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對漢武帝提出“圣人法天而立道”,“承天意以從事”。他還要漢武帝“正心”,由正心而可以正四方董仲舒認為,思想上不能一統,就不可能實現政治大一統
《天人三策》是董仲舒三次分別向漢武帝上奏的策論。
漢初的統治者,針對秦朝那種“以吏為師,以法為教”、嚴刑峻法的殘暴統治,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無為而治”政策,主張休生養息,緩和矛盾,治療戰爭創傷。因此,在西漢朝建立之后的七十年間,在思想文化領域占統治地位的是“黃老之學”。但到了漢武帝時期,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漢代政權的鞏固,國力強盛和經濟發展,大一統的政治局面的形成,民不聊生的局面的根本改觀,黃老思想不再能夠滿足社會需要。
漢武帝為了長治久安,就需要建立起大一統政治思想體系。漢武帝即位之初,下詔推舉“賢良方正、極言敢諫之士”,向他們咨詢古今之道,董仲舒就是其中一員。漢武帝所關心的盡是圍繞長治久安的帶有根本性、原則性的問題,既是政治上的,也是思想上的。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極具針對性地回答了漢武帝的問題。
董仲舒的對策解答了如下一些重要問題——
首先,他提出了天人感應論,這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所謂的“災異譴告說”,認為自然災害與統治者所犯錯誤之間存在著某種因果的關系;其二是所謂的天人同類、“人副天數”,認為人的生理結構是天的模式的復制,人也同樣具有天的精神意志和道德屬性。
第二,他認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在董仲舒看來,統治者所建立的社會政治制度,其最高的原則是由天來決定的,而天是永恒不變的,因而按天的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之道,也是永恒不變的。
第三,他對漢武帝提出“圣人法天而立道”,“承天意以從事”,為此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政策建議,如他建議漢武帝改制、強調禮樂教化的重要性、主張以文德化民成俗、他還要漢武帝“正心”,認為國家的治亂興廢在于統治者自己,由正心而可以正四方,等等。
第四,董仲舒主張思想統一的重要性,認為如果思想上不能一統,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那樣漢武帝所追求的政治大一統就不可能實現,為此他向漢武帝提出了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而為漢武帝采用,這成為漢代思想文化領域的指導性政策。
《天人三策》是董仲舒的思想巨著,既把握了漢代政治社會發展的基本現實,又準確地洞察到了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大勢。《天人三策》適應了漢代政治大一統局面的形成,自此以后,所謂的百家之學固然還繼續存在,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們還有所發展,但儒家已經取得了正統的地位,成為思想文化領域中的主干。《天人三策》對儒學思想在漢代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而后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它對于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形成起到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