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國明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
毛澤東在1956年《人民日報》改版時起草的致讀者信中就提出:要求《人民日報》跟黨和政府的聲音完全一致實際上做不到,而且在政治上也不利,當年毛澤東看得很清楚

這次央視新聞節目改革,我個人覺得總體來講是要加強新聞性。一是宣傳性的東西要少一點,社會守望、百姓關心、對社會重要的事情要多一點。直播和報道范圍的加大,中國電視新聞直播聯盟的聯動,以及強化各地分演播室的功能,在根本上都是為了加強新聞的時效性。二是要加強對新聞解釋權的競爭。信息社會,新聞的控制權出現了松動,“公民新聞運動”使對新聞的競爭讓位于對解釋權的爭奪,這樣加強新聞即時評論,就顯得尤為重要。三是要強化新聞雜志、新聞專題這類深度報道類的節目。要對新聞資源做深度挖掘和評論,更多地反映價值觀和對社會深層問題的關注。中央臺在這方面有很好的資源和潛質,相信可以做好。
這次CCTV-新聞的改革,當然會精簡和調整一些欄目。但并不是因為這些欄目做壞了這個頻道,而是因為CCTV-新聞對一些重大事件的報道,缺少它的獨立價值,很多新聞都是按CCTV-1的新聞尺度來的。CCTV-新聞的特色在于直播,通過對某些專題的即時評論和多點連線形成多角度透視。而那些官方色彩的東西,價值觀的東西可以放到CCTV-1去。
目前電視新聞評論相對滯后,這主要是由于新聞尺度的問題。其實電視就是電視,不應該與黨和政府的文件或口徑完全一致。如果這樣,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毛澤東在1956年《人民日報》改版時起草的致讀者信中就提出:要求《人民日報》跟黨和政府的聲音完全一致實際上做不到,而且在政治上也不利,當年毛澤東看得很清楚。雖然有些節目還是需要嚴謹,因為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比如CCTV-1的新聞就可以嚴謹一點,相對遲緩一點,主流價值觀一點,但可以給CCTV-新聞更寬松的尺度。其實像鳳凰衛視那樣的尺度和人才,中央電視臺也可以有。社會對一個事態的反映,需要不同的角度,每一個角度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沒有誰對誰錯之分,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有一定的抗壓能力,對事物的看法才能夠相對均衡一點。如果總是要求從一個角度來看問題,雖然某些時候可能會有整齊劃一的快感,但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因為在一個多元化社會里,如果大家都是一個想法、一個主張,就很容易使社會失衡。
電視新聞改革還需要強化、提升它作為媒體的公信力,這主要靠幾個方面來維系。
第一是透明。操作過程、決策過程透明,就像朋友,即使不完美,我仍然信任他;第二是專業程度。專業就是勝任,比如是否及時、平衡、客觀,哪怕是涉及自己的事情,比如央視大火公眾很關注,就應該及時報道、訪談、調查,不能用兩套標準;第三是對受眾利益的關切。中國的電視媒體與西方主流媒體相比,缺少對受眾利益、文化、規則、喜好、需求等的切近的關照,沒有讓觀眾感覺你是照顧我的,按照我的需求做的,現在的問題是經常是自說自話,彼此之間沒有交集,只是宣泄情緒,這種宣傳的價值和影響力很小。
在對外報道上,CCTV-9主要是面對西方的主流階層,不是想學習英語的中國人,因此要用西方能聽得懂的方式和游戲規則來說話。CCTV-9應該像半島電視臺學習,半島電視臺是BBC訓練出來的運作模式和表達方式,他們熟悉西方的游戲規則,但也在頑強地表現阿拉伯世界的立場和觀點。因此,形式上的學習,并不妨礙價值觀的表達。CCTV-4主要是面向全球華人,應該根據他們對母國的文化要求來編織內容。
至于新聞資源整合、如何避免內耗,這是一個老問題,這主要是因為現在新聞節目的作業流程,采訪的終端生產就是為了一個欄目。要解決新聞資源的爭奪問題,需要把生產方式變成兩個階段,一是中間產品標準化,就是去采訪的記者不是為任何一個欄目服務,而是標準化生產一個產品,然后終端各個欄目再各取所需,去生產自己的產品。雖然現在有不少地方臺在嘗試大編輯部的運作方式,但實際上做不到,因為標準的確立存在問題。比如對一個突發事件的采訪,什么叫突發事件,應該采訪那些人,問哪些問題,有哪些角度等等都很難確立一個具體標準。現在可以嘗試通過某些聯動機構,必要時做一些分工,使聯動更協調一些。但這只是一種精細化磨合,不是生產模式的改變,要想根本改變這種局面短期內還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