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內有農家書屋、衛生室等服務設施;柏油路、有線電視進了村;家家吃上了自來水,用上了沼氣……這是安徽廬江縣柯坦鎮棗崗村平塘村民組葛世照一家新的生活環境。棗崗村只是廬江縣“大村莊制”改革的一個成功典型。該縣通過實施“大村莊制”改革,強村并弱村,帶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條條大路通富裕
合并前的棗崗村從1970年代開始養殖蛋鴨,并逐步發展為蛋鴨養殖專業村。1997年,村里大規模發展大棚養鴨,建起鴨蛋批發市場,創辦了蛋鴨產銷合作社,農民生活日漸紅火。
中崗、柘元村與棗崗村房挨房、地鄰地,產業相同,資源相近,3個村向來交往密切。但2003年之前,中崗、柘元兩個村班子處于半癱瘓狀態,工作不能正常開展,村內矛盾很大。2005年,廬江縣確定將這3個村合并,以強帶弱,促進共同富裕。
村莊合并之后,棗崗村不僅化解了將近50多萬元的村級債務,而且還從集體企業收入中拿出67萬元,對村級道路全部實行硬化,修建10多公里的村村通“十字形”水泥道路,貫通全村。
“沒修路前,客戶裝一車鴨蛋還沒出村,就顛破了一大半,嚇得他們再也不敢來了。”中心村養鴨大戶董春泉深有感觸地說,“水泥路修通了之后,客戶來得多了,我們擴展養殖規模的勁頭也高了。”2007年他新增3個鴨棚,現在一年收入有10多萬元。
近3年來,棗崗村的種植和養殖大戶增加到100多戶,總收入達到1000多萬元。2008年,全村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4490元,比合并之前增加2400多元,村集體經濟年純收入306萬元。
汩汩清泉進農田
強村“兼并”弱村,村民得到實惠。盛橋鎮甲灣村孫永勝說:“以前我們村的事沒人管。夏天田里澆不上水,眼見秧苗打了蔫兒,我們心里別提多著急了。看著鄰村金城的田能澆上水,集體的事也有人操心,真的好羨慕!”
過去,甲灣村內的水塘經常處于底朝天狀態,老百姓田里若需灌溉,要到二三公里外的巢湖排灌站去支水。2003年大旱時,老孫家10畝承包田為了支水花了3000多元錢。
新村黨總支通過縣和鎮扶持一塊、群眾自愿捐助一塊的辦法,投資120多萬元,興修了村里50口當家塘,增加了120萬立方米的蓄水量。同時修建了4個排灌站,把天然水蓄起來,讓農戶種田不愁用水。僅此一項,使一畝田節省成本100多元,一年下來,全村能節約50多萬元。同時,村里對上爭取項目資金和自籌資金300多萬元,對1200畝農田進行了整治,做到了田成方、渠相連,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種田收入。
件件實事得民心
湯池鎮的雙墩村由河墩、桂崗、邊崗3個村合并而成。并村前,柴草亂堆,豬、牛糞隨處可見,垃圾亂倒,污水橫流,茅廁亂搭,廚房臟亂差。并村后,新雙墩村通過“一事一議”集資,村里分項目予以定額補助。經過兩年多的整治,“三清三改”全部到位。村里還結合村村通工程對村莊道路進行拓寬改造,整平路基,修通了10公里長的水泥路,協助30多個自然村修通了環莊砂石路。如今,村民過上了“走水泥路,喝干凈水,燒沼氣灶,上衛生廁”的新生活,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廬江過去村莊數量多、規模小,最小的村只有31人。分管“大村莊制”改革的負責人總結為“三高”:村級組織運轉成本高,超標準占用宅基地、空心村比例高,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難于集中財力辦大事。
統計數字顯示,該縣過去500多個建制村,縣鎮財政要承擔村支書、主任、會計三大員加計生助理的人頭費2000多萬元。經過合并后,每年可節約財政支出1500萬元。
據了解,廬江縣已經全部完成村莊合并任務,使建制村由以前的500多個,減少到194個。說到村莊合并帶來的好處,柯坦鎮棗莊村黨支部書記李年進給筆者算了一筆賬:過去3個村每年總開支約11萬元,合并后的新村開支4萬元,比原來減少7萬元;新村干部已由35個減少到7個。干部少了,但職能明確了,管理起來更省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