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般的意義上理解,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加快“大村莊制”,有利于鄉村的規劃,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招商引資,有利于規模化、集約化生產。但是,如果“大村莊制”僅僅是走經濟“集團化”道路,未免過于天真;或者眼睛只盯著農村的土地,希冀通過“大村莊制”這么一通改革,讓農村騰出土地,讓某些人“規劃”掉,未免讓人起疑心。
把鄉村合并起來,做成大村莊,不是簡單地攤大餅,將“農村變社區,農民成市民”,如果農民的身份沒有改變,形式的改變無足輕重;也不只是為了讓農村騰出土地,因為,農民離開了、失去了土地,又難以獲得足夠的補償,將會舉步維艱;也主要不是為了減少村干部職數而減輕農民和國家負擔。相反,由于傳統鄉村社會解體,鄉村社會能夠享受的政府公共服務可能下降,建設大村莊制,是要讓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增多,而不是減少。
建立“大村莊制”,核心應該在更大的范圍內建立農村社會共同體,健全農民的基層自治體,讓村民自己決定鄉村該不該招商引資,該不該騰出土地,該不該集約化生產,等等。甚至讓鄉村的自治體代行、代替地方政府的部分職能,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必須依法行政,不得強行干預基層自治體。
一個個強大的自治社區、自治鄉村,是建立一個強大的社會的基礎,一個強大的社會才可能支撐起一個強大的國家。從這個意義上講,大村莊制如果能夠成為壯大農村社會自治共同體的契機,將是一件偉大的社會工程。如果僅僅是為了節約資源、方便管理是不夠的,如果為了達此目的而讓政府“大一統”,損害的唯有鄉村基層民主,那是得不償失的事。
“大村莊制”的關鍵是改變中國農村的治理結構和治理狀況,有利于鄉村社會的民主和善治。朝這個方向努力,農村的經濟發展、社會環境等都可以在自治中尋求解決。中國的鄉村既不會成為別有用心想去圈地圈錢的人的樂園,也不會成為一盤散沙,而是一個個強大的社會力量。