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家擺弄一款用于分鏡頭故事板制作的軟件Toon Boom Storyboard。起因源自與一位動畫圈的熟人談及劇本電子化和動畫化的優越性。對方在聽了我自認頗具前瞻性和戰略眼光的描述后,只淡淡地回了句“你說的這個東西已經有很多人在做了”,并向我推薦了他之前工作過的一家加拿大公司所推出的這套軟件。前幾天偶然在網上碰到,于是就下了來試試。
感覺這款軟件還挺容易上手——使用者既能在類似Photoshop的界面上直接繪畫,也可以將現成的手繪圖掃描輸入以做進一步處理,系統自然也少不了附帶一套基本的素材庫。電影制作的很多一般性處理基本能夠搞定,但視覺環境的三維化與一些復雜的鏡頭運動還是較難實現。
相比專業功能,我倒是對這些操作簡單直接的專門軟件身上的傳播潛力更感興趣。記得以前在大學念規劃時要做效果圖,當時CG繪圖剛開始全面流行。周圍的同學好像都在刻苦鉆研功能強大的3D Max,志存高遠力求做出以假亂真的效果,而我卻更偏好Sketchup。后者只是一款用于繪制設計草圖的入門級三維軟件,但我卻樂此不疲,為此還跟導師強詞奪理地說:“學生作業就是應該更強調設計感本身而非某種工業化所要求的擬真感”。但坦白講,該軟件吸引我的其實就是夠簡單夠直接,以及這種傻瓜式的操作體驗中所蘊藏的某種娛樂性。Sketchup后來漸漸為更多的設計愛好者以及一些不那么正襟危坐的專業人士所青睞。再后來,2006年,這款軟件被巨頭Google收購并重新包裝推出,終于走出了固有的小圈子而成為一個專業工具大眾化、娛樂化的代表案例。
從某種程度上說,互聯網帶來的信息分享與普及已經使得所謂的“專業”失去了其傳統的壟斷地位。就內容生產而言,一面是現有的工業體系運作早已模式化,另一面邊緣甚至非專業的創作領域卻越來越熱鬧。各種各樣的專業論壇集中著大量愛好者,Youtube、Facebook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交流分享平臺進一步弱化著粉絲與專業作者之間本已日益模糊的界限。中國亦不乏此類案例,當然不一定是在網絡環境下。比如在我看來,《明朝那些事》就是典型的用戶自產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至于視頻分享網站為什么在中國做不起來,個人認為,目前國內熟悉新創作環境及工具的“玩家”基礎不夠是重要原因。
其實,我從來都不看好用戶自產內容的商業前景。自娛自樂的創作有時能讓人眼前一亮,但當非專業的作者心里有了別的念想時卻往往事與愿違。前幾年的胡戈同學不就是一例么。整體而言,網絡上的個體自發創作缺少中間狀態——少數很有新意,更多慘不忍睹。而商業化發展的一個必需條件就是對品質穩定性的保證,這恰恰是傳統內容工業的優勢所在。專業的價值,有時在一些不好玩的平庸產品中反倒看得更為真切。年初的《澳大利亞》(Australia)讓人昏昏欲睡,但前一陣Autodesk請該片調色師來做的講座卻讓我聽得津津有味。要知道好玩可以有很多層面,即使好萊塢的平庸之作,其技術上的專業水準也讓我們很多片子難以企及。很多國際大品牌在征集廣告時都沒少發掘富有新鮮創意的作品,但真涉及到真金白銀的投入時,投資人肯定還是會選擇品質可能一般般,但卻有穩定性保證的專業團隊。畢竟對于那些人少玩興重的Team來說,變數還是太大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