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金融危機最好的辦法,或許就是讓所有人成為悲觀者,至少是銀行。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目前正在這么想,并想這么做。2009年11月5日,IASB公布提案,美國之外的銀行將被要求進一步提前公布其貸款的預期虧損。
之所以讓美國特例,是因為美國有自己的會計準則制訂組織FASB。IASB的準則能直接覆蓋世界大多數經濟體,但不包括美國和中國兩大經濟體。
盡管拋開中美,但仍不妨礙IASB在全球會計體系中的主體性地位,這意味著IASB有能力主導銀行會計制度即將到來的這一重大轉變。
在當前的準則下,銀行只需在損失發生后公布,因此,會計準則無法反映經濟周期走向,這也是IASB廣受批評的原因之一。
在新的體系下,一家銀行必須根據經濟前景,提前估算其貸款的可能損失,并在貸款存續期內從利潤計提損失撥備。
這樣做的好處是,盡管銀行可能調高或降低預估損失,但通過平攤,使收益變得更為平滑,而不是大虧后虧。不過從這次金融危機產生以及擴大來看,問題沒有如此簡單。
這次的改革,倒更像是為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所準備。在那次危機后,實體經濟損傷太大,韓國、東南亞銀行的確查出了一堆不良貸款,其后耗費多年才基本解決問題。
如果本次金融危機不再深化,不再繼續重創實體經濟,則IASB的這項策略就沒有太大效果,除非其認為實體經濟將繼續惡化。
惡化的可能無法排除,但損失撥備的貓膩是一直存在的,這導致了該做法在金融危機前失寵。主要的惡行是金融業董事會可借此構建“餅干罐”,以備將來抵消糟糕業績。
為抵制這種做法,IASB提議強制銀行提供詳細的附注披露。不過既然那些銀行巨頭們能將抵押債券做到自己都看不懂的程度,讓他們老實報告損失,實在路途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