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我公司的一條內寬2.6m、長280m米的拱頂輥道窯,以水煤氣作為燃料,在生產600mm×600mm的透晶微粉磚時,同排三塊磚入窯,每當轉產時,第一個班的產品就很容易出現大面積的陰陽色降級(一邊青一邊紅)。我們有時候花很長的時間及調試很多方法才可以解決該問題,但即使問題解決了,也不知道是調整哪一個步驟才能克服,潘工可以幫我們分析該缺陷產生的原因嗎?
答: 根據以上的簡單描述,可以看出該產品產生一邊青一邊紅陰陽色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 與產品坯料組成的特征有關。因為目前廣東地區的大部分透晶微粉磚,其面料都是選用含鉀、鈉較高的低溫透明料配以各種不同的色料與一定比例的白料構成的。當某種坯體的底、面料在燒結時膨脹系數不一致,而窯爐輥棒上、下都還是同時開啟3~4支噴槍時,出窯產品就會出現龜背狀變形。一般情況下,當班的窯工會按常規經驗將部分輥上噴槍關閉,并對等提高輥下噴槍的溫度,這樣調整后,產品的龜背狀變形雖然可以解決,但是該產品往往又會出現一邊青一邊紅的陰陽色降級。
(2) 拱頂輥道窯同一截面左、中、右溫度差異導致產品的左右發色不一致。因為拱頂窯自身的特點已決定了同時出窯的產品中間那一塊磚發色會相對靠邊的兩件磚青一些。
解決拱頂窯邊緣低溫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幾種,可供大家選擇。
1) 盡可能降低總管及各分區的煤氣壓力,避免火焰噴射到中間,同時把每組噴槍的執行閥開度盡可能調小,使火焰在窯道邊緣燃燒。
2) 降低助燃風的壓力,以便提高窯道兩側的溫度。
3) 增加窯內正壓,減少兩側水平溫差。
4) 調整各擋火墻/板的結構,以便減少同一截面的溫差。
(3) 窯爐的預熱及氧化階段的溫度不足,造成坯體在發色階段呈色不一致。
解決方法:盡可能開啟輥下1~6區和輥上1~3區的噴槍,以保證這一區域溫度的飽和,用小火焰多開噴槍的方式來減少該區的左、中、右溫度,使產品呈色一致。
(4) 也可以采取關小抽熱風機抽力、開大排煙抽力的方法,以確保溫度充足,同時不至于增加產品的能耗量。
(潘 雄)
關于窯爐吊頂磚掛裝方法的答疑
問:隨著銷售形勢的好轉,我公司準備新上一條長260m、內寬2.45m左右的生產仿古磚的輥道窯。根據窯爐公司的制作方案,我公司的窯爐主管、車間主任就窯爐中溫、高溫區的吊頂磚掛裝方式提出異議,認為窯爐吊頂磚掛裝時應該填充高溫粘結劑,而窯爐公司則堅持認為“干掛”(吊頂磚掛裝時不用填充高溫粘結劑,即每組吊頂磚之間緊密相接)比“濕掛”(窯爐吊頂磚掛裝時每組吊頂磚之間填充高溫粘結劑)好。經雙方的討論分析,一時間仍拿不定主意。請問程工,這兩種吊頂磚掛裝方法,對我們生產仿古磚來說,哪種更為合適?
答: 的確,吊平頂式輥道窯的吊頂磚的掛裝方式,對該窯爐今后生產運行過程中的保溫性能、產品窯爐落臟、吊頂磚的整體使用壽命有著一定的影響。
(1) 吊平頂式的輥道窯中高溫區窯頂通常采用的是吊裝250mm高度的莫來石吊頂磚(也有的選用230mm高度的莫來石吊頂磚),然后在窯頂上鋪兩層保溫棉毯和珍珠巖泡沫層以加強窯頂的密封保溫性能。如果吊頂磚的組合不能密封的話,勢必導致窯內高溫熱氣流外逸,從而增加了不必要的能耗浪費,并會惡化車間的工作環境。因此,這也是該公司窯爐主管、車間主任要求“濕掛”的原因。
(2) 本人多年來在國內、國外從事輥道窯技術改造、調試和研究工作,總結出以下經驗:只要是真正進口的意大利薩克米、西蒂、唯高窯爐,或者德國漢索夫窯爐,又或者是日本高砂窯爐,相對來說,這些窯爐的窯頂吊頂磚質量,均優于國內的窯爐。進口輥道窯每個吊頂磚尺寸都相當規整,整體組裝是“干掛”式,窯頂的密封性、保溫性能不容置疑。同時,窯爐造成的窯頂落臟也幾乎不會出現。而早期國內的耐火材料,一是外觀尺寸經常存在偏差,二是高溫燒磚后因高溫線收縮度不達標而出現窯頂裂縫的情況經常會發生,所以,早期國內窯爐公司所承建的輥道窯,絕大多數采用吊頂磚“濕掛”方式來彌補。
(3) 鑒于貴公司的新窯爐計劃生產仿古磚,如果吊頂磚這一耐火材料的質量夠好,建議采用“干掛”窯爐吊頂方式。吊頂磚外形尺寸好,在組裝時,每個吊頂磚之間都能緊密相接,自然就會密封,也就用不著填充高溫粘結劑。內在質量好,吊頂磚高溫線收縮度、熱震穩定性好,則窯爐升溫、降溫對窯頂的密封性影響就不會明顯,那么也就用不著填充高溫粘結劑來使整個窯頂結成一個整體了。不容忽視的是,高溫粘結劑使用過多,長期高溫狀態下,也就提高了窯頂落臟的概率。當然,“干掛”式吊頂磚,應該在窯爐吊頂掛完后,在窯頂上每個吊頂磚之間的磚縫間填涂高溫粘結劑,再鋪上保溫棉毯,這樣才比較合理穩妥。
(程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