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機構,大到國家,小到一個企業,都有自主創新的能力問題,這些能力是在長期自主創新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是技術創新活動能夠旺盛開展的保證。這個能力的構成有五個要素:體系、機制、文化、隊伍和設施。
從體系來講,我認為主要是兩個核心,第一,體系應該是縱深部署,不能僅顧眼前,體系內要建立三層的研發體系,在創新機制方面,主要是解決創新動力、激勵機制與制度問題,很多企業把別的地方的能力搬過來,生產線和廠房搬過來,很快的促進GDP的增長,但就是創新動力不足。創新文化,指的是氛圍、精神和理念問題,氛圍很重要的是怎樣鼓勵創新、寬容探索。第四,創新的隊伍中要有帶頭人,團隊和技能人才的問題也需要解決。第五,創新的設施,對企業而言是在關鍵的試驗手段建立起創新能力所需要的設施。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原有的創新體系結構包括有中科院系統、各部委系統和高等學校系統的研究所。體制改革以后,我們中科院的研究所也要面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往下沉了一格,原來200多個國家級的研究院所都轉成科技型企業,因此就形成了目前的體系中中間一層即產業共性研究機構的缺位。這些年科技部、國家發改委、教育部采取了很多措施,就是希望在創新能力的設施上,通過從科學基礎設施、大科學工程的建設到各地區的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構成了當前自主創新體系。
今天的技術研究主要是在企業中進行,一是由相應的技術部門進行產品改進,是今天的技術研究;大一些的企業成立有開發中心,從事的是下一代產品的更新換代,也就是明天的技術研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成立研究院,能夠對前瞻性的技術進行研究,也就是后天技術的研究。如果能夠構建今天、明天和后天的三層研發體系,這樣的企業就是一個有后勁的企業。對企業和國家而言,還要建立產業研究鏈,對當前產品的改進和換代產品的研究進行前瞻性的研究。
自主創新的來源,一個方面可以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轉化而來,第二是通過我國基礎研究機構的研究結合應用機構的研究,把這些成果通過工程化的研究,以產學研的方式把技術轉移到企業,也成為企業的技術來源。到一定的程度,我們的企業研究能力也會逐步增強。
中國企業的研發強度還是偏低的,制造業研發經費占銷售的比是0.76%,2006、2007年全行業研發經費占主營業務的銷售收入比是0.66%,大中型企業高一點,13個行業的大中型企業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比重為2.5%左右,高的行業3%多一點,一個可喜的現象是這幾年比重是在逐年提升。以機床工具行業為例,2001—2008年,大中型企業研發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從1.88%提高到3.92%。
從“七五”期間到2006年的三次調研發現,技術來自于國內的比重在提高,從24.5%到60.6%,也就是說我們的技術主要來源是國內,但是開發產品的性能和水平與外國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自主創新可以是三個模式,一是對國外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二是集成創新;三是原始創新。當前中國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重點應該放在哪兒?我認為應該放在集成創新。集成創新投入少見效快,容易鼓舞積極性。集成創新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做,第一是可以把其他領域成熟的技術集成到裝備制造業的產品;第二是單元技術集成;第三是子系統、小系統集成大系統,這方面是我們的薄弱環節。
技術創新能力是內生的能力,產品可以模仿,技術也可以引進,但能力是無法引進的,要靠企業自身的積聚。技術能力的載體是團隊,團隊在企業興,團隊散企業衰。如何使我們的技術能力積聚起來,要專注一個領域,鍥而不舍;把握細節、注重細節;不斷總結失敗、錯誤和問題;洞察技術發展趨勢與需求變化;某個領域取得的成績要不斷的衍生、延伸、擴展,最終掌握核心技術。通過這些我們形成了自己的內生能力,產業的發展就會得到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