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項目(JLXZ090706—5)
吉林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2006305)
[摘 要] 農民增收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是關系到國民經濟全局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問題。制度因素是制約農民增收的根本因素。本文從制度的角度分析了影響農民增收的障礙及解決辦法。
[關鍵詞] 農民增收 制度障礙 三農問題
一、制約農民增收的制度障礙
1.農村土地產權不明晰。現行的土地制度是20實際70年代末開始逐步形成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曾有力的促進農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農民收入。但這是一種對土地使用權占有的“均田制”,使農民普遍的占有土地。隨著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一制度顯現了一定的弊端。首先是產權不明晰。根據國家《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土地的所有權、經營權和處分權相分離。農民具有土地的經營權,各級政府和鄉、村集體代表國家具有土地的所有權及處分權,但到底是哪一級政府或者集體擁有所有權和處分權并沒有明確規定。這種“三權”的分屬和產權的不明晰是土地流轉困難,使農民不能把土地活化,不能享受到因經濟發展而帶來的土地增值。其次是這種按戶口平均分配的土地把土地分成了不同等級的小塊分給農民,使農民土地十分分散。這種分散的土地不能發展規模經濟,農業生產效率得不到提高。最后是土地產權的不明晰不利于保護農民的利益。部分鄉村集體和鄉村干部借工業開發和城市化建設的機會,侵占農民的利益。現行的土地制度已經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長。
2.農村公共產品投入不足。農業曾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和產品,致使農村積累資金不足。隨著國家工業化的進行,農村和農民并沒有享受到國家工業化帶來的成果。雖然我國已經取消農業稅等賦稅,并對農民種地實行了各種直補,但農村的公共產品政府投入過少,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導致了農業基礎設施嚴重落后。我國的公共產品供給城鄉差別較大。城市的公共產品全部由政府提供,并列入城市的財政預算,而農村的公共產品則投入較少,特別是直接用于醫療衛生、基礎教育、交通建設、農林基礎建設、農業技術進步等方面的更少。農村基礎設施的落后、基礎教育水平的低下、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等諸多方面,都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長。
3.農村金融制度不完善。在農村,資金是農民所急迫需要的資源之一。農民獲得資金的途徑主要是靠自己積累、借貸和外來投資。但目前,農民自身積累有限,吸引外來投資郊外困難,借貸是主要的資金來源渠道。由于農民借貸具有貸款規模小、風險大、擔保物缺乏等特點,致使以營利為目的金融機構不愿意向農民放貸。現在在農村主要由農村信用社為農民提供金融服務,但其規模小、網點少,調動資金有限,無法滿足農民的需要。這種狀況導致農村民間高息借貸較多,加重了農民負擔。
4.戶籍制度的“二元”性。我國實行嚴格的具有“二元”性的戶籍制度。每個人一出生就被劃分為“農民”和“城市居民”,成為城鄉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這種戶籍制度造成公民在接受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天然”差別。雖然現在中國的戶籍管理有所松動,但其基本制度還沒有改變。附著在戶籍管理制度上的二元的社會福利制度沒有改變。這嚴重限制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動,造成了農民和城市居民在受教育、就業、培訓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這種制度也把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造成農業經營規模較小,生產率低下,阻礙農民收入的增加。
二、加快制度創新,為農民增收提供制度保障
1.完善農村土地制度。要繼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堅持土地承包長期不變的政策。盡快明晰農村土地的產權歸屬,制定土地流轉和土地交易方式方面的法律、法規。穩定的長期的土地承包期會促使提高對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收益;明晰的產權歸屬和穩定的承包期會加快土地流轉,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生產效率。要改革征地辦法,切實保護好耕地,做好失地補償工作。
2.加大農村公共產品投入。調整公共產品投入比例,投入要向農村傾斜,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建立農村公共產品投入機制,將農村公共產品投入納入政府預算。政府要優先發展農村義務教育、農村基本合作醫療、農村社會保障等重點問題。政府要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引入其他方面的投資,拓寬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渠道。
3.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盡快建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的提高提供資金保障。根據國外新農村建設的經驗,可以考慮成立或者重組農村信用社,建立專門為中小企業和農民服務的政策性銀行。對這樣的銀行實行特殊的政策或者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償,降低銀行風險,使其實行靈活的貸款機制。進一步鼓勵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其他商業銀行參與對農村鄉鎮企業和農民進行信貸服務。通過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拓寬農民和農村各類企業的融資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4.改革農村戶籍制度。要加快戶籍改革推進的速度,逐漸取消戶籍管理上的城鄉差別,逐步實現人口自由流動,最終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農民和城市居民作為公民享受一樣的社會福利,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就業權利等社會所賦予的一切權利。新的戶籍制度要保障人口的流動有序,建立規范的勞動力市場,有力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要根據新的戶籍制度進行改革,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祝愛武 李似鴻 曾 斌:農民增收的制度約束及其“矯正”[J].經濟管理,2007,(8)
[2]楊燦明 郭慧芳:當前我國農民增收的制度創新研究[J].財經論叢,2006,(6)
[3]楊建德 楊 文:農民增收的制度分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