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行醫院會計制度中,有許多已不適應新型醫療制度下的財務運行,必須完善醫院會計核算,使之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醫院逐步增強自身的積累和發展能力,才能繼續生存和發展。
[關鍵詞] 醫院 會計制度 會計核算
醫院會計是醫院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記錄、核算、反映和監督醫院經濟活動,達到促進醫院業務工作正常開展,控制醫療服務成本,合理分配醫院結余的目的。醫院會計的水平高低直接關系到醫院的經濟運行,并對醫院業務工作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國家財政對醫院補助逐年減少。在新的經濟形勢下,醫院只有依靠自身的健康發展,各項經濟機制適應新的形勢和新的要求,逐步增強自身的積累和發展能力,才能繼續生存和發展。因此,通過完善醫院會計核算,使之發揮重要的作用是促進醫院工作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環節。
一、現行醫院會計制度的特點
1.適應性。現行《醫院會計制度》是由衛生部和財政部于1998年頒布并自199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是根據《事業會計準則》要求,結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醫院的經濟運行規律以及遇到的經濟問題制定的,所以當時的頒布具有一定的適應性。
2.實用性。現行會計制度相對舊的醫院會計制度,增加了新的內容,修改了原制度不適應的地方,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醫院的經濟活動,特別是對加強醫院的經濟管理、經濟預測方面進行了改進,具有一定實用性。
3.統一性。現行醫院會計制度在會計概念與會計理論方面做了一定的統一,借鑒了企業財務會計改革的經驗和國際慣例以便于與國際接軌,使中外醫院會計理論實踐的交流更為方便。
二、現行醫院會計制度運行中出現的新問題
現行會計制度作為對原有制度的完善和補充,在它頒布實施以來,對于規范醫院的財務管理,提高醫院的會計核算質量,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現行醫院會計制度在運行過程中也愈來愈顯出不足及局限性。
1.新型經濟業務事項在現行醫院會計制度中不能得以記錄和反映
醫院現在執行的《醫院財務制度》和《醫院會計制度》,對國有的醫療機構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規范醫院的經濟管理行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產權制度改革的日新月異,出現許多不同的經濟體制下的醫院,如股份制的醫院。醫院會計制度不僅要滿足非營利性醫療機構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需要外,還要滿足營利性醫療機構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的需要,現行醫院會計制度不能兼顧相同類型業務內容在不同類型醫療機構中,在不同類型管理模式下的核算的反映。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新醫改政策的出臺在中國境內設立的非國有醫療機構乃至外資醫院應該采用何種會計制度成為人們的焦點。這些新型經濟體制的醫療機構特別是非國有的非營利醫院應該執行什么會計制度,目前尚無明確規定。
2.固定資產核算方面醫院現在按賬面固定資產一定比例提取的修購基金,原則上與企業核算固定資產中提取的折舊費性質相同,但在資產負債表上,企業會計核算的折舊費用作為固定資產的抵扣項,可以如實反映固定資產的凈值,而醫院會計核算時“修購基金”余額則不作為固定資產的減項,不能真實反映出固定資產凈值,這種情況下,在醫院反映的資產負債表中,則虛增了醫院資產和凈資產。固定資產在購置時已經從醫院凈增資產中列支(專用基金支出),平時提取修購基金時又在業務支出中重復列支,會計核算缺乏真實性。
3.醫院會計支出科目設置不是很科學
目前,醫院支出級科目達30余項之多,二級科目下的明細科目多達50余項,主要是從政策依賴下的管理模式中,為了滿足預算管理的需求,保證核算口徑的一致性。由于醫院大部分已成為獨立自主經營的經濟實體,雖然財政預算給予醫院一定的補貼,但其所占醫院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現有的支出科目不能有效地區分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不能滿足醫院開展成本核算、加強內部管理的需要,造成醫院會計報表可讀性、通用性較差。因此當前醫院會計支出科目以滿足財政預算單一需要的做法既不科學,也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4.制度中欠缺醫療賠償準備制度
現行制度規定發生醫療賠償時,直接列為當期支出,直接抵減發生期間收入,在醫療賠償金額不大和發生事例較少的情況下,該種處理方式操作簡單對財務狀況,收支結余影響較小,但隨著醫療制度改革和公民醫療消費質量意識的提高,和維權意識的增強,患者要求賠償事件呈上升趨勢,且賠償金額日益增大,有些賠償達幾百萬之多,如一次直接列為當期支出,其對財務狀況和收支結余的影響深度可想而知。
三、對完善《醫院會計制度》的改善意見
1.建立適用于不同經濟體制下的醫療機構會計核算科目體系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化,建立適用于各種經濟體制下的醫療機構,和全面反映醫院經濟業務類型的醫院會計核算科目體系。對不同經濟體制下的醫療機構采取不同的會計核算方法,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會計可以借鑒企業會計,運用企業會計的分析方法,對醫院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監督,營利性醫療機構則可以完全和企業一樣,國家可從醫療收費、稅收政策等方面對營利性醫療機構進行宏觀調控,經衛生主管部門登記注冊,采用企業會計的核算方法。
2.提高固定資產的價值“起點”,實行固定資產折舊制度
隨著經濟的發展,物價的逐年上漲,醫用設備及其他設備價值的大幅增加,現行醫院會計制度中規定的固定資產的價值起點太低,有相當一部分應列入低值易耗品的資產,卻列入了固定資產,不但增加了管理的成本,而且影響了固定資產核算的準確性。建議根據重要性原則,參照企業的標準來制定固定資產的價值起點。建立固定資產折舊制度,并在固定資產折舊部分(包括以前年度末提取部分)計入累計折舊科目。作為固定資產的總值的抵扣項目,使醫院的賬面固定資產能真實反映醫院所擁有的實際固定資產。取消固定基金是“即固定資產占用的基金”。固定資產建立折舊制度后,折舊額部分已用固定資產的備抵科目——累計折舊來反映。因此,固定基金科目實際上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
3.科學劃分支出成本、增設“財務費用”科目
現行《醫院會計制度》規定:醫院發生的借款利息費用在“管理費用”科目中核算,存款利息收入在“其他收入”科目中核算,而今適應院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醫院的籌資渠道及籌資形勢已多種多樣,不將種資金所產生的利息單設開來,全都列入管理費用中,不能很好地反映資金的使用成本,也不能很好地對比各種籌資方式下的資金成本,規范核算借款(負債)的費用支出,合理反映借入資金的利息負擔情況和合理評價資金(負債)利用效益,故把原在“管理費用”中列支的借款利息支出和在“其他收入”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統一規劃到設立“財務費用”一級科目中核算,期末直接轉入“收支結余”的“其他結余”。為醫院管理者合理選擇籌資形勢提供更為直觀的依據。
4.建立醫療賠償金制度
在會計核算上要建立醫療賠償準備金。醫院現行的財務會計制度,如果事先不考慮醫療事故可能導致經濟賠償的財務風險,必將導致財務支出和凈收入相背離。也不符合財務中的穩健性原則。按醫療風險保障的原理,應增補建立醫療風險基金的科目,及時建立醫療賠償準備金。各醫院可視其實際情況選擇,在每一個會計期間,按照醫院經濟收入的比例,提取醫療賠償準備金,在風險發生經濟賠償時,做好損失計提減值準備。并在會計期末對各項資產的賠償準備金進行全面檢查,合理地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
醫院作為一個特殊的機構,其業務不僅僅限于醫療救助,而往往是醫療、教學、科研幾個方面相結合。因此醫院業務既有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特點,又有科研事業單位預算會計的特點,而其核算更接近于企業,醫院會計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要求,必須定期進行必要的修改與改革,不斷完善核算制度,才能使醫院會計制度充分發揮醫院會計的職能作用,更具有實用性,更好地為醫院的經濟管理、經濟分析和經濟預測服務。
參考文獻:
[1]王永彬:談新醫院會計核算.《中國衛生經濟》,2002.1
[2]游立娟:完善醫院會計制度幾點建議.《中國醫院管理》, 2003.5
[3]孫桂敏:改革醫院會計制度的建議.《中國衛生經濟》,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