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熱的一個下午,記者走進了北京國立常升影視公司。聽說記者來了,張國立的助手邵丹讓我們稍作休息,“張導說要準備一下你給他的采訪提綱。”約半小時后,邵丹示意我們進去。一身休閑打扮的張國立,黑衣、黑褲、黑鞋,精神狀態不錯,但比前兩年在《綜藝》年度人物頒獎禮上見到的他,明顯黑瘦了一圈。辦公室內寬敞通透,進門一打量,朝北向的角落里密密匝匝地擺放了一整柜子的各式獎杯,不少獎杯竟已銹跡斑斑……
“請坐吧!”(一臉的熱情),他自己蜷身坐在了沙發上。旁邊的桌上,記者之前給他的那份采訪提綱后面,已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注腳。他爽朗地一笑,“呵呵,咱們開始吧!”
影人的自我“格局”

“上影寰亞要在幾年內完成自己的‘五個一工程’,即團結一批導演、打造一撥明星,一部作品能獲國際大獎、一部作品進軍億元俱樂部、創作一部傳世之作……”
在一份表格上,張國立在“愛好”一欄寫著:工作、在工作中尋找樂趣。
好友陳道明每次碰到張國立都對他說,“你少工作點,這么大歲數了。”好哥們馬中駿這樣評價張國立:“集編、導、演、制片于一身的他,干的是農民的活”。
“馬中駿為什么說我是農民呢?因為一個農民從耕地、刨地、到下種、澆水、鋤苗,到除草、收割,最后打進糧倉,一系列的事都要親歷親為。如果我不工作,生活狀態比不工作還慘。不工作的話我不知道自己該干啥。所以,我一不拍戲就看劇本”。
演員張國立。上世紀90年代,一部戲說劇《宰相劉羅鍋》讓張國立名噪一時,隨后《康熙微服私訪》系列、《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更是讓張國立當上了“戲說專業戶”。近年,張國立的戲路轉向平民小人物,《金婚》中的佟志、《親兄熱弟》的老大哥、《大生活》中的柳東,個個人物都生動傳神。在即將上映的獻禮大片《建國大業》中,張國立又向蔣介石這個角色發起了攻勢……在張國立30多年的演藝生涯里,幾乎囊括了大眾百花最佳男主角、金鷹最佳男主角等國內的所有專業大獎。
老板張國立。張國立還有一個重要頭銜——北京國立常升影視公司董事長。國立常升至2005年成立以來,共制作了400多集電視劇。從早期的《康熙微服私訪記》系列、《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到《布衣天子》、《五月槐花香》、《少年嘉慶》、《濟公新傳》、《親兄熱弟》等劇,不僅屢創內地各電視臺收視新高,在港、澳、臺地區及海外的電視劇市場也占有一席之地。近來,國立常升還與中影合作投資了電影《瘋狂的賽車》以及最新的《建國大業》等。
在不久前閉幕的上海電視電影節上,由上影集團、香港寰亞及國立常升共同投資成立的上影寰亞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宣布掛牌,于是,張國立又有了一個新頭銜——上影寰亞總經理。在上影寰亞的成立儀式上,作為總經理的張國立大表決心:“上影寰亞要在幾年內完成自己的‘五個一工程’,即團結一批導演、打造一撥明星,一部作品能獲國際大獎、一部作品進軍億元俱樂部、創作一部傳世之作……”
“上影寰亞有一個非常好的架構。一個國有企業、一個境外資深的實力雄厚的娛樂機構、一個民營公司。有國有企業的院線、有境外的資源支持,這兩家都是大老板,都不缺錢,三家合作,理論上講應該不會做不好。現在是‘不差錢’,這幾年差的是好項目。”在上影寰亞,上影集團、香港寰亞兩家主要抓電影項目,國立常升主抓電視劇項目。張國立透露,上影寰亞公司首年計劃投拍兩部電影、兩部電視劇。電影分別是陳嘉上監制、劉偉強導演的《夜行俠陳真》,以及杜琪峰監制、賈樟柯導演的其首部商業轉型大片《在清朝》。兩部30集的電視劇分別是王海令鳥編劇的《成長》,以及鄒靜之編劇、張國立執導的《風雨同舟》。
適應新身份,自然免不了角色調整過程。“我現在的狀態與以前不一樣了。以前做制片人和導演時,老拿自己來要求別的演員:他應該像我一樣勤奮,像我一樣守時,像我一樣不講究。后來,我發現這是我的格局問題。”張國立說,當你是一個制片人的時候,你的格局要發生變化,不能老拿對自己的要求去要求別人。“所以,我慢慢在變。成為上影寰亞的老板,我的格局還要變。我應該給大家提供更好的條件,讓大家更好地完成任務,這才是我要做的。”
多種身份和頭銜,讓張國立在大眾的視線中變得“不純粹”,張國立自己也笑稱:“既是演員、又是導演,還是一位老板,我就是一個很不純粹的人。”
“虎!虎!”,第一句臺詞
“后來終于熬到有一句臺詞,那就是楊雄打完虎后,我在旁邊喊:‘虎!虎!’——這是我的第一句臺詞。”
“1972年,我17歲就到了文工團,當一名報幕員。我認為自己走上藝術的道路是一個必然。”從藝30多年,對于自己17歲就開始打拼的演藝歲月,張國立至今歷歷在目。
張國立生在天津,長在陜西。當時在學校讀書的他就是文藝尖子。記得有一次上西安匯演 ,節目單上不但有他參與合唱的《東方紅》,還有他領誦的詩歌表演。說到興頭上,張國立現場朗誦起來,“朋友你到過黃河嗎?你見過黃河嗎?你還記得河上的船夫怎樣拼著性命與黃河搏戰的情景嗎……”
文革時期,父親被劃為走資派,張國立也被清除出宣傳隊。張國立只能待在家里聽樣板戲,這一聽不要緊,后來他竟被戲稱為“樣板戲大全”,因為當時的每一出戲幾乎他都能唱。“我沒有正經學過藝術表演,憑著耳濡目染聽收音機,全靠悟性”。
張國立全家上上下下沒有學藝術的,并且張國立最開始的工作也只是鐵路工人,但因為“悟性”,很快,張國立就被軍隊業余文工團看中,“覺得張國立普通話說得好,可以讓他去報幕。說起來,我也是很多年前就開始干主持人的工作了。”張國立調侃道。在業余文工團干了一年后,通過一次文藝匯演,張國立又被專業文工團選中。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工團,其時,文工團以演出京劇為主。剛剛出道的張國立只能跑龍套,雖然參演過《智取威虎山》等戲,但沒有一句臺詞。“后來終于熬到有一句臺詞,那就是楊雄打完虎后,我在旁邊喊:‘虎!虎!’——這是我的第一句臺詞”。
1974年,張國立出演了第一部電影《開山的人》。導演對他的評價是“拎不起來!”“膠片機一轉起來,‘嗒嗒’的響,在我聽來,攝像機運行的聲音非常悅耳。但導演覺得我特別奇怪:‘攝影機一響怎么沒什么變化呀。’因為那時很多人演戲,一聽‘開機’就全變樣了。”
1982年,米家山導演找到張國立,請他出演電視劇《彎彎的石徑》,那時正是兒子張默出生第二天,張國立咬咬牙還是去了。“后來,這部戲獲得了當年的飛天獎,也為我在圈里贏得了好口碑。”
《宰相劉羅鍋》是轉折點
隨著《宰相劉羅鍋》的風靡,張國立不但成為觀眾熟知的演員,并且在圈內的知名度也迅速飆升,找他演戲的人陸續多了起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打拼,張國立當時在四川已是小有名氣的演員。1990年,張國立決定離開四川,與夫人鄧婕一同來北京闖蕩。但事與愿違,初到北京,張國立基本無戲可接。“那個年代,大家更喜歡長得清秀帥氣的演員,比如唐國強等,他們的戲很多。”張國立苦笑道,“記得當時潘虹還幫我推薦了好幾次,我還見過田壯壯導演,但都以我長得太一般而被拒絕了。”張國立說這段經歷讓他當時的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也使他在日后形成了一種習慣:再也不毛遂自薦,除非別人請我來演戲。
無戲可演的日子里,張國立干了很多行當,拍廣告、拍MTV、配音……而無論是拍廣告還是拍MTV,張國立都干得有模有樣。其早期的MTV作品《霸王別姬》獲得了中國音樂電視大獎賽最佳導演獎、作品《霧里看花》獲中國音樂電視大獎賽金獎、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星光大獎。
其間,張國立跟著米家山導演,從副導演到執行導演,再到聯合導演,鍛煉了四年。“1993年,北影廠讓我獨立導了我的首部電影《闖入者》”。張國立感慨道,“當時自己就想作一名導演,感覺導戲是一個很奇妙的過程,讓人很快樂。干上導演后,就不想演戲了。”
當《宰相劉羅鍋》中乾隆一角找到張國立時,他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中。“那是一段痛苦的轉變。”從張國立內心而言,當時的確想踏踏實實作導演,但是多年的演藝生涯讓他覺得自己應該能成為一名好演員。不過他很擔心一旦選擇演戲,導演生涯就會結束。
而事實上,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成為了張國立演藝事業的一個重要轉折。隨著《宰相劉羅鍋》的風靡,張國立不但成為觀眾熟知的演員,并且在圈內的知名度也迅速飆升,找他演戲的人陸續多了起來,張國立開始了其坦蕩的星途。
“但我一直割舍不下導演行當”。不斷演戲的那段時間,張國立仍然對導演工作難以割舍。直到有一天,《康熙微服私訪記》的出品方主動讓張國立作制片人,把所有的資金交給他,整個項目由他全權運作。“他們告訴我只有3%的不可預見費用,如果超支由我自己掏錢補上。”張國立說,“這樣苛刻的條件,我當時居然也應了。”
張國立停頓了一下,向記者示意:“我可以抽支煙嗎?”“當然!”他點了一支煙,深深地吸了一口。
“畢竟是新手上路,由于缺乏對市場的整體把控力,這部戲大大超出了預算。《康熙微服私訪記》我確確實實沒有拿到一分錢,最后把自己的片酬也搭進去了。因為超過預算3%以上,只能自己掏錢填缺”。張國立提到這一段有些遺憾,但全無悔意。 接下來,《康熙微服私訪記》2、3、4中,張國立又導又演,并把制片人一職也挑在身上。隨著《康熙微服私訪記》系列的炙手可熱,張國立運作影視項目的經驗也日漸豐富起來。“大大滿足了自己的導演癮。到后來的《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五月槐花香》我都是又演又導,兩頭兼顧。”張國立臉上閃過一絲不經意的驕傲。
老板之道
“現在我們是搭檔,這也是公司的核心,我們一起抓項目。某個項目,只要鄒靜之認可了,我們就會買下版權。”
2005年,北京國立常升影視公司成立。公司是以張國立的名字命名的,公司前身是創建于1996年的“國立導演工作室”。說起國立常升的成立,張國立說,“成立自己的公司與馮小剛把我和他之前合作的公司拆散了有關。”2004年,張國立與馮小剛合作完《手機》后,共同成立了太合民眾有限公司。“當時,我倆都雄心勃勃要做自己的公司,雙方各持50%的股份,注入了500萬元的資金。本來商量好我任總經理,他得聽我的。整個布局也已經設計好了——他每年拍兩部電影,我每年拍三部電視劇。預計兩三年后,這個公司的規模就能上去”。張國立吸了一口煙說道,“后來,馮小剛被華誼兄弟的王中軍挖去了,把我給甩了。但當時我已經有做公司的野心了,所以成立了國立工作室。”經過幾年的發展,國立工作室集結了一批專業人士,大家都覺得工作室這個平臺已然不夠他們施展了,因此成立了國力常升公司”。
國立常升成立后,很快在業內就拓展了一定的影響力,近兩年公司年均電視劇產量超過120集。除了早期的《康熙微服私訪記》系列、《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等品牌外,近年國立常升出品的《布衣天子》、《五月槐花香》、《濟公新傳》、《親兄熱弟》、《中國往事》、《大生活》等劇在市場上也穩步走高,這使得國立常升這樣一個民營公司的底氣越來越足。“其實,我們還有更多的力量,還可以拍更多好戲。眼下,我們正在和好幾家公司談合作。”
在圈內浸染多年的張國立,積累了相當的人脈。“在韓三平還是燈光師的時候,我們就是老交情,現在是鐵哥們……”張國立周圍的不少朋友現在都已是“影視大戶”。
張國立的人脈之廣,在上影寰亞成立儀式上可見一斑——馮小剛、寧浩、陳可辛、馬楚成、楊千女華、黃秋生、任賢齊、張鐵林等明星及眾多單位代表到場祝賀,其中不少大腕都是沖著張國立而來。
另一個業內大腕鄒靜之,從國立導演工作室開始,就一直和張國立保持著密切合作關系。“現在我們是搭檔,這也是公司的核心,我們一起抓項目。某個項目,只要鄒靜之認可了,我們就會買下版權。”鄒靜之是國立常升各大項目的開發者。
“鄒靜之抓了項目給我看,最后由我來拍板。”張國立邊說邊用手拍了拍沙發,“這需要一個人來決策,因為這涉及到花錢的問題”。
張國立表示,即使有些項目他們現在沒有時間拍,也會儲備下來,而非“等一個,來一個”。他為記者指了指身后的桌上,桌上高高地碼了十來本小說。“這是最近剛買的三部小說,也是鄒靜之推薦的。只要他說好,我就百分之百相信。”“現在公司有很多項目,運行很好。我們每年的電視劇計劃集數超過120集,電影2-3部。”
應該向中國電視劇人致敬
“50萬能拍成這樣,真的沒什么理由再批評他們了,應該向他們致敬。”
隨著采訪的進行,談話的氣氛越來越輕松,張國立起身張羅我們喝起功夫茶。喝茶的當口,記者適機提起本屆上海電視節中美影視論壇上戲劇性的一幕。
當時,張國立、鄭曉龍、馬中駿等中國影視人與美國影視人大衛·瓦倫、戴倫薩芬、伊瑟雷夫等,展開了一場電視劇制作的現場對話。張國立顯然有備而來:“請問外國朋友,你們對我們中國(影視)了解多少?……《絕望主婦》、《迷失》、《犯罪現場》我都看了,我了解你們比你們了解我們多得多。我在中國是一個很棒的電視制作人,拍了很多戲,你們看過嗎?所以,你們應該把我的戲拿回去看一看。”現場又是一片笑聲,一番話逼得兩位幽默的外國導演竟以中國式的下跪向這位熒屏上的“康熙”表示歉意,張國立也幽默地手一抬:“平身!”再次激起現場一片笑聲……
說到這個玩笑,張國立反而嚴肅起來。“中美論壇本來就是一個交流平臺,但我發現這個交流并不對等,因為他們并不了解我們。我們應該告訴他們,我們是一個電視劇生產大國,我們有很多電視劇。”張國立說,在那位外國導演離開上海時,對他說,“我希望你能把你的電視劇給我”。張國立告訴記者,他正在搜集一些劇集,打算讓人翻譯后再寄給那位外國導演。“我覺得,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交流。‘下跪’只是一個玩笑而已。”
“和他們交流以后,我越發覺得我們足以自豪。”張國立話鋒一轉,“內地一部戲每集的成本約為50萬人民幣,兩天左右拍一集。而他們每集戲的成本是500萬美金,并且9天拍一集,而且國外制作人還經常抱怨太累。”
“當美國同行聽說我既當導演,又當演員、制片人,而且兩天就能趕出一集戲時,他們說:噢,如果這樣的話我不知會累死多少次!我說,到美國拍戲,我會閑死,也不知那些錢怎么花。”張國立調侃道,“500萬美金,相當于3500萬人民幣,在內地可以制作一部電影了!”張國立搖搖頭:“這時候,我越發覺得中國的電視劇人很可愛,50萬能拍成這樣,真的沒什么理由再批評他們了,應該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