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宋立國尊崇道教,加封“玉皇大帝”尊號。
道教有其神圣性和神秘性,劉混康以符取出孟皇后喉中銀針這件史實,當代曾對其神秘性有不同解讀。
茅山道教上清派的高真魏晉系代以后,傳至趙宋王朝時倍受尊重。眾所周知,趙宋立國尊崇道教,加封“玉皇大帝”尊號,對茅山“上清經系”尤加禮敬。值“上清經系”在茅山傳到第二十五代劉混康宗師的時候,因其“節行”高超,宋王朝神宗趙頊、哲宗趙煦、徽宗趙佶,三代皇帝竟然都敬重禮信他。
劉混康(1035--1108)字志通,晉陵(今江蘇常州市)人。十三歲從常州泰和觀道士湯含象學道,后入茅山拜上清二十四代毛奉柔宗師,庵居于茅山積金峰。據說一日有三羽士來山庵參訪,臨別時其中一位手指庵房東隅,對劉混康說:“汝即此居,抱神守中,德惠及人,當無愧前人也!”
元佑元年(1086),據說:“哲宗后孟氏誤吞針喉中,醫莫能出,有司以高道聞召見師,進服符,嘔出針剌符上。宮中神其事,賜號洞元通妙法師,住持上清儲祥宮。紹圣四年(1098)勅江寧府,即所居潛神庵為元符觀;別勅江寧府句容縣三茅山經箓宗壇,與信州龍虎山、臨江軍閤皂山,三山鼎峙,輔化皇圖!” 宋徽宗繼位,加封茅山上清派尊崇的“三茅君”神號。
劉混康當時已明白北宋王朝內外不景氣的情況,他既感激宋王朝給予的恩惠,也真誠地向宋徽宗“累表”進言,多次提出自己的建議和主張,但是“上雖加嘆,而不能用其言。”
在道教中劉混康倍受教徒尊敬,社會中他也有較大影響,元明筆記小說中就有以他為線索的故事傳世。他與宋王朝高層之間的互動,也是當時道教行教方式的一個縮影;上清派是以茅山為教宗的大本營,茅山道教上清派在唐宋時最為興盛,因此唐宋時茅山道教人物的行教方式,較能反映和代表當時道教的客觀情況。
道教必然有其神圣性和神秘性,劉混康以符取出孟皇后喉中銀針這件史實,本身就有使人驚奇的神秘性,當代曾有一些試圖說服人的不同解讀,比如:有人認為這是養生內功能夠解決的問題,因為劉混康修持養生的層次和境界很高,他以高深的道教養生功夫將銀針逼出孟皇后的喉部;也有人認為這是醫學和藥物學(包括化學)能夠解決的問題,劉混康用以畫符的黃表紙事先已涂以特殊的藥物,而畫符則是一種表達方式和現象。
更重要的是,道教上清派第二十五代劉混康宗師,濟人利物、救人危難的精神,是當代道教界應予繼承的優良傳統。作為中華民族傳統固有的宗教形式,道教對于“教宗”和“國家”有著崇高的認識,過去就認為皇帝身系天下、身系臣民百姓,忠君就是愛國,這在北宋道士劉混康與宋王朝的互動中有著豐富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