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降低日用瓷的燒成溫度,本文重點研究了實現日用瓷中溫燒成的坯釉配方。通過在坯料中加入礦化劑、在釉料中加入多組元熔劑,使瓷器燒成溫度降低到1230~1250℃,目前該工藝已投入生產應用;產品理化性能達到普通日用細瓷的標準。
關鍵詞日用瓷,中溫燒成,坯釉配方
1前 言
當前大埔生產的日用陶瓷的燒成溫度普遍在1300~1350℃,據測算,燒成成本占生產總成本的40%~45%,所占比例之大是制約經濟效益提高的最大障礙。中溫燒成在建筑衛生陶瓷生產中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日用瓷器的生產卻仍處于高耗能狀態。近年來,有些企業在降低燒成溫度方面不斷進行研究,但真正投入生產的企業為數不多且收效甚微。本試驗通過精選原料并合理調整配方,研制出適應1230~1250℃燒成的坯料及生料釉,獲得瓷質細膩、釉面光澤透明,釉下色彩鮮艷的日用瓷產品。應用中溫1230~1250℃燒成工藝,能實現節能降耗減排的目的,既延長窯具材料的使用壽命,又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試驗過程
2.1 坯釉用原料的選擇及化學組成
按中溫快燒的工藝要求選擇所需原料,選擇試驗用料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1) 原料中要有較多的助熔成分,熱性質要求穩定,有機物及燒失量應盡量??;
(2) 原料要有廣泛的代表性,資源豐富,來源容易;
(3) 充分利用附近原料,引入新材料對傳統配方進行調整改進。本試驗所選原料的名稱及化學組成見表1。
2.2 坯釉配方的研究試驗
2.2.1 坯用原料的選擇及配方研制
中溫燒成的坯體其物理化學性能要求與傳統高溫坯料大體相同,要有較高的可塑性、足夠的干坯強度,以減少生坯在干燥、修坯、上彩、施釉等搬運過程中出現的半成品破損,并且要有較小的干燥收縮和燒成收縮,以防止變形,要有較寬的成瓷范圍(因中溫坯料組成中熔劑成份較高、燒結范圍較窄)以利于燒成控制,同時還需考慮來源、成本及質量等問題,選用本地高嶺土淘洗泥、紫金瓷土、豐順單竹土、松水長石及其它助熔劑等。中溫快燒工藝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約7.5h)燒結,為滿足制品的性能要求,要求坯體能在預設的燒成溫度下產生具有一定粘度的液相,液相形成的量是由坯料中熔劑種類和含量所決定的。因此,選擇熔融溫度低、粘度相對大,隨溫度變化緩慢且能促進坯體瓷化的綜合性熔劑是合理配方的關鍵。在坯料中加入適量的礦化劑,使坯體能在較低的溫度下產生液相,提前燒結,擴大成瓷范圍。經過反復試驗調整,優選出P707#坯料的配方見如表2,其化學組成見表3。
2.2.2 坯料的制備工藝流程
機碓淘洗→配料球磨→入池混合攪拌→過篩除鐵→壓濾→練泥→成品坯料
2.2.3 坯料的主要工藝參數
按配方稱料、球磨,料:球:水(wt%)=1:2:0.6
球磨運行水份:37.5%
減水劑:2‰~3‰
250目篩余:0.1% ~0.3%
可塑性指標:Ⅱ=1.4cm×3.6kg=5.04(泥料相應含水率為27%)
干燥收縮率L干=6.2%;燒成收縮率L燒=10.87%;總收縮率L總=16.4%
總收縮率與高溫瓷坯料相當,所以無需改變模具尺寸,直接按原生產用模具組織生產。

2.3 釉用原料的選擇及配方研制
釉料是覆蓋在瓷器表面的一層非均態玻璃物質,它應具有適合坯體燒成的熔融溫度范圍,熔化后流動性好,光澤透明、白度好,具有與坯體相匹配的膨脹系數。根據相平衡理論,在一個特定系統中每增加一堿性組元,該系統出現液相的溫度則隨之降低,在同一組元里同時引入多種堿性成分,使其低共融點向低溫方向移動,降低其熔融時粘度,此時膨脹系數也較小。本試驗所用的是生料釉,生產工藝簡單、成本較低,為了滿足工藝及制品的要求,確定選用鉀鈉混合長石、燒滑石、優質高嶺土、鋰瓷石、工業氧化鋅、碳酸鋇等復合熔劑配方而成,經過反復試驗,優選出的中溫快燒生料釉Y707#配方見表4,釉料的化學組成見表5。
2.3.1 生產工藝流程
配料→球磨→檢測→過篩除鐵→成品釉
2.3.2釉漿的主要工藝參數
料:球:水(wt%)=1:1.8~2:0.65
球磨運行水份:37.5%
250目篩余0.04~0.05%
3成形、彩繪、施釉
該試驗的泥料成形工藝性能好、可塑性高,適合正常生產的操作技術要求。
彩繪用顏色料仍可采用高溫燒成用料,不需改變配方,直接應用于中溫還原燒成,燒后色澤與高溫燒后比較,呈色鮮艷而且均勻穩定。
施釉時釉漿濃度的調節應依施釉方法不同而異,用于浸釉時應控制在38~42°Be;噴釉時應控制在48~55°Be;淋釉時應控制在35~40°Be。生產過程中應防止釉層過厚,保證坯釉結合良好。
4燒成工藝
燒成工藝的控制應按液化氣梭式窯的常規操作進行:
從室溫~950℃:氧化氣氛操作
950℃~1200℃:強還原或中強還原氣氛操作
1200℃~1250℃或止火溫度:弱還原或中性焰操作
升溫速度與高溫燒成的生產控制基本相同,燒成時間約7.5h,比高溫1350℃燒成縮短約4h,其燒成曲線如圖所示(燒成控制用三角錐的測定數值與熱電偶測溫表的測定數值有10℃誤差)。
4.1 產品性能
經測定,產品的主要指標如下:
熱穩定性:180℃~20℃水冷三次不裂
吸水率:<0.15%
白 度:68%
外觀質量:制品在中溫1230℃~1250℃下還原燒成,胎體致密瓷化程度好,外觀潔白半透明,釉面光澤透明,熱穩定性好,釉下彩色呈色鮮艷、均勻穩定。制品器型規整且頗具玉感,具有大埔傳統青花瓷器的特點。

5總 結
(1) 本試驗采用礦化劑及多元熔劑并控制各熔劑的組分比例,研制出1250℃左右燒成的瓷器坯料,并成功研制出與坯體合理匹配,不含鉛鎘的優質中溫燒成生料釉。原料取材方便,工藝簡單可行;制品理化性能達到普通日用細瓷的標準。
(2) 總收縮率在16%左右,與高溫燒成總收縮率相當,不需更改模具尺寸即可直接生產。
(3) 釉下、釉中彩青花色劑,按原高溫使用進行配料,不需改變顏料的配方,呈色鮮艷、均勻、穩定。
(4) 燒成周期縮短,提高了生產效率,并且延長了窯具材料的使用壽命。經百興陶瓷工藝廠、三和陶瓷實業公司的生產應用,節能達33.3%,綜合節能效果顯著,推廣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 華南工學院等編著.陶瓷工藝學[M].
[2] 張忠銘編.日用陶瓷原料的分析與坯釉配方[M].
[3] 章秦娟,羅要菊.復合礦化劑降低陶瓷燒成溫度的試驗研
究[J].中國陶瓷,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