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量大亮點:解放軍體系作戰能力已經基本成型
國慶60周年大閱兵已經結束了,作為軍事愛好者,可能最關注的還是大閱兵展示的國產新型武器裝備。大閱兵一結束,還有閱兵之前,很多媒體提出的問題都是驚人地相似:這次閱兵展示的武器裝備中最大的亮點是什么?很多軍事愛好者和發燒友也都提出了同樣的問題。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既簡單又困難。說簡單,是因為這次閱兵當中展示出來的新裝備中,“亮點”裝備太多了。比如預警機、巡航導彈、新型的兩棲突擊車輛、新型的炮兵裝備、新型的防空導彈、反艦導彈,很多都是首次亮相的東西,這些都是亮點。
說復雜,也是因為亮點太多了,最大的亮點是什么?這就很難界定。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次國慶閱兵展示的武器裝備當中最大的亮點還不是某一種或者兩種單件的武器裝備,而是它體現了人民解放軍體系作戰能力已經基本成型。這和十年前,也就是建國50周年的國慶閱兵有一個鮮明的對照。那次閱兵當中,大家看到的是大量性能數據比較先進的,單件武器裝備。這次閱兵當中,盡管也有更多的達到先進水平的單件武器裝備,但是它們背后體現出來的則是一種體系作戰能力。
《世界軍事》執行總編輯陳虎
善用軍事軟實力
海灣戰爭中,美國依托強大的經濟基礎,憑借絕對的軍事和科技優勢一舉獲勝,凸顯了以軍事高科技為特征的“硬實力”打擊效果,一時間,“硬實力”的比拼成為國際軍事競爭的主流。但是,隨著美軍相繼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陷入漫無邊際的戰爭泥沼,人們又開始了新的思索,硬實力到底是不是最終取勝的唯—方式?
今天,由于戰略格局的變化與和平力量的增長,由于各國利益的相互滲透和交融,國際軍事領域呈現出一個新趨勢——軍事軟實力逐步走上軍事較量的前臺。許多國家正深刻反思以往的戰爭,吸取重“硬”輕“軟”的教訓,高度重視打造和運用軍事軟實力。因為未來信息化戰爭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場“軟戰爭”。交戰雙方總是試圖通過有限的軍事手段和強有力的政治攻勢,把“硬摧毀”與“軟打擊”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開展輿論較量、心理攻擊、法理爭奪、精神對抗,運用一切軟實力資源感召和爭取第三方,分化和瓦解敵對手,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勝利。依靠軍事威懾和軍事文化產生的對敵方的震撼力和對友方的感染力,是一種用非強制手段影響與塑造他國意志的能力,它表現出軍事硬實力無可比擬的持久滲透力和同化力。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其實就是軍事軟實力的運用藝術,其最高境界就是善于把軍事實力中的“軟資源”優勢發揮到極致。
和平崛起是中國秉持的發展理念,中國的發展是中華民族的復興,必然會對國際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選擇什么樣的崛起方式,以什么樣的軍事發展形象展示于世界面前,需要做出慎重選擇。由于多年來,國際社會對我國了解甚少,對我國硬實力的不斷壯大,總是懷著畏懼和警惕的心情。我軍應以開明開放的心態,調整發展戰略,著力提升軍事軟實力的運用藝術,充分展現溫和、仁愛、誠信的大國形象,消除別國對我國的誤解,加速融入國際社會。
“技術差”≠“時間差”
近期幾場局部戰爭中頻頻得手的美軍,依賴明顯的技術優勢,通過對敵行動的“時間差”奪取了戰場主動權。因而不少人認為“技術差”即意味著“時間差”,技術劣勢一方在未來作戰中難以以快制勝。
事實并非如此。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始終處于對手的“技術差”之下,但由于我軍有更為簡捷高效的指揮體制和以快速性為特征的游擊戰、運動戰等作戰形式,能更迅速地進行各種作戰指揮和戰役戰斗行動,反而對技術優勢之敵制造了“時間差”,創造了眾多“以快制勝”的經典戰例。伊拉克戰爭中,伊軍之所以始終處于美軍的“時間差”之下,主要是因為其指揮體制落后、指揮藝術呆板。
“技術差”是一種靜態的客觀存在,從單方運用的角度講,有利于形成速度優勢和時間優勢,奪取并保持作戰主動權。而“時間差”是一種動態的變量存在,主要取決于作戰雙方相互的對抗水平,“技術差”并不是產生“時間差”的唯一決定因素。“技術差”雖潛藏著可能的“時間差”,但作戰中現實的“時間差”一定是以雙方“技術差”為客觀基礎,綜合主客觀因素系統對抗的結果。處于技術劣勢的—方,通過高敵一籌的主觀努力,完全有可能消除“技術差”帶來的劣勢,形成有利于己的時間優勢,為實現“快吃慢”創造條件。
改革指揮體制,是奪取指揮活動“時間差”的關鍵。能否“指揮快于敵”以及如何“指揮快于敵”,取決于指揮技術的發展和指揮體制改革。應當以奪取指揮活動的“時間差”為目標,圍繞確保指揮快速性為主線,簡化指揮層次設置,優化指揮機構編組,理順指揮要素關系,規范指揮機制運作。同時,還應當合理確定作戰力量編組,奪取作戰行動的“時間差”。應當以“速度”為核心指標確定作戰力量編組,提高精銳作戰力量進入戰場、適應戰場、感知戰場、戰場機動、戰力釋放等方面的速度。此外,要實施聯合作戰訓練,奪取反應能力的“時間差”。在高強度的聯合作戰對抗演習中,突出指揮活動與作戰行動的“快反”訓練,尤其應當抓住“定下決心快、計劃組織快”兩大環節,著力突出“兵力機動快、火力打擊快”兩大方面。重點是提高在信息獲取不充分、強電磁對抗、網絡聯接不完善等不利作戰條件下的快速作戰能力。
《解放軍報》王宏社陳金召
確立適應網絡戰的思維方式
戰爭是孕育思維方式的“母體”。網絡時代,信息在網絡時空中的傳輸速度接近于光速。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時空將發生相應的變化:—方面,接近光速的信息傳輸,使信息處理的“時間差”幾乎為零,物理空間變得較為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受信息傳輸帶寬的限制,傳輸速度相當緩慢,信息處理時間拉長。這種時空特性使網絡時空與物理時空互相耦合,指揮員必須考慮思維的效率、速度和跨度,建立起全新的網絡思維方式。
多維滲透,擴大網絡思維空間跨度。網絡戰指揮員要把思維的“觸角”伸向四面八方,從多個思維起點、多個思維指向、多個思維角度和多個思維層次出發,尋求多種可能運用的作戰方法。擴大網絡思維的空間跨度,意味著網絡戰指揮員既要置身于網絡戰的時空、人文、技術環境之中,又要超越這些環境之外去認識己方和把握敵方;既要注意網絡戰指揮的主觀條件,又要審視網絡戰指揮所依托的技術等客觀條件。
實時交互,擴大網絡思維時間跨度。同樣的網絡對抗活動,由于受網絡流量、網絡設備、網絡軟件以及網絡作戰人員工作效率的影響,盡管在網絡時間上看來一致,但其所耗費的物理時間不一樣。為此,網絡戰指揮員必須著眼網絡思維的實時性,既要用一般的物理時間考察網絡對抗活動,也要用網絡時間考察網絡對抗活動,把物理時間和網絡時間結合,把網絡對抗活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相結合。
虛實相映,擴大網絡思維聯想跨度。虛實相映就是基于網絡思維的虛擬性,把思維中的虛擬因素與現實因素互相有機聯系起來,通過聯想將網絡對抗中表面上“毫不相干”的兩件或幾件事情聯系起來思考。擴大網絡思維聯想跨度實施指揮,可以創造出詭秘的作戰方法。例如,進攻者常常運用“僵尸網絡”發起攻擊。而“僵尸網絡”這一作戰方法就是源自中國古老傳說的僵尸群被人驅趕和指揮,成為被人利用的工具。“僵尸網絡”是虛擬的,其實體是被控制的大量“傀儡”計算機,其制造者增強網絡思維聯想跨度,把中國古老傳說和信息網絡技術結合起來,產生獨特的指揮謀略。
網絡在本質上具有程序性。然而,人的思維無限創造性確立了其在網絡空間的主宰地位。網絡思維將一切有形與無形的要素進行了系統集成,使人們在網絡空間活動范圍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廣度和深度,對網絡戰這一信息作戰樣式產生了重要影響,這應引起人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