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億看得見摸不著的盛宴,讓許多歐美企業和商會難以忍受
9月14日,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從北京飛往布魯塞爾,向歐盟提交該商會剛剛發布的第九版年度白皮書《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2009/2010》。與往年不同,今年的這份白皮書對中國的市場開放狀況表達了更多的不滿。
“過去的一年中,中國歐盟商會注意到,中國經濟開放的步伐正在逐漸放緩,在某些領域甚至有倒退的跡象。”伍德克在9月2日的發布會上說。
這個“某些領域”,在《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2009/2010》里有明確所指:“在公共采購過程中,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明顯受到不對等的待遇。”白皮書專門針對公共采購領域提出了長達6頁的建議和批評,旨在“消除對‘非中國’本土產品和公司的差別待遇,確保中國獨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享有平等的競爭環境和同等待遇”。
隨著2007年底中國拉開同美國、歐盟以及其它主要貿易伙伴就加入世貿組織政府采購協議(GPA)的談判,圍繞中國徹底開放這一利益巨大的市場,美國和歐盟等經濟體的政府、商會、貿易游說組織以及跨國公司就加大了對北京游說和施壓的力度,每年都有相關研討會在中國的某個城市召開。而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到來,中國也推出了4萬億元的龐大經濟刺激計劃,并傾向于采購本土產品,這無疑刺激了期待中國政府采購市場進一步開放的歐美神經。
商會很失望
成立于2000年10月的中國歐盟商會是歐洲在中國重要的非政府性游說組織,目前,這家活躍的在華商會已經擁有了1400多家歐盟企業會員。每年,中國歐盟商會都要在相對固定的時間發布年度“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表達會員企業對中國市場開放的意見,并就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對中國和歐盟方面提出建議。
2005年3月,中國歐盟商會專門成立了一個公共采購工作組,目的旨在為改進中國“公共采購程序,提出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并致力于在中國實現世界一流的公共采購實踐”。這個外部壓力組織的出現和活躍,對于中國推進公共采購體制改革、有效利用公共資金和防止腐敗,無疑是有意義的,但這位“洋雷鋒”真正的工作重點,顯然還是為了推動中國政府開放這一巨大市場。
中國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政府采購規模達到5900億元,大致只占到當年GDP的2%左右,而按照國際統計數據,政府采購市場通常要占到一個國家年度GDP的10%—15%左右,可見在未來中國政府采購市場的巨大潛力。中國美國商會今年做過一項抽樣調查顯示,有2/3的美國在華企業期待從中國的4萬億元人民幣經濟刺激計劃中直接或間接獲益。
2007年12月28日,財政部代表中國政府簽署了中國加入WTO政府采購協議的申請書,當日,中國常駐WTO代表團將申請書和中國加入GPA初步出價清單遞交給WTO秘書處。中國政府開始了與GPA成員之間的談判。
但中國歐盟商會對于中國遞交的初步出價清單并不滿意,今年的白皮書中指稱,中國的出價門檻過高,尤其在建筑業上,中國比歐盟相應水平高出40多倍;中國政府采購實體覆蓋范圍有限,僅僅覆蓋了50個中央實體和14個“其他”實體,清單中未涵蓋中央下屬實體,也未提及任何國有企業;在所涵蓋服務類的清單中,條目相當有限,僅涵蓋設備和計息額的租賃服務及國外培訓;工程服務覆蓋范圍非常有限,只列出了公用房和住房的建設。白皮書還指出,中國政府的出價清單明確排除了眾多與歐盟商會會員利益相關的行業,規定在任何情況下公路、鐵路、民航、港口、城市交通、電力、水資源、能源、郵政服務和電信等公共事業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相關貨物、服務的采購,均不適用于GPA。
“同時,中國將對政府采購項目的本國比例、補償交易或者技術轉移提出要求,這就為中國政府的自由裁量留下了可以違約的空間。”中國歐盟商會還擔憂,中國還指出加入政府采購協議15年后才開始履行此協議,“如此長的過程令人難以接受”。
伍德克發火了
畢業于德國曼海姆大學的伍德克除了擔任中國歐盟商會主席的職位,還兼任全球最大的化工巨頭巴斯夫在中國的首席代表。過去幾年里,他不停穿梭于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和北京之間,不斷向歐盟傳遞中國改革開放的現狀,向北京傳達開放市場的好處。
今年6月,這位面相溫文爾雅的老外發火了。事情源于今年5月末中國政府推出的一個大型風電招標項目,該項目涉及25臺風力渦輪發電機,據稱總價值高達50億歐元。有報道稱,所有意欲染指的外資企業在招標第一輪即全軍覆沒,這其中包括全球領先的風力渦輪發電機制造商維斯塔斯、蘇斯蘭和通用電氣等。
招標結束后,伍德克便公開表達不滿:“中國政府似乎已拿定主意,這些訂單必須給中國制造商,而不是已在中國做出重大投資的外國企業。”
伍德克稱,中國政府制定的風力發電項目投標標準,只關注渦輪發電機的單位價格,而排除了其他國家在風電項目招標時考慮的使用壽命、回報率等因素,使外國供應商難以勝出。他還進一步批評道:“中國政府似乎有意將外國供應商排除在其4萬億元財政刺激方案下的合同之外。”
而此時,中國政府正在向歐美派出龐大的“采購團”。伍德克在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時認為,此類行動對于貿易影響甚微,不如進一步開放市場。
“我們不是要求特惠,而是希望平等的競爭空間。”他說。
針對伍德克的指責,國家發改委6月1日在其官方網站上刊出《答記者問》,專門澄清“排外”質疑,稱“不是把外資關在門外,而是國內的不少用戶把中國制造的企業關在了門外,這是現在我們主要應該克服的歧視性心態”。
6月4日,國家發改委會同國務院法制辦等八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貫徹落實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強工程建設招標監督工作意見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級政府在4萬億經濟刺激一攬子框架內,“不得通過設定歧視性條款限制國產設備使用”,并強調“政府投資項目屬于政府采購,應該采購本國產品”。該通知一發布,即被外資企業和在華外國商會定義為“購買中國貨”法案,引起爭議一片。
美國與歐洲的商會都認為,發改委的通知不但鼓勵使用國貨,而且對外國產品限制過多,將打擊外商投資中國的意愿。歐盟委員會也隨即宣稱將調查中國4萬億采購是否“偏愛國貨”。
6月1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有關部門關于政府采購的文件,不存在所謂對外國企業和產品歧視的問題。6月25日,這場爭議上升到了最高國家領導層面。當天,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應約與德國總理默克爾通電話時表示,中國絕不會歧視外國企業和產品。
7月2日,伍德克出現在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全球智庫峰會”上,批評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9月2日,伍德克站在北京嘉里中心大酒店的發布會演講臺上宣講《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2009/2010》白皮書,再次批評中國經濟開放的步伐在公共采購等領域正在倒退。
今年的白皮書中再次舉風電項目為例,指稱2005年以來,沒有一家外資企業能夠在此領域中標,“這很好的證明了在競標過程中中國對非本土企業的歧視”。“工作組對‘非中國’本土企業仍然受到不公平待遇和由于全球經濟衰退導致的市場保護主義抬頭跡象表示擔憂。”中國歐盟商會在白皮書中指出,所有在中國依法成立的企業,不論其資金來源如何,均應被視為本土企業。
什么是國貨
“我們也關注了中國2007年底加入GPA申請時公布的采購清單,并希望進一步擴大協議中的采購范圍,我們希望中國能夠盡快推進GPA談判的進程。”9月2日,當《商務周刊》采訪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中國事務副會長溥樂伯時,他正要急著趕往北京國際機場。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成立于1973年,成員大多是美國的大型跨國公司,在美中諸多重要政策性事務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溥樂伯表示,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始終在觀察中國的政府采購市場發展及其對美國企業在華運營的影響,并對中國的相關部門提供具有建設性和兼顧平衡建議,以進一步提升政府采購行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自成為WTO成員國后,中國的市場正在逐步開放,”溥樂伯評價道,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成員公司對此基本滿意,“但是會員們也時常向我們抱怨,完全參與到中國的政府采購市場里是非常困難的,比如目前,雖然中國稱打算讓國外企業也參與到經濟刺激計劃的項目中去,但具體的指導政策沒有出臺,結果造成外資企業被各級政府排除在一些項目之外。”
溥樂伯指出,在中國,目前大量的商業機會經由政府采購過程起始并受控于政府管制,特別是那些與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相關的投資項目,以及醫療改革和其他政府發起的社會經濟項目。
今年7月,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也向其會員提供了一份《中國政府采購政策》的備忘錄。備忘錄稱,中國目前還沒有加入WTO框架下的GPA,因此將優先選擇國內企業和產品列入其政府采購政策中的行為并不違背WTO準則,但中國卻也無法從GPA優惠待遇中受益。備忘錄指出,雖然中國商務部和發改委都公開表示外商投資企業在華投資生產的商品應算作“國內產品”,但在其采購政策中并沒有明確的官方定義,說明什么是與“國內產品”相對應的“進口產品”,或者外資企業是否達到了這一標準。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眾多會員還對于中國政府推出的“本土創新產品”目錄頗有微詞。溥樂伯稱,國內研發或稱本土創新產品和技術很容易獲得政府采購措施的青睞,國家和地方政府制訂了評判是否是“本土創新產品”的目錄,這些產品在政府采購過程中將具備明顯的優勢。
今年4月份,中國美國商會也首次將政府采購方面的內容專章列入了自己的年度白皮書《2009美國企業在中國》,建議中國政府加快加入世貿組織政府采購協定的步伐。與中國歐盟商會的態度相比,中國美國商會要更溫和一些,更側重于強調開放政府采購對于中外各方的多贏。“中國政府采購市場增長速度令人矚目,過去幾年間,政府消費的構成也日益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已從單純的商品需求延伸至對服務和工程的需求。”中國美國商會主席柏邁高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表示,尤其是中國政府推出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里很多項目均在政府采購范圍內,美國在華企業若能全面參與該經濟刺激計劃,將會為中國經濟復蘇作出很大的貢獻。
美國政府的動作要更為直接。今年5月,專職政府采購的美國聯邦總務局前代理局長、聯邦采購部部長威廉姆斯訪華,目的是推動中國政府早日加入WTO政府采購協議。 今年7月底在華盛頓舉行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雙方專門就政府采購進行了深入溝通,并初步達成一致意見,同意加強合作,加快中國加入GPA進程以及中國在WTO政府采購委員會2009年10月會議前向該委員會提交一份報告,明確中方將修改出價清單。此外,中國承諾按照《政府采購法》的規定,平等對待外商投資企業和中資企業在中國生產的產品;美方確認在其采購規定下,在美國建立的中資企業,不論所有權性質,其在美當地生產的產品將視同于美國國內產品。
“我們希望雙方能夠遵守在華盛頓做出的表態,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以自由和開放的市場促進經濟活動。”柏邁高說。
本刊記者陳楠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