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研究了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在不存在創新的前提下,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同樣存在形成、發展、成熟及衰退四個過程;但是,由于集群自身具有競爭與協作的優勢,導致競爭更容易發生,從而使得集群可以通過創新機制不斷獲得新生。
[關鍵詞] 產業集群 生命周期 創新
對于產品生命周期、企業生命周期,以及產業生命周期的探討文獻在學術界已經不少;然而,對于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的探討卻不多。其實,如同產品、企業及產業一樣,產業集群同樣存在生命周期,也具有前三者生命周期相同的一些特點。任何一個產業集群,同樣經歷形成、發展、成熟及衰退的過程。本文擬通過對產品、企業及產業生命周期有關理論的簡單介紹,引發對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的初步探討。
一、產業集群生命周期探討
從各種生命周期理論來看,無非都包含了形成期、發展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個主要階段,只不過各種劃分的方法有所不同,有些采用更精細的標準進行劃分,因此包含階段較多。從更廣的地理空間而言,產業集群是產業的一個部分;從集群內部考察,集群是由相關企業及機構有機構成的,因此,一般的產業集群同樣包含了形成、發展、成熟及衰退四個階段。
1.形成階段
產業集群的形成,通常是由某一誘發力或者推動力促使其形成。誘發力包括市場需求、生產要素優勢、地理位置優勢等先天的因素;推動力包括政府政策、中介機構、教育機構等后天的作用力。當然,一個產業集群往往是由兩種作用力相互作用形成的。
在集群的形成階段,通常,對應的群內企業也處于其形成階段;因此,集群內企業數目不多,平均規模也不大,相互之間的協作關系比較松散,競爭力比較弱。只不過相對于單個群內企業的形成來說,集群的形成過程一般更漫長,但其面臨的風險亦小于單個企業面臨的風險,因為集群形成的風險分散于群內各個企業中。
2.發展階段
隨著集群初具規模,集群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在該階段,群內企業數目快速增加,資本投入快速增長,企業規模也逐漸變大,競爭變得激烈,但這種激烈程度主要表現為對新市場的開拓占有,價格競爭并沒有成為主要的競爭手段。同時,相關的中介機構及支持性產業也開始發展形成,群內企業開始注重相互之間的協作關系建立。
3.成熟階段
經歷了快速發展之后,集群進入相對穩定的成熟階段。在該階段進入群內的企業開始減少,群內企業數目保持相對的穩定,可供開拓的市場變得有限,競爭更加激烈,價格競爭成為主要的競爭手段之一。群內企業越來越重視企業間的合作,力求實現群內企業的創新發展。群內中介機構及支持性產業亦發展成熟,在群內企業競爭與協作間起著重要的潤滑作用。在該階段,整個集群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綜合有機體。
4.衰退階段
在該階段,集群內企業的競爭優勢逐漸喪失,主要競爭力量來自群外企業,因此競爭更多的表現為抵御群外企業,集群總體所占有的市場份額呈現萎縮趨勢。群內企業總體數目減少,即新增加的企業不足以抵消消亡的企業,而且出現資本抽出的情況。中介機構及支持性產業從總體上亦出現入不敷出的狀況,因此,中介機構及支持性產業也開始消失或者遷移。經歷一段衰退階段后,集群瓦解最后消失,或許僅能剩下少數幾個企業,已經不足以形成一個有機群體。
因此,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不同于單個產業,也不同于單純的一個企業,更不同于某一產品,因為集群是某個產業的一部分與相關產業、機構在某一地理空間上的有機結合。但是,相比較而言,集群的生命周期更趨近于群內企業的生命周期。產業集群作為某種產業在某個特定區域的聚集,其形成發展過程往往滯后于產業的形成發展過程;當然,也有可能出現集群生命周期與產業生命周期同步的現象,這時意味著產業的形成一開始就是以集群的形式形成。同樣,對比產品生命周期,當某種集群形成時,集群對應的產品或許早已在市場上出現,除非該種產品的出現一開始就以集群形成的形式而出現。由于集群是由眾多群內企業及相關機構有機構成的,因此,集群的生命周期包絡群內大多數企業的生命周期,群內企業的形成發展貫穿于集群形成發展的各個階段,而非是一種一一對應的關系。比如,即使在集群的快速發展階段,也有些企業尚處于其形成階段,有些企業處于衰退階段;但是作為一個整體而言,在快速發展階段,群內企業整體也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二、創新產業集群的再發展
在上述對集群生命周期的探討中,沒有把創新因素考慮進去。事實上,從平均意義上考慮,集群形態存在的一個競爭優勢就是比單個企業具有更強的創新能力。這是因為集群形態能為群內企業提供群外企業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首先,“面對面”的激烈競爭為群內企業提供強大的壓力;其次,群內企業由于地理空間接近的緣故更易于形成協作的關系,從而為創新得以實現提供有效的形式;第三,同樣是因為地理空間的接近,使得群內企業得以共享關鍵信息。因此,如果把創新因素考慮進去,則集群的生命周期將會呈現另外一種狀況,如果創新能持續,則集群的生命周期能不斷得到延伸,經歷某些階段的若干循環。這一點我們可以借鑒陳佳貴教授的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在其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中,陳佳貴引入一個關鍵概念就是蛻變,如果企業蛻變成功,則企業將進入新的一輪形成發展過程。
在產業集群形成發展的各個階段,創新行為始終存在著,只不過其頻率有所差別。在集群形成階段,由于群內企業總體實力偏弱,生存成為首要問題,因此創新行為相對較少。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后,由于市場空間較大,群內企業急于攫取市場份額,對研發的投資遠小于對市場開拓的投資;但是,由于中介機構的形成及該階段企業間協作開始出現,創新行為相對于前一階段顯著增加。進入成熟階段后,基于激烈的競爭及生存壓力,企業間加強相互之間的協作及與中介機構的協作,創新行為開始變得普遍。群內企業往往尚未進入衰退階段,直接又進入新的一輪快速發展周期;一個企業的創新行為,由于地理空間的接近,更易為群內其他企業所學習模仿,因此往往使集群內企業整體受益。當然,并非所有創新行為都能使集群再次進入快速增長期,有些創新行為或許僅能使集群在其所處階段時間得以延長。
如果將重大創新行為考慮到集群的生命周期中,而且如果創新行為得以持續,則集群的生命周期將變成一個閉合的不斷循環的過程。其循環過程如下圖所示
在不同階段,創新行為出現都有助于集群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形成期的創新行為使得群內企業更快進入快速增長期,發展期的創新行為將會延長發展期的所持續的時間,而成熟期或衰退期的創新行為都可以導致集群再次進入快速發展期,從而形成一個新的循環。
三、案例考察——意大利瓷磚產業
意大利瓷磚業主要集中在薩梭羅鎮,從13世紀起,薩梭羅就有陶瓷和瓦器的制造業;19世紀時,當地出現第一批瓷磚產品,主要應用在路標、門牌和地下墓室等用途。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當地的瓷磚企業仍然屈指可數,因此,該階段屬于瓷磚產業形成時期。二戰后,意大利的重建計劃需要大量的建材,對瓷磚產品的需求尤其強勁。原因之一是具有抗熱能力的瓷磚適合當地地中海型氣候;另一個原因是意大利傳統上偏好石材而不喜歡合成樹脂材料或地毯。瓷磚是最接近當地品位的建材,此外,意大利本身缺乏木材,木料地板價格昂貴,又使得瓷磚具有價格上的優勢。最后,意大利的建筑堅實,適合粘貼瓷磚,木造房屋反而承受不起瓷磚的重量。1955年,當地共有14家瓷磚廠商,到1962年,數目增為102家。因此,二戰后,受到國內市場強勁的需求,該集群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在快速發展過程中,薩梭羅瓷磚集群遭遇到不少困難,首先是成本過高的問題。為了降低人工和天然氣成本,當地瓷磚產業出現一次重大的產業突破。該地瓷磚業發明將瓷土硬化、輸送、上釉等步驟在窯內一次完成的“一次燒”流程。1969年,薩梭羅地區已有五家廠商使用一次燒法制造紅土瓷磚,不過,產品在美感和技術質量上仍然較差。
在1972年至1973年間,馬哈錫公司(Marazzi)改善窯爐設計,取得快速一次燒法的突破。馬哈錫與意大利設備制造商SITI合作發明一種滾轉機,它不需要隧道式燒窯的滑動底盤,仍能將瓷磚由入口送到出口。這種技術能大量降低能源消耗,并充分發揮一次燒法技術的特色。
在一次燒法和二次燒法的基礎上,意大利瓷磚業出現了另一個創舉三次燒法,這是傳統工藝美術手捏陶的改良。當瓷磚從單一燒窯或傳統的二次燒窯出爐后,馬上再一次裝飽釉藥,并進行第三次燒(通常使用較小的窯爐)。這個創新與一次燒法有關。當一次燒法問世時,產品外觀無論色彩或圖案都不理想,因此刺激技師再次加工的想法。
馬哈錫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首先將建筑師和設計師組成的團隊來設計瓷磚,不過由于設計構想過于抽象而沒有引起市場的注意。1976年,皮耶姆(Piemme)首次推出由設計師設計的瓷磚產品,打著Valentino設計的招牌,結果獲得空前成功。其他企業因此也紛紛尋求與其他名設計師合作。在1986年時,打著設計師名號的瓷磚已占這個產業總產量的一成。
隨著集群的壯大,意大利瓷磚市場在1970年進入飽和,停滯的國內市場迫使廠商更勤快地開拓海外市場。在瓷磚外銷上,相關與支持性產業也助上一臂之力。瓷磚廠商通常會在國內外專業建筑雜志上刊登廣告,而意大利的室內設計與裝潢雜志,原本就擁有大量海外建筑師、設計師和消費者訂戶。雜志的優勢連帶強化意大利瓷磚的形象。另外,意大利的大理石、建材、衛浴設備、燈飾、室內用品等產品都是世界一流,這些產業的形象有助于瓷磚業的外銷。因此,隨著國外市場的開拓,薩梭羅瓷磚集群獲得新生。
因此,意大利瓷磚產業通過其內部的不斷創新,在發展期與成熟期間循環往復,甚至在出現衰退跡象時,通過創新,再次進入發展期,至今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意大利瓷磚產量占世界瓷磚總產量的20%, 占歐盟瓷磚總產量的43%。目前,意大利瓷磚行業共有253家公司,31368名員工,以及超過6.3億平方米的年產量。自1996年開始,意大利廠商每年投資于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的資金占到了其總產值的6%~10%。意大利瓷磚70%用來出口,年總額超過32億美元,加上國內銷售額,每年的總銷售額超過44億美元。
綜上所述,在不存在創新的前提下,產業集群生命周期一般分為形成期、發展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個主要階段。但實際上,由于集群自身的優勢,使得集群內企業相對于單個企業具有創新優勢。因此,在引入創新行為的前提下,集群生命周期顯著延長;如果重要創新能夠持續,則集群將在發展-成熟-衰退或者發展-成熟之間循環。通過重要創新行為,集群將克服發展的障礙,保持相對較高的增長速度。
參考文獻:
[1]亞當·斯密:《國富論》.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池仁勇:意大利中小企業集群的形成條件與特征.《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年第8期
[3]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華夏出版社,2002年第1版
[4]邁克爾·波特:簇群與新競爭經濟學.《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0年第2期
[5]寧曉青:熊彼特經濟周期理論述評.《財經理論與實踐》,1996年第1期;
[6]王緝慈等人:《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
[7]魏守華 趙雅沁: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探究.《財經問題研究》,2002年第5期
[8]武夷山:產業發展中的群集效應——意大利瓷磚業的啟示.《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9年第5期
[9]葉建亮:知識溢出與企業集群.《經濟科學》,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