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的記者專欄,我寫的第一句話就是“2008年的賀歲檔‘瘋’了”,彼時《非誠勿擾》剛剛沖破3億大關。現在我非常后悔,因為這個“瘋”字用的太早不僅說明我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增長缺乏足夠預期,而且直接導致我現在沒有恰當的詞來形容剛剛過去的無比喧囂的六月影市。
上映5天1.6億元,首映當天票房3371萬元,首周末觀影人次超過470萬,首周末周六一天票房超過4000萬元——片長2個半小時的《變形金剛2-卷土重來》在中國內地的票房已經排名全球第四,僅次于北美、英國和日本。而日本,歷來是《變形金剛》這樣的好萊塢致幻劑在非英語地區最大的市場。超過它,看來指日可待。
去年,《變形金剛1》在內地的票房是2.82億元,與其2241萬元的首日票房相比,《變形金剛2》整整高出了50%。按照這一比例,后者在相同的放映周期應該可以達到4.2億元票房。這樣比有些簡單粗暴,那么按照最保守的首周末占總票房40%的算法,《變形金剛2》也能過4億。但個人認為,撇除國情,《變形金剛2》如果能獲得《非誠勿擾》那樣的投放力度特別是檔期延續性,它甚至能提前實現馮大導演“單片5億”的豪言壯語。
《變形金剛2》只是2009上半年影市的最后一個爆發點。根據行業專家的統計,2009年上半年的票房已經超過22億元,相比2008上半年的15.8億,同比增長了39.2%。按照這個數字推算,保守預計2009年的總票房也有55億元。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這樣后知后覺。譬如,在年初的導演協會討論中,某導演就給出了今年最樂觀也是最經典的市場預測:今后,“中國電影市場3月到10月是暑期檔,10月到3月是賀歲檔”。雖然玩笑的成分居多,但目睹2009上半年市場的狂飆突進還真是讓我對這句經典心有戚戚焉。
但在“爛番茄”好評率極低的《變形金剛2》至少證實了我年初的另一觀點,就是中國電影票房的增長大部分是依賴整體市場規模的擴大,許多國產大片的成績只是“水漲船高”的結果,影片質量并沒有提高。就像電影圈流行的說法:現在最受歡迎的是“故事簡單、情感豐富”的電影。歸納的是“刻薄”了一點,但《畫皮》、《葉問》還有《非誠勿擾》顯然都適用于這個框框。即使是拍了《畫皮》的陳嘉上導演,在今年上海電影節也非常嚴肅地反問,“我們到底有沒有給觀眾拍出更好的電影?”
如此冷靜的不止是陳嘉上。黃建新導演說在上海電影節他和江志強私下聊天,一個多小時里說的都是中國電影的危機。兩個大腕用數字說話,“2004年2400塊銀幕15億票房,進院線的影片50多部,去年4000塊銀幕43億票房,進院線的100多部,真正算起來國產單片票房可能并沒有增加。”保利博納董事長于冬說的更透徹:“中國市場這幾年的成長其實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就是高額的制片成本堆積”,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影片質量。
在我看來,《變形金剛2》的大獲成功除了再次證明中國市場的誘人之處,也在警告我們這個全球不多的還有進口限額制的電影市場,時間已經不多了。這個夏天,電影院門口到處都是手里拿著邁克爾·杰克遜專輯等待著看《變形金剛》的年輕人。和披頭士、貓王相比,崛起于80年代的MJ是真正介入我們成長的第一個世界級流行偶像,之后,我們有了變形金剛、超人、蜘蛛俠、哈利·波特……這絕對不是壞事,但問題在于:除了這些,我們還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