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周刊》:我們注意到,今年4月中國美國商會首次將政府采購方面的內容專章列入自己的年度白皮書,其中對中國的政府采購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請問為何在今年的白皮書里重點強調了政府采購?
柏邁高:過去幾年間,中國政府采購市場增長令人矚目,中國政府消費的構成也日益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已從單純的商品需求延伸至對服務和工程的需求。未來,中國的政府采購市場無疑將繼續擴大。而在中國政府為應對經濟危機推出的經濟刺激計劃中,很多項目均在政府采購范圍內。許多美國企業希望參與其中,若能全面參與經濟刺激計劃,將會為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復蘇作出很大的貢獻。因此,中國美國商會也開始關注這一重要領域。

《商務周刊》:最近幾年,中國政府已經出臺了《政府采購法》和《招投標法》,這是不是也表明了中國政府在規范政府采購市場方面的積極態度?
柏邁高:我們對中國《政府采購法》框架下努力提高投標的透明度和競爭性表示贊賞,然而中國的《招標投標法》由于存在非透明和歧視性等問題,仍使人備感困擾。
《政府采購法》出臺后,中國財政部隨后解釋說,采購法并不涵蓋與“公共工程項目”相關的采購,這令人困惑,因為公共工程項目至少占據了中國政府采購市場的半壁江山。2000年1月頒布的《中國招標投標法》引發了更多疑慮,因為它缺少《政府采購法》所包含的許多基本原則,這似乎有悖于中國在2001年的入世議定書中做出的承諾。我們促請中國按照《政府采購法》來規范《招標投標法》中的相關法律規定,并希望中國將這兩個法律協調統一,以便將“公共工程項目”列入“政府采購項目”范圍。
《商務周刊》:在正式加入GPA之前,法律上允許中國實施有差別的政府采購政策,也允許出臺優先購買國貨的政策,而在中國目前推出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中,似乎也明確了采購要向本國產品傾斜,對此您怎么看待?
柏邁高:盡管在正式加入GPA之前,法律上允許中國實施合乎國內的有差別的政府采購政策,但人們擔心的是,在政府采購方面,中國正在以一種不透明的方式,更多地實施限制性的貿易壁壘。
考慮到中國已同意加入GPA,中國政府須進一步改革其政府采購體制,向全面遵守GPA原則的方向努力。這意味著中國應當努力改變其現行的國貨優先的做法。因為許多所謂的“外國”公司銷售的產品其實都是在中國境內生產的,因而很難判斷某一產品是“國貨”還是“外國產品”。
《商務周刊》:目前,中國正在以積極的態度推進加入GPA的進程,并在7月底舉行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明確加快這一進程,您認為中國下一步要想成為GPA成員還需要哪些努力?
柏邁高:我們認為中國盡快加入GPA是其當務之急,并對中國政府采購體制國際化改革的目標表示贊賞。盡管中國在2007年12月提交的初步開放政府采購市場清單受到歡迎,但要加入GPA,還需要中國提交一份對現有GPA成員國具有商業意義的改進出價,包括(1)與現有成員國的承諾一致的價值合同門檻;(2)擴大政府采購的覆蓋面,囊括大部分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及與其相關實體;(3)涵蓋大部分服務,并以否定式列表的方式表述;(4)對現有GPA成員國相對公平的采購例外;(5)立即啟動加入進程而無過渡期。
《商務周刊》:隨著中國將來加入GPA,美國的政府采購市場也會向中國供應商對等開放,但在中國企業實力明顯弱于歐美企業的情況下,能否實現真正的對等?
柏邁高:中國美國商會確信在未來30年的中美關系中,可以實現“三個1萬億”的目標,即美國對華商品和服務年出口額達到1萬億美元,美國企業在華產值實現1萬億美元,中國對美累計投資達到1萬億美元。成功實現這些目標,將為中美兩國經濟帶來長期強勁的增長,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顯然是雙贏的。目前中國對美投資還不多,但隨著中國企業的強大,這是非常有潛力的。美國聯邦總務局前代理局長威廉姆斯曾對中國媒體表示,美國聯邦政府年采購額約500億美元,如果中國加入GPA,這一巨大市場也將對中國企業打開公平競爭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