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變《新聞聯播》的面貌必須要有充足的動力。業內普遍認為,《新聞聯播》由于承載使命太多,時效、形式和語態的變革可能更為現實

由于多年始終保持著一種面貌,《新聞聯播》只要發生任何微小的變化都會被極端放大,比如2008年《新聞聯播》推出4張新面孔就一度成為業內外熱議的話題。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副教授艾紅紅說,“為什么一個新聞欄目會一次次成為新聞事件的主角,成為媒體的新聞源,成為公眾的熱點話題,甚至相關意見會一邊倒?值得研究。”
“縱向看,《新聞聯播》開播30年來變化挺大的,只是其變化沒有跟上時代的變化。”艾紅紅在研究中發現,《新聞聯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變化最大,從單個播音員變成男女對播,新聞編排先國內后國際,先時政再經濟文化,增加《天氣預報》,增加欄目開播曲,包括以新聞價值為衡量標準,將“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放在頭條等,這些模式都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逐漸探索中形成的,那時《新聞聯播》是全國人民獲取新聞的最主要的新聞源。
在取材方面,1982年以前,《新聞聯播》連頭條首發權都沒有,當時受重視的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的《新聞簡報》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和報紙摘要》。1978年,《新聞聯播》6條新聞可以播半個小時,1985年以后單條新聞的取材開始典型,單條新聞的時長也逐漸壓縮,在30分鐘的節目時長內新聞條數開始增加。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新聞聯播》的模式開始相對固定。“八十年代的時候央視和地方臺經常在一起開會討論,類型節目的弊端在哪里他們非常清楚,而且那時候列的缺點跟現在絲毫不差。”艾紅紅表示,雖然《新聞聯播》這些年也在一點一點改,但是由于改動的速度遠遠慢于社會發展的速度,所以給大家感覺跟沒改一樣。
那么,《新聞聯播》改革的空間到底有多大?
央視內部人員表示,此次改版以新聞為切入點,以“金”標準為目標。“金”代表了節目質量的最好水平、最高標準和最嚴要求,是全國觀眾對《新聞聯播》的期待,是欄目的自我追求,也將是中央電視臺所有節目的標準。

不過業內普遍認為,《新聞聯播》由于承載使命太多,因此它的變化幅度不可能很大。艾紅紅說:“改革的空間有,但是如果集體記者制度、全國聯播制度以及多級審片制度這三個制度不發生變化,《新聞聯播》耳目一新的可能性不大。”集體記者制度始于1980年,當時的中央廣播事業局(國家廣電總局的前身)為了讓央視做好《新聞聯播》,借鑒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集體記者制度,當時規定全國電視臺的記者同時也是中央電視臺的集體記者,有義務為《新聞聯播》提供本省新聞,而地方臺本身也愿意上《新聞聯播》。全國聯播制度帶來了強制收視,多級審片制度則讓節目形成了固定的運作模式。
比如對表達方式的處理。新聞學教科書中一直強調要多用實詞少用虛詞,但《新聞聯播》最不能被觀眾所接受的恰是“親切友好”、“強烈反響”等慣用修辭的使用。“傳播理念過于傳統”、“政治價值高于宣傳價值”,雖說從業者也清楚這些弊端,但是太多“命題作文”式的宣傳任務,加上安全播出至上的原則,讓“跟著腳印走”被《新聞聯播》員工們視作最穩妥的做法。語態的背后是觀念,《新聞聯播》的表達方式可以輕松么?
報業系統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實現分層,《人民日報》等機構將機關報、市場報、都市報等根據不同受眾分層建設、管理,要改變《新聞聯播》的面貌必須要有充足的動力。有專家表示,如果秉承客觀、真實的新聞理念,變宣傳思維為新聞思維,正確的輿論導向也會隨之出現。具體調整可以讓新聞時效性再強一些,為重要的突發事件、國際事件給出應有的位置,在形式上播報方式再活潑一點、親切一點,在時政新聞中嘗試多一些同期聲等,至于新聞評論版塊,則未必需要在這檔節目中出現很多。《新聞聯播》若能有這些變化,進步就已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