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只用短短四五年時間,就一躍成為世界光伏產業制造第一大國。這種速度是驚人的,但問題也是驚人的。
2001年中國只有4家光伏企業,總產能2MW。2005年中國光伏產業開始迅猛發展,先后有7家公司在美國上市,總市值達100億美元。尚德以30億美元市值排第6位。到2007年,中國光伏產能超過1.2GW,2008年超過2GW,占全球44%的市場份額,位居世界第一。
但與成績相隨的是問題。
任何產業一旦出現藍海,投資者必蜂擁而上,太陽能就是典型。因為多晶硅等整個產業內的巨速擴張,多晶硅從30美元/公斤一下漲到500美元/公斤以上,結果又進一步刺激急功近利的投資者介入。為趕上好時候,產業擴張速度簡直飛起來,本來需要24個月建造的廠房,縮短到10個月,上千億的資金砸向這個產業。結果,我們出現一大批低收益高污染的工廠,以至于有中國專家曾這樣評價:光伏產業是把污染留在國內,把綠色電器賣給外國人。
污染遠非中國太陽能產業問題的全部。因為一哄而上,因為急功近利,中國太陽能產業出現產能嚴重過剩,而且是低端產能的過剩,劣質產能的過剩。作為高資本密集型產業,每個過剩都意味著動輒上億、幾十億美元的浪費。
如果我們再不好好審視一下如何發展光伏產業,又將落入為他人做嫁衣的窘境。
我們必須意識到,中國的太陽能產業是異常升起的,高而無光。就算產業很大,但只是一個巨嬰,連自理能力都沒有。
越是如此,作為這個產業的從業者,我們就越感到責任重大,使命重大,形勢緊急。中國太陽能產業必須馬上改變一窩蜂模式,改變各自為政模式,告別低價肉博,結束政府買單,形成規范的行業準入標準、產品性能標準、環保標準,形成健康的競爭機制,扭轉兩頭在外的困局,使整個行業進行正常的、可持續的發展軌道。
我們仍然相信,光伏產業一定能做到1塊錢一度電,甚至更低,但不是憑借今天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