬的具體框架決定詞語的具體語義,通過分析框架成份即可識解詞語的具體語義,從而避免誤譯。
[關鍵詞] 商務翻譯 語義錯誤 認知框架理論 識解
一、引言
當今世界,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日益頻繁。商務翻譯在對外商務交流中起著不可或缺的橋梁作用。商務翻譯的好壞、正確與否往往影響到公司乃至國家之間的貿易關系,甚至會決定雙方商務活動的成敗。
商務翻譯具有與普通翻譯不同的特點,如文體正式、用詞嚴謹、專業術語特色鮮明等。當前有關商務翻譯的書籍及對商務翻譯的討論一般多集中在商務英語的專業詞匯翻譯上,如馬會娟認為:“如果沒有專門知識,有時即使每個單詞都認識,也不能保證翻譯準確無誤?!钡拇_,如果不懂專業知識,想做好商務翻譯是不可能的。但是,只靠專業知識,同樣不能做好商務翻譯。商務翻譯作為翻譯學科的一個分支,同樣具有翻譯自身獨特的特點。那種認為只要掌握了商務知識就可以做好商務翻譯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我們認為,商務翻譯應該是在掌握商務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再結合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才能完成。
實踐中我們發現,商務翻譯中譯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語義翻譯錯誤。商務翻譯涉及的因素較多,單靠語言分析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對語義的理解除了具備語言知識外,還有賴于譯者的認知知識。只具備語言知識和專業知識不足以完成商務翻譯。此外,對語義的理解還應該“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up-bottom)相結合,任何單方面的處理都是不全面的。林克難曾引用基拉里(Kiraly)指出:“翻譯既是看得見的社會交際活動,又是一種隱蔽進行的認知活動?!闭_理解和表達語義應是商務翻譯的重點。“語言交際中, 僅用抽象的詞典語義是無法完成言語理解的, 受話者必須通過自身的語義框架(semantic frame)來理解言語。供理解言語的語義框架就是一組豐富的百科知識?!?認知框架理論可以為我們正確識解商務翻譯中的語義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二、認知框架理論與商務翻譯的語義識解
傳達意義是商務翻譯的首要功能,語言的意義不是在于語言本身,而是在于由許多認知活動構成的框架(frame) 之中?!白匀徽Z言中的意義是一種信息結構,編碼于人類的心智之中?!蔽覀兪峭ㄟ^激活大腦相關認知域、知識框架,再經過整合(integration)而獲得意義的。
在人類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認知和文化模式建構起來的概念,依附于語言符號而使其成為意義,這是人對經驗概念化的結果。一個詞標識一個概念,同時激活了一個框架;框架是這個詞概念所預設的知識體系,具有邏輯結構層次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擴張;框架里的知識要素與激活框架的這個詞概念之間關系密切,知識要素之間也可能具有某種聯系。Fillmore最著名的框架釋例是“商業交易框架”(commercial event frame)。該框架由買方、商品、錢和賣方等角色組成。在選取不同的視角時則選用不同的動詞。視角依賴于凸顯(salience)原則。動詞buy 凸顯“買方”關于“商品”的行為,此時“賣方”和“錢”是背景;動詞sell則相反。動詞pay則凸顯買方、錢、賣方之間的關系,以“商品”為背景。根據這樣的概念,我們可以對一系列詞語的意義、用法及語法結構進行對比描寫。因此,人們利用“框架”表達這種結構化的認知,而場景正是在這樣的結構中所呈現或所記憶的。框架理論從認知的角度出發,研究人類如何通過詞語的意義,在大腦中搜索相關的概念框架,激活與這個框架緊密相關的成分。在此過程中,框架理論把語義的產生看作是對框架成分的填充。
認知框架理論主張從理解者的內部即心理認知過程來探索語言在概念框架中的形成和理解,這與主張從理解者的外部環境去研究語言意義的產生和闡釋的語境理論是迥然不同的,前者對語義的形成更具解釋力。認知框架對詞語、單句, 甚至語篇都具有表述能力。
1.詞匯語義
交際過程中,我們所經歷的各種事件首先在大腦中形成情景框架,然后以事件模型的形式成為結構化的背景知識,并且隨著交際的增加背景知識會不斷充實更新。意義不可能完全是字面上的,背景知識和百科知識使得詞匯具有了意義。不參照詞匯所在的框架,意義無法實現。
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框架中具體含義不同。比如,若Vice President出現在“國會”框架中,決定了其含意為“副總統”;出現在“大學”框架中,則為“副校長”;出現在“公司”框架中,則為“副總裁”,職位均較高。但如果Vice President出現在“投資銀行”框架中,卻是個很低的職位,相當于“客戶專員”,受Director、Managing Director的領導,一般MBA畢業2年后即自動升為該職位?!皼]有獨立于人們豐富的細節知識和強有力的認知程序的意義。”翻譯時如果不考慮詞匯所在的框架,勢必導致誤譯。
詞匯激活框架,某些特定的詞匯和結構激活人們頭腦中對應的框架。由于不同民族處于不同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生活環境,兩種語言中看似對等的表達式,可能各自擁有的框架成分不完全相同。比如漢語中的“葷菜”和英語中的meat dishes,二者所激活的框架成分是不完全同的?!叭澆恕痹谖覀冾^腦中激活的是“用雞鴨魚肉等做成的菜”。但meat dishes在英語中激活的卻是“動物的肉做成的菜(不包括魚類和禽類)(flesh of animals used as food,excluding fish and birds——Th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有時我們同外國客商一起吃飯,點菜時出于禮貌往往要征求外商的意見。如果外商說:“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don’t order meat.”意思只是不要吃豬肉或牛肉,點雞鴨魚蝦之類的菜,他們是很感激的。
同時,由于文化差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人們所經驗的事物會有所差異,這些差異影響著人們的認知,進而決定了框架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性。中國人和西方人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不同,對詞義的界定和理解也就可能不同,所激活的框架可能出現差異甚至截然相反。漢語中的“金雞”對中國人激活的是“吉祥、幸?!钡目蚣?。金雞為傳說中的一種神雞。據《神異經·東荒經》記載:“蓋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天下之雞悉鳴,潮水應之矣?!焙髞砭陀辛恕敖痣u報曉”的美稱。但現代英語中,cock激活的是“男性生殖器”框架,是一個貶義詞。因此,“金雞牌”鞋油,翻譯為英語就不能譯為Golden Cock,而要順應英語的文化框架,譯為Golden Rooster,才能為英語國家的消費者所接受。
針對具體詞匯,大腦通過聯想(brain storming) 激活一系列概念,激活的概念要遠遠多于詞匯本身的意義,具體的意義要根據表達者的意圖和認知期待以及該詞語所在的具體框架進行取舍、選擇。
2.句子語義
商務翻譯過程中,如果不考慮詞語所在的情景框架,一味拘泥于詞語的概念意義,結果往往造成翻譯不確切,給人不知所云之感。我們來觀察下面幾例:
例1. After their interview, he compared not their experience but their statistics.
誤譯:面試過他們之后,他比較的不是他們的經驗而是他們的統計數據。
例2.搞這個合資公司是個好主意,但問題是能否保證它可以得到足夠的訂單。
誤譯:It is a good idea to organize this joint-venture company, but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enough orders can be secured for it.
例3.用戶對貴方的包裝意見很大。
誤譯:End-users have a lot of opinions about your packing.
例4. 在雙邊貿易中,我們要共同反對營銷腐敗。
誤譯:In bilateral trade, we must make joint efforts to oppose marketing corruption.
上述譯文之所以出現翻譯錯誤是因為:(1)譯者對源語認知框架的構成和背景的了解十分有限,不懂所激活的意義會遠遠超過詞語本身的概念意義。(2)不知道如何運用情景框架來靈活處理詞義,不善于進行比較復雜的推理和整合。因此只知道照搬這些詞的最基本的概念意義,而不知道如何根據詞語所處的框架或者詞匯所激活的框架來識解恰當的語義。
對上述情況,我們可以認知框架理論來準確得識解語義。比如,例1的框架為interview(面試),我們可以設定這樣一個情景框架:面試官在面試一些求職者,面試官會問及他們的工作經驗(experience)。假設有求職者回答自己以前做過海爾彩電的銷售經理,面試官對他感興趣的話,很可能接下來會問對方在過去的一個月/一季度/一年里售出多少臺海爾彩電。通過在大腦中搜索相關的概念框架,激活與該框架緊密相關的成分,就會識別出statistics在這里的確切語義應為“業績”或“工作成績”。例1的恰當譯文也就自然呈現出來了:面試過他們之后,他比較的/看重的不是他們的經驗而是他們的業績。
認知框架理論把語義的產生看作是對框架成分的填充。例2中的“訂單”在我們大腦中激活的是決定合資公司成敗的條件框架,沒有訂單也就不可能有合資公司的生存,“問題”填充進這一框架中的含義應該為“關鍵、最重要的一環”。而question激活的是“疑義、疑惑”這一框架,顯然不能填充進“訂單”所激活的框架成分中。因此,這一框架中的“問題”也就順理成章地譯為the (key) point is…。針對例3這一情景框架,用戶對產品要么滿意、要么不滿意。通過情景再現,我們會在自己的大腦記憶庫中搜索到“不滿”(complain/complaint)這樣恰當的語義表達。但譯文中的opinion激活的卻是“看法、觀點”這樣的框架成份,根本不能填充進上述框架。同樣,例4中oppose也不可能填充進“營銷腐敗”所激活的框架成份中,能夠填入該框架中的似乎應該是“與……做斗爭、制止”(combat/fight against)。所以3個例句語義貼切的譯文分別為:
例2.It is a good idea to organize this joint-venture company, but the point is whether enough orders can be secured for it.
例3.End-users have a lot of complains about your packing.
例4. In bilateral trade, we must make joint efforts to combat marketing corruption.
框架中的各個角色關系密切,提及框架中的任一角色,就可激活整個框架。我們根據被激活的框架來理解詞語表達的意義。因此框架決定語義,語義與框架密不可分。
3.語篇語義
語篇是一結構完整、話題明確、語義連貫的有機整體。根據認知框架理論,語篇的各成分應該具有一定的邏輯聯系,能彼此產生聯想意義,框架之外的成分在沒有充分理由的情況下不應出現在語篇之中??蚣芾碚摪颜Z篇意義的產生看作是對框架成分的填充。如果所有的成分都得到了填充,語篇就是完整的,否則就是殘缺的。下面是一則初學商務翻譯者的譯文:
Last week more than a million IBM stockholders took a nightmare ride. IBM had been sliding all year recently hitting 10-year lows. But after the company announced last Tuesday that it would, among other things, slash another 25,000 jobs; the stock took a historic dive. On Friday it hit another new low. Big Board officials camped out on the exchange floor to prevent chaos.
譯文1:上周一百多萬IBM的股民們作了一場噩夢之旅。一年來IBM的股票一直在下跌,而近來已跌至10年來的最低點。但是自從該公司上星期二宣布,在其他許多事情當中,將再裁減25000萬個工作之后,公司的股票經歷了一次歷史性的滑坡。星期五,價格又降至新低。大股東的官員們在交易大廳宿營,以防出現混亂。
應該說,這種“殘缺”的譯文反映了商務翻譯初學者的認知狀況。下面我們討論如何運用認知框架理論將譯文框架成分填充完整:
在本語篇中things激活的是“措施框架”,即IBM公司為防止股價進一步下跌所采取的多種措施,因此,在譯文中things應譯為“措施”?!安脺p”在漢語中的框架成份應該為“員工、工作人員”而不是“工作(jobs)”,那么在譯文中就應該尋找合適的搭配來填充這一框架。Big Board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俗稱,這要依靠譯者大腦中豐富的背景知識儲備。officials為Big Board(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框架成份,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這一框架中,沒有“官員”這一語義成份的位置,所以恰當的框架成份應該為“工作人員”。“股票交易大廳”這一工作場所框架不允許“宿營”這一成份的存在,我們還要考慮“股票交易大廳”的情景框架,即白天工作人員自然是堅守工作崗位的??蚣軟Q定語義,所以camp out在本語篇中的確切含義應該為“日夜守候在(交易大廳)”。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就可以給出一個語義恰當的譯文。
譯文2:上周一百多萬IBM的股民們作了一場噩夢之旅。一年來IBM的股票一直在下跌,而近來已跌至10年來的最低點。但是自該公司上星期二宣布,作為措施之一,將再裁減25000萬名員工之后,公司的股票經歷了一次歷史性的大滑坡。星期五,價格又降至新低。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工作人員們日夜守候在交易大廳,以防出現混亂。
我們發現,當源語體現的認知框架與譯語的認知框架一致時,譯者頭腦中的背景知識很容易被激活,因而其認知框架就能輕松自如地加工和理解源語的語義。如果譯者本身的生活經驗、知識面、所掌握的背景知識有限,當源語認知語境中的框架與譯語不一致時或在譯語的認知語境中根本不存在時,譯者在認知推理過程中則無法激活與源語對應的認知框架,或不能找到相關的認知框架,從而導致理解失敗。因此,譯者在翻譯工作中須不斷地充實自己各方面的框架知識。
三、結語
將認知框架理論用于商務翻譯,能夠較有效地解決在商務翻譯中最容易出現的語義錯誤。如果譯者的背景知識還不十分全面,就要有意識地擴充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身的百科知識。同時要進行必要的推理判斷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組織能力和聯想思考能力等方面的認知訓練。當然框架理論不是萬能的,對于商務翻譯中其他方面的問題,如銜接的處理、搭配問題等等,還需要其他理論的配合使用。
參考文獻:
[1]馬會娟:商務英語翻譯教程[M].中國商務出版社,2004
[2]林克難:翻譯教學在國外[J].中國翻譯,2000(2)
[3]Fillmore C. J. Frame Semantics[A].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 [C]. Hanshin: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1982
[4]Jackendoff, R. Consciousness and the Computational Mind[M],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87
[5]Saeed, John I. Semantics [M].Oxford: Blackwell,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