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道》:生活中許多如雞肋的東西,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于是我們將就著不愿放棄也不愿夢醒,幾位對“雞肋世紀”的說法或現象有什么看法?
李銀河:如果我們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回到大家對雞肋的原意上來。簡而言之,那就是雞肋本身的意思:一種讓人覺得可有可無的東西。準確地說,雞肋并沒有時代特征。這種現象是古今中外都廣泛存在的。我們說件東西是雞肋,那是一個個體的人對某件事物的主觀看法。雞肋代表了一種選擇,而這樣的選擇是永遠存在的。人生就是一連串選擇的最終結果。
樊登:首先雞肋現象是一直存在的,不論是以前還是現在,永遠存在的。“雞肋現象”其實就是一種內心感受力的下降,對外界變化缺乏適應能力和感受力,所謂“麻木不仁”的“仁”就是知覺和感受的意思。
胡光偉:首先,雞肋對于任何人,任何時代都存在的,除非是沒有了機會,沒有了機會就意味著沒有了選擇。我們總是從比較利益的觀點來衡量一件事情的“雞肋程度”。還有一層意思,有些東西今天沒有用了,今后會不會有用處呢?這也就讓其成為了雞肋。
葉傾城:我覺得任何時代都是雞肋時代。一個人應該做什么事,和他將要做什么事,可能是風馬牛不相及。而在這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這個平衡點,等于是兩個欲求都沒有實現,因此形成了雞肋。
《熱道》: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正在經歷某種雞肋生活。在幾位眼里,雞肋現象是如何產生的?雞肋對每個人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李銀河:古今中外都廣泛存在對于生活事無巨細的選擇問題,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物。在每個時代,每個人關心的事情本來就是不同的。有人每天關心是否學到了新的東西,有人關心每天是否掙到了錢,有人關心自己的感情生活是否完美。在一定的時期,每個人都在不停關心不同的問題。難道你認為這些情緒的存在不是人之常情嗎?所以輕易評判雞肋的產生和對每個人的影響是不現實的。
樊登: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現代人快餐式的生活方式越來越讓人們感覺不到足夠的刺激,難以得到心理滿足感。有這樣一個比喻:一個人的電器經常出問題,修好了沒幾天又壞,總是找不到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有一天一位朋友一語道破:與其天天修電器,不如好好檢查一下你們家的電路,結果果然是電路的問題。婚外情、職場倦怠感、人生理想缺失等等問題的出現,其實都不是結癥所在,這些都是“家用電器”而已,真正的問題出在自己的“電路”上,這個“電路”就是“心理”。
胡光偉:從菜種程度上說,雞肋來源于職業強迫,這是基于生存考慮。根據馬斯諾的五個需求理論,人有五個層次的需求:一是生理需求如吃喝拉撒性等;二是安全需求如居住等;三是社會所屬需求如愛情婚姻家庭、工作、交往、社會承認等;四是尊重需求即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五是自我實現的需求。為了一些基本的需求,也就是生存,喜歡音樂的人或許去做了車工,運動天才也可能去做銷售員。所以我們說,之所以職業強迫,來自于生存的壓力。
葉傾域:從現代人的婚姻感情層面上看,大部分都是雞肋。一個人,一生能找到真愛的概率并不高,尤其是,又要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找不到,也得結婚。所以雞肋了。沒有最好,只有次好。不過我認為,既然選擇了這樣的婚姻,必有自己的計算和性價比。那就按照自己的計算往前走。
《熱道》:雞肋現象的表面原因是改變雞肋現象需要付出的代價問題,深層次探尋本質,似乎是人們對于自身真正需要什么的迷茫,幾位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李銀河:現代人的精神迷茫源于我們的幸福感不夠,而每個人的幸福觀又是不同的。大多數的人認為幸福的本源是參差多態,而有人認為不是。如果有人喜歡超女,有人就認為這是“低級的”,要取締。一件事情是不是雞肋,需要別人自己來體會,來判斷。尊重個人的判斷和認知能力,這也是正常社會的必然之路。
樊登:我認為更多原因是人們不懂得享受過程,就算目標非常明確,如果不懂得享受追求目標的過程,就算達到了目標最后也有雞肋的感覺。就如登山者經常說:為什么去登山?因為山在那里!登頂的一刻自然有一攬眾山小的喜悅,而登山的過程中,層次鮮明的自然風光和克服各種艱辛的心靈體驗,才是登山最值得享受的感覺,所以真正的登山者對山從來不說“征服”,只有心懷敬畏,任何一座山都不是雞肋。
胡光偉:精神迷茫源于對自我判斷出現偏差,或者自我無法融入外界的表現。承認現實,心態好一些。歌詞里說的,痛并快樂著。這里有一句套話其實很中肯,你沒有辦法改變客觀事物,就改變自己。其實,純粹從機會上而言,毫無疑問,雞肋意味著時代的巨大進步。有能力,就有機會,這是另外一句套話。但在這個時代里,每個個人的選擇機會的確增加了。
葉傾城:說到精神迷茫,現在市場上心理學的書很火熱,大力倡導“慢生活”、“身心靈”等,仿佛是在重視內心建設,我覺得那些都是扯淡的。慢生活’在要趕地鐵的情況下,提倡慢,純粹只能說是噱頭。我個人認為,提高全民的經濟水平,大家都極大富裕了,可以不那么汲汲于利,可以選擇放棄部分金錢。同時,也許在中國,需要建立全民信仰及健全的保障體制。這些舉措,應該有效。
《熱道》:雞肋現象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幾位能否給處于雞肋生活中的人一些
李銀河:上次有人發起了一個話題,大齡女是否應該放棄雞肋式感情。這是一個比較空泛的話題,但由此引發了女性對自身定位的問題。我討論過中國婦女處境所經歷的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先是“時代不同,男女都一樣”否定了幾千年的男主女從的觀念和社會結構;改革開放以來又提出“女人要有女人味”,否定了“男女都一樣”。我的觀點是“時代不同,女女不一樣”。人性是無限豐富多彩的,女性氣質也一樣。因此新時代的“女人味”里面不僅應當包括溫柔、美麗、順從,還應當包括聰明、能干,甚至包括攻擊性和領袖欲。討論感情是否雞肋,這和女性對自己的定位是息息相關的。
樊登:急功近利和股票投機的商業心理,會忘失自己生命中本有的財富而始終得不到安樂。生活中的許多快樂其實就在平淡的日常中,比如:每天拿出半小時陪愛人或父母散散步聊聊天、陪孩子玩,不考慮股票跌不跌,不考慮客戶談沒談,那么這半小時就會很快樂。很多事情其實本身是雞腿,當人的心不靜了,欲望越來越多了,雞腿也就變成雞肋了。
胡光偉:薩特說,自由的邊界就是他人的自由。那我們也可以說,雞肋只是每個人的雞肋。如果某事物真的被大家眾口一詞地認為是雞肋,比如我在網上看到的有人評選的“年終五大雞肋”,寄應酬賀年卡,看春季晚會……沒準這些方式,都會真的被遺忘。而每個人的雞肋是否真正是自己所認為的雞肋,我希望大家能夠更加理智地來看待這個問題。
葉傾城:當一段感情,讓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甚至還擔心他拋棄你。你花錢,花時間,花心力,還不被尊重等等,遭遇這樣的感情,就要拋棄了;當一份工作,不可替代性差,上升空間有限,幾乎沒有培訓和社交機會,沒有學習機會,遇到這樣的工作,就可以考慮跳槽了。如果不是這樣,那么我希望每個人能夠干一行,愛一行。其次,嫁(娶)我所愛,愛我所嫁(娶)。再就是拓展自己的人生,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