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市需求旺盛的時期,船舶制造能力大幅度提升;而當船市急劇走低的時候,船舶制造能力相當一個時期會呈現過剩。能力過剩的造船企業不能單純的等待船市回暖,應該分解自身的制造過程能力,通過自主研發進行產品生產的戰略轉移,并尋找機會求得新的發展。

我國的造船總量和造船水平、造船能力在這幾年有了較大的發展,經濟總量和效益有了明顯的提高,去年的造船噸位完成了2880多萬噸,處于世界第三位,占比明顯提高,手持定單2億多噸,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位。但是從去年9月到今年5月,我們接單量大幅度下滑,造船的產能發展有余,科技引領和支撐不足,全國配套落后于全國總裝。當前環境下,船舶及配套業應加大科技研發力度,以新產品拓寬市場服務面。
我們在市場競爭中,要想高科技、高質量、高性價比的占領市場,適應用戶需求從而取勝,就必須進行創新,對主要的技術水平、研發能力、制造能力及競爭對手的發展有一個細致的了解和分析。
企業高管必須提高科技認知能力,才能在制定企業的科技發展戰略、知識產權戰略,新產品研發計劃、產品策劃方案時做到知己知彼,揚長避短,綜合權衡,在開發新產品之前才能引領重點,創制結合,取得市場認可的最終效果。應對產能過剩,要加速船型的改進,擴大產品適應市場。造船定單大幅減少時,特種功能船沒有發生變化,大型集裝箱船受影響也很小,這就說明產能在船舶行業內部轉移還有一定的空間。
比如遠洋漁業是人類開發海洋資源的悠久產業,但我國遠洋漁輪的遠航狀態和技術水平較差,倉儲能力和加工能力弱。我們應該支持遠洋漁業的發展,將魚類保鮮設備和深加工設備上船,對海情應對能力增強。我們造船業有能力幫助漁業發展。
船舶產業另一個好的方向是向大型建筑鋼結構、大型煤礦和地下工程等工程領域轉移。比如武昌造船廠現在是中國鋼結構橋梁的第一大出口商,年產值達到30億元左右。隨著煤礦安全性的要求,鋼結構支架需求量很大,很多造船廠都在進入,今年產值可達13—15億元。還有海洋人工島工程,比如南沙海區是我國蘊藏海底石油和天然氣最豐富的區域,離大陸較遠,根據島礁分布,建立多個人工島是非常需要的。以鋼鐵為主形成平臺,可以浮動,可以與島礁連接,可以建立飛機場和碼頭,可以用于風力發電、潮汐發電、污水垃圾處理、衛星通訊、適當的配置警戒和自衛裝置、支援海難。在海上建立漂浮的城鎮,比填海造地建城區更有利于人類生活,而人工島的面積是比較大的,可能達到2平方公里以上的面積。
造船業和造船配套業進入風電領域,也是很好的能力轉移方向。海洋風電快速興起,僅僅海上風電安裝就是一個新興產業,英國的海上風電安裝船就是中國制造的,現在全球不少的船舶和海洋工程企業在搞風電,預計隨著近兩年海上風電的發展,海上運輸作業船、安裝平臺船、海上風電配套設備,為造船業提供了新興的市場,這類市場技術高,概念新,技術投入大,長期效益好,非常適合造船業進入。
中船重工集團從2000年到2008年已經實現了產值翻三番,去年達到1445億元,集團公司建立了科技創新評價體系,使得集團公司專利申請量連續四年實現75%的增長,四年累計申請專利達到2000項,僅僅2008年專利申請量就達到668項,授權102項。集團去年的產值中有38%來自非船產業。通過強化集成創新,突破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軍工武器裝備和國內領先的船舶設計建造計劃,以及市場前景好的科技產業技術,我們爭取在2010年成為國家級創新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