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購是企業重組的方式,隨著行業里的大小企業發展不均衡,最終一定會有一些重新的結構重組。現在并購已經逐漸成為主流的經濟行為,可以明顯的看到中國也逐漸成為世界并購主戰場之一,并且由原來的外資并購為主到現在的國企并購、民營并購與外資并購呈現三足鼎立的格局。
從行業和產業的角度講,并購更多是作為產業的整合工具;從國家經濟安全角度看,很多國企到海外通過并購的方式獲取資源,尤其是獲取競爭能力,為了保障可持續發展必須要采取并購的手段。
并購的歷史大概分五個階段,橫向并購、縱向并購、多元并購、融資并購、戰略并購。現在全球比較主流的是戰略并購,中國市場比較特殊,這五種情況在中國都有體現,我們感覺中國的并購是30年代的基礎,用的是60年代的手法,但是有90年代的眼光。可以說并購在中國是非常多元、非常熱鬧的事情。
并購的要素首先是“用得上”,即從戰略角度考慮企業需要進行產業整合,企業對整個價值鏈的補充要采取戰略并購方式。
第二是要“買得起”,即要有錢和資源調配的能力。并購的定價好像是數字游戲,有很多種模式,比如現金流、帳面價值等很多方法,通過我們實際操作來講,并購的定價是通過交易的方式形成的,是交易的結果、談判的結果。
第三,還要“收得到”。中國現在的情況是不缺錢,不管是外資、民企還是國營企業,有大量的流動資本,但好的項目不好找,發現了一個好的項目,能否鎖定也是能力的問題。
第四,怎樣通過并購融資進行并購。國外大公司并購沒有靠自己拿錢的,而中國國企在國外實際上不是并購,就是花錢買東西。花錢買東西誰都會,關鍵是能否花小錢辦大事,通過融資的安排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五是防火墻的建立,即通過并購控制風險。最后是競爭態勢的引導,競買態勢或者是競賣態勢,要想賣掉一個企業,肯定希望把所有能夠有可能買的企業吸引過來,通過市場競價的方式使你的利益最大化;反過來講也是一樣,如果要買一個企業,要使其朝對你有利的方向發展。
最后一步是“管得住”。很多的收購是對管理團隊的收購,至少能否管理得好是重要的考慮,企業文化也是一種融合,這個事情一定要做好。整合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利益安排,是一種妥協,是一種制度的設計。
想買一個東西,認為自己用得上,也鎖定了,但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一旦出現了其他狀況有沒有退出通道安排。投資銀行家很多是小偷心態,一個非常職業的小偷進入一個房間,一定要先看門和窗戶在什么地方,能不能打開,如果家里有非常值錢的東西,沒有通道也不行。做企業收購也是這樣的道理,收購企業一定要有退出的設計安排。并購人都知道,當你對一個交易勢在必得的時候,一定是成本不可控制的時候。做收購一定不要志在必得;第二要給自己退路,如果沒有考慮這兩條,對于收購來說,尤其是大規模的收購一定是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