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記憶當中,外公家所在的小村地處喀斯特地貌區,地少人多,加之座落在河邊,每年總有洪水泛濫,用窮山惡水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但2009年國慶長假期間的回鄉之旅,卻使我對它有了新的認識。
那天,我和母親風塵仆仆地回到闊別6年的外公家時,天色已晚,外公外婆和幾個舅舅正等在庭院里,院堂是準備好的豐盛晚餐。落座之后,我環顧四周,卻不見從小把我帶大的三舅,于是問大舅:“三舅又出去打工了嗎?”
大舅嘿嘿一笑:“這年頭,村里外出打工的人沒幾個了,都在家里養蟲子呢!”
“養蟲子?”我不禁詫異。
這時,三舅捧著兩碟子菜從廚房走出來,嘴里喊著:“來嘍,來嘗嘗我們村子的特色菜!”
我定睛一看,只見碟子里盛著許多被油炸得通紅的蟲子,看著那些蟲子健壯的后肢、凸突的雙眼,還有那猶如鉗子般的嘴巴,我不禁脫口說道:“這不是螞蚱嗎?”
三舅嘿嘿一笑:“沒錯,小時候我經常帶你去抓來喂雞鴨,不過,現在吃螞蚱的可不是雞鴨,只有我們人才能享受得起。來,嘗一只!”
我夾起一只螞蚱放入嘴里,又香又脆,還夾雜著一股特有的青草氣息,再喝上一口冰鎮的啤酒,在這酷熱的天氣里,實在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我問三舅:“養這東西比打工賺的錢多?”
還沒等三舅說話,外公指著我身后說:“你看,這幢樓房就是靠養螞蚱建起來的?!眲倎頃r天黑沒留意,現在仔細一看,只見老祖屋的后面新起了一幢五層小樓,裝修得還挺氣派,看來,三舅他們養螞蚱賺到的錢可不少。
原來,3年前,三舅在上海打工時,有一次在路邊吃燒烤,燒烤攤的老板為了招攬生意,特意讓他們免費品嘗了一小碟新做的小菜——飛蝗騰達,名字倒挺雅,菜上來一看才知道是蝗蟲,也就是螞蚱!三舅細細問過老板才知道,市場上每公斤螞蚱可以賣到80元錢。
三舅由此萌發了養螞蚱的念頭,他專門跑到山東的螞蚱飼養基地學習了3個月,購回5000元的種蟲,然后回村建了2個大棚。村里人一開始都覺得養螞蚱賺錢是異想天開,當時持反對意見的甚至還包括我的大舅。
2個多月后,城里來的老板收購第一季螞蚱。三舅的2個大棚共產出400多公斤螞蚱,一下子賺到了3萬多元錢。見此,村里人坐不住了,村委主任親自上門向三舅討教致富方法。很快,飼養螞蚱就成為了全村的重點養殖項目,規模化經營自然產出量比較大,很多城市的老板紛紛上門定貨。由于吃螞蚱還是新生事物,因此,村里的螞蚱一直供不應求,沒出3年,全村都因為這小小的螞蚱而富裕了。
如今,外公家的螞蚱飼養棚已經從最初的2個發展到現在的8個,原先家里種的十幾畝甘蔗現在全部改成種螞蚱愛吃的墨西哥玉米草。雖然生產擴大了,但市場的需求量仍然很大。“村里目前正打算集資修路,以便下一步發展農家樂項目,除了螞蚱,我們正在試驗養蟋蟀。相信到時這些小小的蟲子一定更受歡迎!”三舅有點得意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