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代的國際政治風云變幻,上世紀70-80年代,智利和阿根廷之間的領土爭端日益升級,1978年底的比格爾海峽危機幾乎使兩國刀兵相見,最終在教皇保羅二世的調停下雙方回到了1977年初的軍事態勢。從危機中智利海軍意識到了阿根廷海軍在“歐羅巴”計劃支撐下的實力增漲,也對自身力量的不足有了深刻認識,智利海軍急需注入新鮮血液。而隨著英國政府解禁,智利海軍的希望得以逐漸實現。
英智聯盟抗衡阿根廷
1981年10月,英國政府宣布向智利轉讓1艘郡級驅逐艦“諾福克”號和1艘油輪,同時為避免以往“獵人”戰斗機合同執行過程中出現的“阿爾文”發動機被長期扣留的情況,英國政府承諾將提供導彈、備件以及對智利海軍的培訓。
盡管此前不久阿根廷冒著極大的技術風險訂造了2艘42型驅逐艦,但阿根廷對航母艦隊中的區域防空力量的渴望顯然不能成為智利海軍的考慮重點,而拆除了過時的“雞肋”——“海蛇”艦空導彈、增加了“飛魚”導彈之后的郡級更加適合智利海軍的戰略需求。同時,只具備有限力量的智利艦隊在執行擁有2萬公里海岸線的海疆保衛任務時,將更多地倚重于艦載直升機,以此來擴展控制范圍。因此,無論是轉讓時就具備的搭載直升機能力,還是由于設計時的合理裕度所帶來的攜載更大直升機的可能性,都讓郡級當仁不讓地成為智利海軍的首選。
英阿馬島戰爭的爆發加速了郡級的交付進程。從地緣政治考慮,繼續加深和智利的友誼以獲得戰爭中的支持更符合撒切爾政府的利益,當然,來自皮諾切特軍事獨裁政府的支持和幫助只能在秘密狀態下進行,包括為英軍提供基地、截聽阿根廷海軍通信等。
英國的回報無疑是豐厚和持久的。1983年底,英國在無法向智利提供“競技神”號航母的歉意中宣布將轉讓另一艘經歷過馬島戰爭的郡級驅逐艦,1986年和1987年另2艘郡級也加入了智利艦隊;1990年9月和1992年6月。智利得到了第3、4艘利安德級第3批型護衛艦,以替換2艘老態龍鐘的弗萊徹級。更加強大的23型公爵級護衛艦第3艘“康德爾”號艦長在交接議式上曾說:“我看到了他們(艦員)為準備這個慶典所付出的熱誠和做出的奉獻。以及在即將到來的海上訓練和形成戰斗力過程中將要付出的熱誠和做出的奉獻。因為我們擁有了如此優良的軍艦,因為我們擁有了如此優秀的艦員,我相信將不會有任何困難能夠嚇倒我們,不會有任何的任務能夠難倒我們。”
從上世紀60-90年代,智利經歷了對美關系從“蜜月”到“陌路”、對英關系從。崎嶇”到“坦途”的過程,不經意間,撒切爾夫人和馬島戰爭幫助智利海軍完成了“華麗轉身”。
斷折的“三叉戟”
皮諾切特之后的智利民選政府積極發展經濟,其中外貿在智利國民經濟中舉足輕重,而對外經濟又嚴重依賴于航運,約80%的進出口產品需要通過海上運輸。為此智利海軍必須承擔阻止在發生沖突或戰爭時敵方對海上運輸線的阻斷任務。以此為目的,智利艦隊應能夠完成遠距離的作戰行動,并且具備全方位的作戰能力以應對海上、空中和水下的威脅。而在和平時期,智利艦隊需要執行諸如海上求助、島嶼支援、領土巡邏、維和行動等遠離海軍基地等長期任務。
新的需求使智利海軍必須面對日益加快的海軍技術革命,必須維持一支能夠在各種戰術環境中游刃有余的海上力量,而此時的智利艦隊顯然無法滿足如此高的要求。到1996年,艦隊主力包括4艘郡級驅逐艦,4艘利安德級護衛艦和2艘海軍上將級驅逐艦,其中最新的艦只也已服役24年,到2000年時剩下的6艘驅護艦已平均服役30年,即使維護良好,即使經過現代化改裝,但畢竟受限于平臺,離世界主流技術水平的差距正持續拉大。因此在1998年,智利海軍發布了對艦隊主力進行更新換代的“三叉戟”計劃,其主旨是“以具備操作重型直升機能力的遠洋水面艦只替換艦隊中的8艘驅護艦”。
“三叉戟”計劃遵循智利海軍項目手冊的要求而劃分為四個階段,在“概念澄清”階段,為確保初始藍圖能夠達到較高的技術水平和戰術能力要求,提出了幾個先決條件:對于新造艦,其武備和電子設備必須是經過實踐考驗的,它的設計和建造者必須具有豐富經驗和良好的國際聲譽。對于二手艦,其剩余壽命周期應不少于15年。其他的技術要求包括:能夠集成智利在役艦船安裝的或是即將裝備的武器系統,以便需要的時候重新利用,并且有利于后勤保障,新造艦應具備和其他國家海軍開展聯合作戰的交互能力,新造艦應能活動于太平洋的任何海域。
據此,智利海軍擬定了“三叉戟”計劃的基本性能規格,明確了這是一型3000-4000噸級別的具備反潛和防空能力的護衛艦,并在此基礎上開始對二手艦和新造艦進行評估。在二手艦方面,考慮到不少于15年剩余服役期限和攜載“美洲豹”直升機的要求,智利海軍整理了15型備選艦清單,初步評估后范圍縮小為3型,并最終確認美國的佩里級護衛艦為最佳選擇,在新造艦方面,首先需要決定的是究竟在本土建造還是由外國建造,同樣智利海軍編制了一份包含32種設計的清單,并逐漸壓縮到4種;為了和海外建造的價格進行比較,根據設計者提供的信息,智利海軍估算了本土建造成本、得出的結論是本土建造更加劃算。
通過上述分析,智利海軍進一步對新造和采購二手艦兩種方式進行了對比,認為前者具有更多優勢。在隨后的“基本工程”階段,通過4家公司參與的技術和商務投標,智利海軍技術委員會確定德國布洛姆一福斯公司的MEK0200型護衛艦中標。按照預定計劃,2000年下半年雙方完成了MEK0200ACH型護衛艦的主要裝備選型,并預計在2001410月份簽署建造合同,2006年首艦交付。
從“護衛艦”到“橋梁”
然而好事多磨,就在“三叉戟”計劃順利開展的時候,2001年1月,新上任的埃斯科瓦爾總統因經費原因否決了計劃的執行,當然執政黨的更迭帶來的各種政策的不連續也是因素之一。但面對水面艦隊的驅護艦中部分已退出現役、部分即將達到35年服役期限的現實,智利海軍不得不繼續努力,爭取以一個既能滿足基礎技術要求,又能在政治、經濟上令政府滿意的方案來達到艦隊更新的目的。新的計劃直接命名為“護衛艦”,仍將在新造艦和二手艦之間選擇,但后者的市場在“9·11”事件之后發生了很大變化,因為美國海軍在重新審定滿足戰略需求的艦只數量之后取消了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等有可能進入二手艦市場的艦船退役計劃。
當然智利海軍的可選范圍仍然很大,但何時以何種方式來獲得合適的艦船是必須盡快回答的問題。為此智利海軍成立了一個專門的評估組,通過數學建模的方法建立作戰分析模型,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評估;同時,吸取“三叉戟”計劃的教訓,智利海軍對“護衛艦”計劃的成本控制異常關注,在確定平臺和裝備的需求時把價格作為重要因素之一。
根據新計劃的時間節點,首艦將于2010年交付,但智利海軍卻有些等不及了。2005年就有2艘郡級達到服役年限,為彌補這期間的力量空缺,在“護衛艦”計劃的同時智利海軍也擬定了采購二手艦的“橋梁”計劃,其代號就直接反映了實際價值。兩個計劃的大部分經費將來源于《銅法案》(該法案規定,智利最大的銅生產商國有銅礦公司每年約10%的收入將用于國防采購),盡管“護衛艦”計劃的預算由“三叉戟”計劃的12.6億美元削減到9.3億美元,并從2008年開始分12年支付,但幾乎就在“橋梁”計劃的第一艘“威廉姆斯”號——原英國海軍22型第3批“謝菲爾德”號交付給智利的同時,智利國防部宣布中止“護衛艦”計劃,全面實施“橋梁”計劃。
智利國防部長在交付儀式上的講話一語道破天機。“和之前計劃中的新造護衛艦相比,新計劃將允許我們在較短時間內更新我們的艦隊,而不必擔心預算的限制。只需要過去一半的預算就能解決我們的問題,并能夠面對其他的要求。這些二手艦還有超過15年的有效服役期,能夠滿足技戰術要求。最后,新的計劃成功地協調了軍費開支和國家的經濟、政治條件之間的關系。”正是在這樣的初衷下,從2005-2007年,智利從荷蘭購進了2艘雅各布·范·赫姆斯科克級和2艘卡雷爾·多爾曼級護衛艦;2005年,智利又成為第一個坐到談判桌前和英國洽談3艘23型護衛艦采購事宜的國家,2006-2008年,3艘23型陸續加入智利海軍,替換了3艘退役的利安德級護衛艦,從而實現了智利艦隊十年來夢寐以求的換代。
新海軍,2國4型8艘艦
無論是采購費用還是剩余壽命,“橋梁”計劃的4型8艘艦(22型1艘、赫姆斯科克級與多爾曼級各2艘、23型3艘)都符合從“三叉戟”計劃開始智利海軍就堅持的對二手艦要求,而且在技術上,由老牌海洋帝國設計建造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4型艦都代表了當時世界艦船的先進水平。從22型的長橋樓型到其他艦的高平甲板型,優良的船型設計既賦予其良好的適航性,也帶來了舒適的人機環境,動力裝置方面,除了主流的柴燃聯合交替驅動、燃燃聯合交替驅動之外,23型的柴電燃聯合動力開創了世界艦船動力的先河。
武備和電子設備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4型艦共涉及2種主炮、3種防空導彈(“海狼”、“海麻雀”兩型),電子設備更是五花八門。因此,“三叉戟”計劃中對裝備通用性的要求在后續計劃中已經完全讓步于預算限制,雖然每份采購合同都會附有對智利海軍的相關訓練和備品備件的供應,但如此多樣化的裝備,對智利海軍的后勤保障與操作運行都提出了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