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9年時間,Q-Cells成長為世界光伏產業的巨人,成為德國政策孕育的光伏神話。但成敗皆蕭何,因政府政策生變,這位巨人正水火兩重天。
“我們的公司應當繼續延伸,直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 米爾納2008年站在工廠房頂上,滿懷希望。
Q-Cells2008年生產了574 MW光伏電池,連續兩年保持世界第一。其在2007年擊敗日本夏普奪得這一地位。直到今天,Q-Cells仍是光伏產業的王者。
雄心勃勃的米爾納,讓這家小公司,成了德國2008年最佳雇主,而此時距他1999年與三個伙伴創業僅僅10年。

但2009年,因為金融危機和產業競爭加劇,Q-Cells開始經歷冰火兩重天。公司上半年就虧損5000萬歐元,為10年來所未遇。所幸還成功研制出下一代電池,光電轉換率達15.9%,創下世界記錄。
借東風瘋狂擴張
米爾納擁有世界最先進的光伏電池技術,但他卻無法將成本減到1美元。他的對手,美國人和中國人正向這一生死殊途的目標接近。
米爾納很難接受這樣的結果。他在原東德的黑色地帶,建立了德國的“太陽谷”,至2008年,已經雇傭了超過3000人。當地的失業率高達20%,米爾納成為耀眼的太陽。
他是在一塊土豆田里開創這項事業的,一開始只有19名工人。他們生產的產品賣往世界各地,質量優異、技術先進成為無往不勝的敲門磚,至2003年,產能達到27.7 MW規模。
勝利的號角在2004年吹響。德國政府出臺上網電價法,即著名的“EEG法案”,大力補貼新能源,尤其是太陽能電力的發展,上網電價為零售價格的3倍、工業價格的8倍。
米爾納趕上了黃金時代。Q-Cells 2004年產能即達到75.9 MW,并以每年一條新生產線的速度迅速擴張。至2007年,Q-Cells已有5條生產線,389.2MW產能。
德國在光伏領域異軍突起,超過日本、美國,至2007年,占世界市場需求的49%。米爾納為Q-Cells定下的戰略,是擴張,再擴張,其招聘廣告在公司網站中占了18頁。
“我們的公司應當繼續延伸,”米爾納2008年站在工廠房頂上,滿懷希望,“直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Q-Cells2008年銷售額達到12.5億歐元,米爾納希望2009年達到25億歐元。
為達成這個目標,Q-Cells一方面大量使用高性能機器人,提高產量。另一方面,努力消減成本,通過減小硅厚度、自主生產晶圓等,期望到2010年降低約一半成本。
遇寒冬瘋狂瘦身
連續多年豐厚的盈利,使Q-Cells看起來無限美好。米爾納為員工們開設了往返于火車站的免費班車,以及游泳池、減肥課程、推拿按摩。這就像美國硅谷當年的網絡公司。
經濟環境卻悄然生變。德國經濟在2008年大幅下滑,尤其是第四季度負增長2.1%。真正要命的是,德國在6月修改固定電價方案,降低了補貼水平,并且將逐年減少,直到2012年。米爾納2008年雖已受影響,但仍有1.87億歐元利潤,且超過2007年的1.46億歐元。
但2009年盈利嘎然而止。Q-Cells在2009年第一季度即陷入虧損,上半年營業收入更縮減三分之一,只剩3.66億歐元。
米爾納被迫在2009年7月13日宣布裁員500人,并關閉老舊硅晶圓生產線,以期消減25%生產成本。
米爾納之前為控制成本,簽訂了大量的原材料合同,沒想到世界光伏產業格局大變,價格狂跌,這些合同竟然成為Q-Cells無法承受之重。
米爾納的戰略最終在2009年10月進一步改變,Q-Cells將由電池制造商,轉型為綜合型太陽能企業。“制造商專注于單一電池生產活動,是過去時代的營運方式”,他說。
為應對危局,米爾納一手向中國企業發起反傾銷訴訟,一手游說德國政府恢復對光伏產業的支持。
安東#8226;米爾納
生于1961年,Q-Cells公司四位創始人之一,具有工程和MBA學位。自2000年以來擔任Q-Cells董事長,主持制定和執行公司戰略,并負責經營發展和公共關系。在創辦Q-Cells前,曾擔任麥肯錫高級管理顧問,并曾在荷蘭殼牌工作,負責石油、天然氣貿易的風險管理和商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